虽然本人在UIC受全英文学术训练,所接触文献材料也是紧跟英美学界的前沿研究,同时也幸得UIC的各位熟知英文学界进展的恩师们悉心教导。但是,作为新闻系的学生,而非正统电影研究科班出身,在申请电影研究专业时总因自己没有相关背景而苦恼。哪怕我已经在2022年秋入学的申请季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但依然时常会担心跨专业的背景会很难应付未来的课业。
”公号发布关于剑桥大学电影与屏幕硕士一文(作者系摆渡学人留学创始人Kingsley老师),文章中对剑桥电影系的解读和对英国其它院校电影研究的分析加深了我对此专业的理解。尤其是剑桥大学的MPhil Film and Screen Studies课程设置所包含的16个主题,也让我意识到它的发展已经逐渐变得包罗万象,跨学科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请见Kingsley老师的文章:
怎么理解剑桥大学电影与屏幕研究硕士MPhil in Film and Screen Studies然而,电影研究(Film Studies)变得更具跨学科这个知识发展轨迹,并不必然反映所有大学的学位设置当中(如剑桥大学的强大跨学科特征)。对于很多英国大学来说,有部分依然坚守着电影研究的经典传统的研究路径,如牛津大学的MSt. Film Asthetics,就有明显的哲学取径,并且细化到美学的细分分支,考虑的是电影形式以及本体论角度理解电影。本文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组织我对英国电影研究学位的理解:
第一,我会以华威大学的MA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作为我启蒙之路的发端,说明深入研究单一系所的研究传统、理论取径以及课程设置,是如何有利于我们留学申请的材料撰写。总体来说,华威大学这个项目偏重于艺术史、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去展开对与电影文本的分析和电影批评的研究。因此,笔者十分同意摆渡学人在
公众号的创号词中所言:同一学科在英国高校当中的学位课程的知识专长实际上是
”。(请见文章:创号 社会学留学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硕士)如果一个大学做了A路径,往往其它大学就会在这个学科当中去发展B路径的知识,而这种差异又往往会体现在学位设置当中。笔者在申请过程中,对此体会颇深,因此深感非常有必要来写就此文分享我的经验和理解,以飨各位电影研究申请的学子们。因此,承接以上逻辑,第二点我将从英国电影研究的五所代表学校(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着手,细说其电影研究的专长差异,并以文化研究和文艺批评为知识光谱对其进行比较性归类。同时,以我本人的申请实践穿插其中,详细介绍我如何基于对这些不同大学的电影研究差异的理解,有意识地在申请材料当中展示我对系所的理解,以此来展示我与系所的适配度和论证我的求学动机。
最后,为了让本文的受众面更广,也就是让那些不限于申请以上提到几所大学的学子们也能有所助益,笔者继而对全英国21所大学主流的电影研究系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对其特色进行剖析,针对其研究特色提供相应的申请文件写作策略。
希望对于各位未来有志于申请英国电影研究的申请者,能够超越“电影研究”一个普遍化框架,深入到同一学科在不同大学的差异化学科建制的理解。
Warwick U: My Enlightenment on British Film Studies
作为英国电影研究专业排名第一的学校,华威大学自然成为了我第一个了解电影研究的对象。这是一个经典又传统的电影和电视研究项目,名称叫做MA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乍看上去读者或许会惊讶为什么会有“电视研究”,但是从课程设置来看,此项目更偏向电影研究,电视研究的比例较少。但既然比例少,又什么会放在一起呢?这个就不得不从华威大学这个系所的本科专业设置说起。
在华威大学的本科课程搜索页面中输入film studies, 会发现其本科专业非常精细化。除了电影研究(film studies)和电影与文学(film and literature)之外,还有以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为主的电影研究专业(分别为French with film studies, German with film studies, Hispanic with film studies, Italian with film studies)。但根据官网的介绍,这4个专业主要以学习语言和其文化为主,只有1/4的时间学习电影研究的课程,学生还必须选择一年到相应国家进行海外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他们在华威所学的语言技能。
让我们再看回华威大学的本科电影研究专业。虽然在专业名称上没有电视研究,但在官方简介则这样写道:
该专业会覆盖电影和电视的历史、理论、分析和解读,说明电视研究也在该专业的学习范围内。有两门必修课值得我们去深究,一个是影视分析(Film and Television Analysis),一个是影视批评(Film and Television Criticism),且前者是后者的先修课程。在影视分析这门课上,学生将接受传统的文本和视听语言分析训练,但电影和电视文本将被分开讲授,且电影部分占到7成。而在影视批评课程中,学生则会接受更加高阶的文艺批评训练,同样,电影和电视也是被严格分为两部分来讲授。
而在电影与文学专业中,除了上述两门必修课程外,影视改编研究(adaptation – from pages to screens)也是该专业学生必学的内容,此外,在选修模块中也有文学类课程可供选择。
由此可见,该系所在教学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批评能力,至于为何在硕士的项目名称中将“电视”(television)清楚写明,笔者认为原因如下:本科教学更注重学术的基本功训练,故不在专业名称中进行特别区分,只需要在教学时让学生有意识地区分且充分训练即可;但在硕士阶段则要求学生有区分的意识,至于为何电视研究比例较少,则可能和教职员的学术背景有关。因此申请者在准备材料时不要将电影研究和电视研究混为一谈。
该系所的申请材料是英国所有电影研究硕士专业中较繁琐的,除了个人陈述和1500-3000字的写作范本(writing sample)以外,还要提交200-300字的硕士论文计划(dissertation plan)。基于华威大学注重传统文本分析的前提,笔者认为在个人陈述中,申请者(尤其是跨专业)可不拘泥于电影方面的课程或经历,凡是涉及到文学或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课程均可,并挑出与文本分析相关的作业或论文写进个人陈述中。
如笔者便选择了自己在本科课程中选修的文学导论,以期末论文谈及的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切入点,来谈对文本分析的理解;当然,若能写出对某部影视的理解更佳,如笔者便尝试将唯一一门电影研究本科课程写进个人陈述中,探讨了《色·戒》中小说和影视改编的叙事策略的异同。这样写作既能反映申请者文本分析的训练程度,又贴合该系所的培养目标,增加了申请者和该项目的匹配度。
在写作范本的选题上,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泛一些。不过对于立志电影研究方向的申请者来说,笔者建议把写作重心放在电影文本上,尽可能覆盖所有要求提交写作范本的学校要求,避免增加额外的准备量。硕士论文计划的准备也是如此,不过因为字数要求较少,申请者只需按照常规论文中introduction的格式写作既可。
同时,华威大学为这个项目提供了research pathway,旨在为成绩优秀并有读博意愿的学生选择。除了上课内容基本与授课制一样外,这个pathway还提供导师制,毕业论文也从授课制的15,000字增加到了20,000字。但需要申请者有相关的本科背景。如笔者一开始便申请了该pathway,但最后系所发放offer时,将我调整到了授课制的路径中。
此外,本项目还有专门的期刊MOVIE: A Journal of Film Criticism来收录相关论文,甚至还包括学生作品。从美学到构图、再到形式与叙事分析,我们可以再次得出华威大学的这个项目,或者说是传统的电影研究,都是以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人文学科为主。在华威大学就读可以获得经典且扎实的学术训练,对未来的学术道路有极大的帮助。
期刊介绍:该期刊对所有人公开且不收取任何费用,每年出版一次,其目的是为影评人提供一个分析、辩论和讨论的空间。该期刊致力于出版行文严谨但通俗易懂的文艺批评,旨在对新老电影和电视剧的艺术性作出回应。有关电影美学的概念与分析方法的文章也会被该期刊收录。
通过研究华威大学的项目,让我对电影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人文认知,我继而开始了一种“以偏概全谬误”对全英国大学电影研究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整个英国所有大学的Film Studies都是一个纯人文视角(Humanistic Approach)的学科,不需要有任何社科的元素,甚至可以说不允许学生用社会科学的方式研究电影的申请者。
但是,请注意,我这里不是说这个项目并不喜欢社会科学背景来申请的学生,这个项目只是强调申请者要清楚知道它的课程和师资都不是做社会学取径下的电影研究
。申请者是什么学科背景倒不是太大问题,关键是申请需要提供证据去证明自己是在这种电影研究纯文本分析的方法取向上,乃至于学术见解上是有积累的,并且是能说明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求学动机是与系所的知识焦点是吻合的。因此,着重强调在人文方向的课程便成为了我递交给这5所学校的PS的共同点,如上述的文学导论和哲学方向课程,并特意用了几句话来强调在我眼中电影研究与我所就读的专业之间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不同。爱丁堡大学的电影研究专业(Film Studies)也相对来说较为经典和传统,从该专业附属于School of Literatures, Languages and Cultures(LLC)就可以窥探一二。LLC是其中一个能提供全英国所有大学之中最广泛的语言学习场所,它涵盖从中文到苏格兰盖尔语,教授联合国的所有六种正式语言和欧盟的八种语言。该学院的总部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个文学之都,其拥有英国最古老的英语文学系、世界上建立最悠久的英语系和苏格兰最古老的凯特语系。阿拉伯语在该系所的授课时间已超过260年。该系所下设11个专业,半数皆与文学有关。
(有关LLC的更多信息,请参考录取数据|爱丁堡大学文学,语言与文化学院11个专业近年录取数据大揭秘)。
该项目会探索电影理论和电影哲学发展的核心概念,并将重点放在欧洲和美国的作者电影上,学生会对电影的历史与美学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读。在毕业后,学生能获得分析和批判的工具,以讨论电影与作者、电影运动和类型电影的关系,电影的生产和受众背景也会被讨论。作为杰出的艺术电影院、活跃的迷影文化和国际电影节的城市,爱丁堡无疑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电影的理想环境。
我们初步可以得出,爱丁堡大学仍采取较为传统的电影研究路径,并以电影理论和电影哲学作为学术基础。进入课程设置的页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二者也是该项目的必修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申请者看到电影哲学时,会下意识认为该项目需要有哲学背景,但事实上并不需要,在电影哲学的课程介绍当中也有特别注明学生上该必修课时无须此背景。
电影哲学已成为当代电影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使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电影。该课程通过电影来介绍核心的哲学概念、探讨电影是如何呈现这些概念(如:《黑客帝国》如何呈现鲍德里亚的著作《拟像与仿像》),并了解电影是如何被视为哲学的。若想更加了解电影哲学的兴起和目前不同的学派,可阅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所写的《电影哲学的兴起及其基本问题》
如果说哪所院校需要申请者有一定的哲学背景,那就需要提到牛津大学的电影美学项目(Film Aesthetics),该项目专门研究电影形式,并采用哲学的研究路径,且具体到美学这个分支。它会从美学的角度专门研究电影,包括:1. 对电影
的研究,例如:叙事结构、镜头使用、调色、表演、声音、配乐、剪辑和构图。2. 哲学中的美学问题
(最能体现该项目需要有一定哲学背景),以及在电影中的具体应用,例如:价值与评价、欣赏、本体论、媒介、意图、表达、意义/解读、创造、隐喻、象征主义、伦理/道德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等等。3. 经典的当代电影理论和哲学。
需要注意的是,牛津大学在官网上特别标注此项目为跨学科学位,且4位教职员中,只有Andrew Klevan教授具有电影研究的背景。碰巧的是,他拥有华威大学的电影和电视研究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且在上述的期刊MOVIE: A Journal of Film Criticism 中担任编辑委员会成员。其他教职员均隶属于中世纪和现代语言系所,学术背景多为哲学、文学和历史。
Literary Criticism or Cultural Studies? Its a Question
由于我的社科背景,再加上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我对电影研究的理解更多是一种从电影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切入的,更加偏向是一种文化研究的路径去研究电影文本。然而,我对华威大学的项目理解,让我对英国的电影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文艺批评的色彩浓厚。
虽然这种判断十分契合华威大学这个MA Film and Television的项目知识内核,但是推而广之到全英国的电影研究项目尽是如此,又是否真的适切呢?在阅读摆渡学人Kingsley老师
一文之后,我的这个看法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显然这种认知是有一定误区的。虽然电影研究起源于传统的人文学科,但电影作为一种媒体表征(media representation)是无法脱离社会、科技、甚至市场规律和商业策略而存在的,故电影研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点,允许多种学科视角存在,但还是要建立在传统的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之上。电影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了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之一。虽然我们可以用此视角来研究电影,但注意不要将这两个学科混淆在一起,在我的本科学习中也是经常被教导这点。
在《电影作为社会实践》一书中可见如何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电影:作者格雷姆·特纳(Graeme Turner)便将电影看作一种娱乐、叙事和文化活动,而不是一套规范的文本;重点强调电影的文化职能,并分析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尤其看重电影发行的背景和生产过程。
作为一名文化研究学者,《文化研究导论》也是格雷姆·特纳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对英国文化研究传统进行了全面介绍。作者从语言、符号学、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个人主义、主体性和话语等方面进行概述,并讨论了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 P. Thompson)、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文化研究先驱者的思想。是一本梳理伯明翰学派脉络的佳作。
在了解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的课程设置和对东亚电影的热爱后,它便成为了我向往的梦校。虽然KCL提供了从文化研究角度来研究电影的课程,但其中大部分的教职员还是专注于电影文本分析,也有像Richard Dyer这样的明星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大牛。正如“媒体与传播留学”电影一文指出,在KCL整个学科集群中,要论电影产业或更大的媒体产业研究,其实是KCL的文化创意产业系的教员的专长,而非是电影系教员的主要关切。KCL电影系的裴开瑞(Chris Berry)教授也确实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他的研究虽然不主要是文化研究,但是也与文化研究有重叠之处的,所以他也会在文化研究的相关学术会议如Crossroads上发表文章,请参考“人文社科留学”公众号上关于裴开瑞(Chris Berry)的一文采访
。当然,由于我的学科训练轨迹,我还是很难跳脱出从社会背景和文化产业来分析电影的视角,这个视角无关优劣。也如“媒体与传播留学”剑桥电影一文所言,假设我申请的是媒体传播系(media and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去研究电影,甚至是我跨系到文化社会学或者社会人类学去研究电影,这反倒会成让我的优势得以发挥。请见文章:
但是,由于英国大学里面的MA Film Studies, 不少都是偏向了传统经典的文本分析,我偏向文化研究/媒体研究的背景,反倒在这种申请成为了一个劣势。甚者,这些恪守传统的系所,是有意地将自己的研究取径(research approach)刻意地远离媒体研究/文化研究(media studies/cultural studies)。依循这种做法最为激进的英国大学,当数华威大学的MA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了,这个项目的课程描述明确地说:
我们的电影和电视研究硕士与媒体研究、传播研究或新闻研究不同。我们提供的模块更多地利用了英国文学、历史和艺术史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媒体传播中所采用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另外,这是一门理论课程,我们不提供任何关于实践性的电影制作技能培训。
这个也呼应了“社会学留学”公众号最新文章“LSE文化与社会硕士”(MSc Culture and Society)
一文当中,谈到的关于“文艺批评--文化研究--社会学”知识光谱的偏向问题。此文的结论是LSE的文化社会学在这个知识光谱的最右端,但是华威大学的电影研究却落在了这个知识光谱的最左端(文艺批评),并且有意地与文化研究制造距离,强调电影批评取向,而非社会学取向。在没有确定这个区分之前,我准备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的时候,曾经考虑过以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为研究对象,用符号学来分析当时台湾社会离散身份(Diaspora Identity)。但,我继而咨询了我的本科老师--卫改兰博士,她建议我还是专注于电影文本的分析,这样拿来作为申请材料会更加保险。一旦我将重点放在了离散身份(diaspora identity),我的分析重点就会变成“
”,也就是走向了文化研究的路径。然而,如果要申请电影批评的硕士项目,把重心放在分析电影的文本、视觉、声音和话语结构等,会更为良策。另外,为了增加我与KCL该项目的适配度,我在写作样本中特意引用了裴开瑞(Chris Berry)和台湾电影学者卢非易合著的《Island on the Edge: Taiwan New Cinema and After》,这或许可成为准备写作样本的一些小技巧。
这是第一本关于台湾新电影的英文论文集。涵盖了从侯孝贤、杨德昌到李安等所有主要电影人。本书收集了一系列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分析台湾新电影的文章,旨在补充卢非易的《台湾电影:政治,经济和美学》,由裴开瑞(Chris Berry)翻译。
最后我也成功拿到了华威大学和KCL的录取,由于KCL教职员更多,领域分布更广,我最后还是选择了KCL。此外,KCL是所有英国电影研究项目中对亚洲电影最友好的学校,不仅有大名鼎鼎的裴开瑞(Chris Berry)、研究中国电影理论的Victor Fan、和师从David Bordwell (大卫·波德维尔) 的韩国电影学者Choi Jinhee;除了东亚地区以外,Rosalind Galt研究东南亚电影,可见该系所十分欢迎亚洲学生前往深造。
裴开瑞(Chris Berry)教授是西方公认的最早研究中国电影的学者之一,曾为金马奖评委,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所指导的博士生中也多为中国学生。
为其代表作之一,该著作分析了中国导演和演员如陈凯歌、张艺谋、侯孝贤、李小龙、成龙、张曼玉、巩俐、王家卫和李安。裴开瑞主张放弃将“民族电影”(national cinema)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并提出将“电影与民族”(cinema and the national)作为更有效的分析框架。在这样的框架下,裴开瑞用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和其它中国散居地的电影是如何构建中国国族的概念,且如何受到性别、阶级、风格和跨国主义等影响。本书涉及的主题包括戏曲和现实主义模式的冲突、男女明星形象、中国电影的跨国生产与流通、“优秀外国人”的荧幕形象等,是一部重要的电影分析著作。
自此我注意到电影研究已经可以跳出传统的文本分析视角,并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去分析。另外在PS的写作中,Goldsmiths甚至要求申请者
需要写出对基于屏幕的媒体历史和当代意义的认识。至于何谓screen studies(屏幕研究),它和电影研究有何区别,在前述推送的前半部分已经有所涉及。这样多角度交织的视角在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电影研究项目中也有体现,其在官网当中写到课程设置会从film the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to cultural studies and critical media studies,涵盖电影理论、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和批判性媒体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UCL的这个项目对传统电影研究涉猎较少,跨学科的方法和角度会更多,且它隶属于多学科和跨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Multidisciplinary & Intercultural Inquiry 简称CMII)由于UCL不需要交writing sample,我在PS的写作中会更加注重往跨学科的方向靠拢。
除了提及自己所上过的文化研究课程外,我还写到了耶鲁大学的线上暑期项目(Money and media: the business of Hollywood)。它采用商业的视角去研究好莱坞电影,让学生模拟制片人的角色,并需要对某个特定的流媒体平台进行分析,这也从侧面看出当前电影研究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的电影文本分析,到融入政治、经济、社会等视角,再到由现代科技推动的屏幕研究。我开始对电影研究这个专业抱有无限期待。
的特点,A高校所欠缺的优势,往往在B高校可以补足,但两所高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往往又有相似的地方,可谓“相互交汇又边界清晰”。因此,申请者在选校时,需要探索自身需求与爱好,并在了解各高校之间的项目设置差异后,再进行选择。若是我们在申请电影研究有关专业时,能将文化研究和文艺批评有意识地区分开,必然对我们撰写适切的申请材料大有裨益。相信各位读者读到这里,也会跟我此前那个认知偏误一样,大部分电影研究的强校都有较强的人文路径取向。但是,假设我们把学校的样本量扩大来看,也就是从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英国大学仍完全采用传统电影研究取径的高校已不多,除了华威大学明确与文化研究、媒体研究等拉开距离以外,其它学校或多或少已经开始包容社科视角。因此可以说,英国高校以电影为关键词的相关专业并不局限于单一的电影哲学/文艺批评/文化研究。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作为一种商品流通在市场中,除了制作类方向(如摄影、灯光、剪辑等实践性专业)外,电影产业和电影商业也是英国高校在设置相关学位时会设计的,因此,我制作了一个表格来进行一个宽泛的分类,分别有
,位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也在其中;此外,一些项目名称不包含电影,但在课程设置中有电影研究类(如伦敦政经LSE的Media and Communications)也被包含在表格中。
关于电影研究的文艺批评和哲学路径的学位项目,笔者已经分析得也足够详尽了。因此,关于本表的分析,就不再涉及以上这两个领域。下文更多是从媒介研究(文化研究)、区域研究和电影产业(商业)研究的三个类别简单给各位读者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以期让诸位同侪可以对英国电影研究学位的差异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如阿姆斯特丹大学特意用括号标注媒体研究(media studies)、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将视听政治(politics of the audiovisual)这个偏向文化研究的课程作为必修课。LSE的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往往会被电影研究的申请者忽略,实际上如果是从从media studies视角去研究Film的同学们,一样可以在PS当中以电影媒介作为主线去讨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但是各位需要清楚的是,假设你本身就是文艺批评背景出身,你必须要强调你对于media studies角度处理电影议题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停留在对于经典做法的眷恋。摆渡学人Kingsley老师曾经有一位学生联系LSE的教授Professor Shakuntala Banaji,她是LSE媒体传播系唯一一位做电影研究的学者,但是单纯的文本分析并非LSE乃至是她本人的研究风格,她对那位本身学术背景做纯文本研究的学生明确回复如下:
如果各位电影研究的学子确实有兴趣申请LSE的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PS当中不妨匹配这位教授和这个系所的一门课程:
从以上资讯其实也不难看出,无论是Professor Shakuntala Banaji本人的取径,还是这门课所提到的:文化表征与不平等权力关系,乃至于权力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这些都是典型的文化研究理论取径。所以,LSE的Media and Communication的关于电影的内容,既可以说是媒介研究,也可以说是文化研究。
甚者,爱丁堡大学在2020年新开设的专业Intermediality: Literature, Film and Arts in Dialogue(ILFAD),这个因带有文学字眼而可能被误认为是文艺批评取径研究电影的硕士项目,准确来说更应该归为媒介研究(media studies)的行列。该专业ILFAD,乍一看只是研究文学、电影和艺术的专业,但当我们了解intermediality(媒介间性)之后,便会发现该项目培养的是学生对于媒介之间互通性的理解,如电影改编,摄影文学,图像小说和现代屏幕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准备申请材料时需要有意识地区分媒介间性与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媒介间性作为一个术语,在西方学界上有着近20年的历史,在人文艺术多个领域形成丰富的理论传统,但其在传播学领域尚属新兴概念。维尔纳·沃尔夫(Wenner Wolf)认为,广义的媒介间性涵盖了不同媒介间的任何关系,狭义的媒介间性则聚焦人类艺术作品中一种以上媒介参与的现象。在概念内涵上,媒介间性与媒介融合都关注新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但媒介融合侧重媒介技术维度的关系,而媒介间性侧重媒介文化维度的关系。(来源:张玲玲《媒介间性理论:理解媒介融合的另一个维度》)
由此可见,该专业其实更偏向媒介研究(media studies),并且注重的是电影、绘画、摄影和文字等艺术媒介,而不是大众传媒中常提的报纸和电视等。这一点从2门有关媒介间性的理论必修课可以看出。
▲媒介间性理论1:探索不同艺术媒介(绘画、摄影、电影、音乐和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和其意义形成过程(signification),并横跨不同时期和文化。
▲媒介间性理论2: 该课程将更侧重于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银河国际galaxy网站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会关注图像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会研究文字、声音和图像(静止的或移动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因此,建议申请者在PS中强调自己对两种艺术形式跨媒介融合的理解,不局限在于电影中,才能更加适配该项目。此外,该专业还有属于自己的网站,里面包含研究、教学、博客、播客等,申请者在撰写PS时也可以在该网站中寻找灵感并增加对项目的了解和适配度。
最后,谈到这个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提及剑桥大学电影学硕士的课程设置。其中有一个主题名称为媒介间性与跨媒介故事叙述。
而这个路径的授课者也是硕士导师则是剑桥大学中国研究系的Dr. Heather Inwood。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剑桥大学电影系只是一个轴线的取径,在爱丁堡大学却成为了一个硕士学位。我们从学系建制的角度其实也不难理解,整个剑桥大学只有Heather Inwood一人是做媒介间性的,然而爱丁堡大学则是有多位教员从事这个领域,形成一个学术集群(research cluster),因此才能有充足的资源开设硕士学位课程。
但如果有申请学子是从事Intermediality研究的,或许也可以申请剑桥大学的电影系和剑桥大学的亚洲与中东系的中国研究硕士,Heather Inwood老师同时在这两个学术部门招生。虽然 Heather Inwood老师本人是文学背景出身,但是她所做的研究,更加偏向的是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她做的更多是研究文学作品改编程电视剧或者电影之后的叙事变化。关于Heather Inwood的学术轨迹和研究专长,请参考摆渡学人创始人Kingsley老师的在“
如果说文艺批评和文化研究分别在光谱的两端,那区域电影的定位则有点“暧昧不清”。从广泛的定义来看,区域电影指专门研究某国家或某地区的电影(如东亚、法国、香港等),我们既可以用传统的文本分析来研究电影文本,也可以透过某电影来窥探该地区的意识形态建构、身份认同、电影在该地区的文化职能等社会问题。如果申请者对单一地区电影十分感兴趣,或者尚未确定研究方向,想利用自身母语优势的,可选择偏向区域电影的学校。这里我们要再次提到KCL,除了上述提到的亚洲电影外,它还有一位教职员Ginette Vincendeau教授,是位研究法国电影的大师级人物;且KCL该项目的选修模块中涵盖欧洲、亚洲、英国和美国,申请者可在PS中突出自己对某地区电影的热爱。
例如我在递交给所有学校的PS中所讨论的电影或文学均为东亚;在讨论华语电影的英文定义时引用了Chris Berry和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系教授彭丽君合著论文Introduction, or, What’s in an ‘s’。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项目容易被申请者忽略,它多从人类学与社会学出发,更加关注亚洲和非洲地区,并会教授对应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该区域的电影。
因此,对于某些系所专长于区域电影的,我们判断究竟是文化研究又或者是文艺批评,还是要看回系所学术成员的一些学科取径以及这些课程所讨论的议题。如果研究问题已经从文本走向社会,这一类的区域电影研究当然就是偏向文化研究。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虽然有些学者是专注于某些地区的电影,但是他本身的取向就是文艺批评,那么当然就不能划分为文化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分类在电影产业的高校,除了像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和威斯敏斯特大学等这些项目名称就带有“策展”(curation)和“产业”(industries)等关键词外,利兹大学的电影研究会偏向产业研究和文化研究——这需要申请者更加仔细地阅读官网信息。在一门必修课电影艺术与产业(Film Arts and Industries)的学习成果介绍中,前两点则写道:1. 学生对电影研究当前的问题和研究表现出更加细致的理解,以及更广泛的文化研究。
2. 学生会对当前的电影形式、制作和发行等展现自己的历史与理论理解,尤其是更广泛的创意产业。
同样的例子也体现在曼彻斯特大学的电影研究中。虽然其中一门必修课名称为“电影文化:研究、产业和实践(Film Cultures: Research, Industries and Practice)”,但我们还是很难判断该项目的研究路径,且所能获取的课程信息有限。但如果我们下翻到学生反馈(What our students say)部分,便能略知此项目的偏好:
该项目不仅将电影视为文本对象(传统电影研究的学术取径),也将其视为一个在机构、产业和其它网络中流通的商品。另外,学生在该项目中能获得的更多是对电影产业的观察和有关电影制作与投资的能力,图中的两位学生均为电影产业或者策展方向。可见,曼彻斯特大学的Film Studies并非是华威大学那种文艺批评取向,可以说是华威大学在官网所排除那种路径,也就是对把电影当做是媒介之一,放置在传播产业当中来做社会学的分析(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谈到关于电影产业的研究,我认为KCL这个大学应该是全英国大学里面,把电影理论研究(文学哲学历史或文化研究)与电影产业研究两者分野做得最为清晰的大学。之所以说它最为“清晰”,是因为大部分大学的电影系做法,是把做产业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学者都放置在同一个系所当中,如果要突出产业这一点,就提供更多的课程来证明其专长,以上的曼彻斯特大学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而KCL,你几乎是在Film Studies找不到做电影产业的学术教员的,如果要找到做电影产业的教员,或者说申请者感兴趣电影产业研究,同时又想申请KCL的话,那么最应该就是去申请KCL的硕士学位课程MA Creative Cultural Industries。该项目具有多达40个教员,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文化社会学、性别与媒体、电影产业、创意经济等。若申请者对电影产业研究感兴趣,可重点关注以下教员:Dr Sarah Atkinson、Dr Virginia Crisp、Professor Paul McDonald(曾任诺丁汉大学的电影与媒体产业教授)、Dr Wing-Fai Leung(曾研究过东亚电影产业)、Dr Natalie Wreyford。
而埃塞克特大学的国际电影商业(International Film Business)则更加特殊,也应该是英国电影研究相关专业中唯一一个带business的专业。学生在学习该项目后需要具备商业、制片、财务和编程知识,也要了解21世纪的电影产业(包括其实践、历史、结构、目前的创新和挑战)。
在第一学期,学生将学习电影市场有关发行和展览、电影节的作用、明星的营销、以及作为企业家的制片人;此外,他们还要学习与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和商业战略有关的理论。这暗示热爱电影的商科学生可以尝试申请该项目。
另外,未来想成为制片人的学生也考虑该项目。制片人(producer)是剧组的主宰,需要保证剧组的正常运转,他们全权负责剧本统筹、前期筹备、摄制资金成本核算、执行拍摄生产,并协助投资方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发行工作。
但请注意,这并不是说该项目并不需要任何有关电影的背景或知识,相反,这可能是该项目的基础。埃塞克特大学的项目令我再次想起我在耶鲁大学上过的暑期课程,我认为二者在课程设置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我们用商业和制片人的视角去学习,但在该课程中,我们花了一半的时间来学习电影史并涉猎了一些电影理论,需要阅读大量的经典学术著作,这体现出即便是在这个商科气息浓郁的项目,了解电影的发展同样重要。
基于以上论点,理论研究与产业研究同等重要,我想不得不提及最后一个大学,就是布里斯托大学的MA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这个项目看上去像是做媒体研究或者文化研究,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个项目是设置在布大的艺术学院的,如果我们深入去看它的课程分析,不难发现,这个学位课程包含了大量关于电影制作的课程。可以说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一个硕士学位课程,如果申请者想在研究电影理论之外,还能接触到电影产业的种种,那么这一定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学位。详情请看课程设置如下:
从以上课程架构可以看出,在必修课方面,在硕士课程第一学期,您将有机会学习实用电影制作的核心技。其中很多课程将结合强化实践的元素以及更传统的批判性和理论学习。在第二学期,您将了解电影和电视研究中的研究方法,这将为您进入论文阶段提供必要的基础。
关于选修课方面,这个硕士课程会充分调用系所的教员专长,例如动画、美学、电视剧、特定的银幕历史、导演、电影摄影、编辑、国家电影院和纪录片。甚至,你还可以到文学院去选课。
第二,写一篇正式的硕士论文,关于您选择的电影和/或电视主题的扩展文章(可能是关于特定的电影/电视节目或电影/电视行业的研究),这个所谓扩展性文章,也就是在你已有的课程论文当中进行扩展或者另起题目亦可。
第三,或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通常是短片或电影散文)进行练习,并附上个人的书面反思。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布里斯托大学的电影研究学位,可以说是一个对学生知识兴趣宽容度极高学位,也可以倒推在申请阶段来说,也没有对学生的背景做非常细分的要求。那么布里斯托的电影研究,基本上可以理解成为“
各位同学,或许也发现了华威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都使用了同样名字:MA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然而,两者的内核差异实在太大,从选修课的比例来说,即使我们把布里斯托大学的电影研究硕士定义为一个“电影制作(Film Production)”的学位也不为过。幽默一点来说,如果华威大学才是以经典或者说是正统的电影研究的姿态来使用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这个名字,那或许布里斯托大学就有点“
”的嫌疑了。当然,客观来说,我想MA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也并非是华威的专属名词,每一个大学都有权利重新去定义这个术语之下可以涵盖的知识关怀。因此,我想对于留学申请的学子最大的启发则在于:万万不可限于停留在对学位名称层面就进行相似性联想,深入到研究其核心课程才是真正的破解之法。顺便一提,布里斯托大学为2017年布里斯托这个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继布拉德福德(Bradford)之外英国第二个“电影之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海外网的评述,布村之所以可以成为世界“
”的原因如下:笔者认为,布里斯托之所以能时隔八年再一次为英国城市赢得“电影之都”的殊荣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布里斯托是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西南部中心,所有在BBC播出的自然历史类节目都是在布里斯托制作完成的,它被称为英国的“自然生态影视基地”。
二是因为布里斯托独特的风景、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和摩登时尚的现代建筑使它成为了众多影视剧热衷的取景地,如BBC出品的电视系列剧《神探夏洛克》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电影《敦刻尔克》都曾在布里斯托取景拍摄。
三也是最重要的,位于布里斯托市中心的布里斯托大学在电影电视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布里斯托大学是第一所开设“戏剧”专业的英国大学,很多影视剧作界的杰出人士都对布里斯托大学有极高的认可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导演、剧作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在60年前(1957年)来到布里斯托大学的戏剧学院,上演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出戏——《一间房子》(The Room),他选择这里作为他整个影视戏剧生涯的起点,可见他对大学乃至城市的偏爱;今年,英国影视界教父级的人物狄莫西·维斯特接受了布里斯托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他曾成功塑造了超过250个荧幕舞台形象,他对这份来自布里斯托大学的荣誉的珍视,也是大学和城市在全英乃至全球影视界的地位的展现
在本小节的最后,笔者也必须慎重地说明一点,以上表1对全英国21所大学进行简单的梳理分类,限于本人的学识,未必完全正确。电影研究包罗万象,理论取径众多,笔者并非是专长于这个领域的成熟学者,顶多可以算是一个入门者罢了。因此,笔者上文对全英国大学的电影研究学位进行理论取径的分类,也算是斗胆为之。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倘若有识之士有所高见,也欢迎来信不吝赐教,笔者定当谦虚受教,进而勘误纰漏再公开发表。
,除了一所是纯粹以保底为目的的投递外,实际上也就申请5所学校(爱丁堡大学、KCL、UCL、华威、Goldsmiths),对其它学校的电影研究也有一些了解,但因为精力原因没有选择投递。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项目在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有能力申请时已经为时已晚,也算申请季当中的一些小遗憾。
因此,在写作此文开始认真查询二十余所学校的官网时,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对英国的电影研究仍然了解不足——甚至是自己申请的5所学校,在学科偏向上也没有将它们很好地区分开,遂感慨自己能拿到录取实属侥幸。在正确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老师与帮手,再靠着一些自己平时写essay所积累的一些小聪明。但在以研究问题所导向的学术道路上,这样的能力和小技巧已经远远不够。我也很幸运能在申请季后与读硕前这段过渡期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去更了解我所要深造的学科。如果非要将自己的录取结果归因,可能仔细阅读官网内容才是申请中的必杀神器。即便脑海当中没有将学科分类的意识,只要认真阅读官网、分门别类做好笔记、并将自己的文书尽最大努力往该项目上靠拢,实际上便已经成功了80%。文字是最能窥探一个人情感、智识和积累的地方。我相信只要用心将项目研究透彻,招生官是可以在文书中看出我们对学科的向往和热爱。
在中国,热爱并投身电影理论研究的学生实际上少之又少,在留学申请的群体当中并非主流。有些时候,它甚至是作为
而存在于留学圈中。相比于其它热门专业来说,要搜寻有关电影研究的信息可谓大海捞针,连拒录信息都零零散散,更别说专业的分门别类和就读体验。
正因为如此,我就更不希望此文所可能出现的“幸存者偏差”对各位同侪造成一些申请误导。这些误导一方面是在于,认为留学圈对电影研究作为“捡漏专业”的建构则为申请实践的真实境况,把我这种在电影研究申请中的大满贯结果视为常态;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另外一个极端,会认为我此文花费了万余字的笔墨对全英国大学的电影研究进行了学科脉络框架的分类分析,反而又有强化英国电影研究申请的实际难度之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并非我写就此文的本意。但是,尽管如此,我也必须跟各位读者阐明的是,由于公开网络上拒录信息的缺失,缺乏比较性的资讯,也让我不容易说明本人在申请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是如何让申请结果相对顺利。但如果让我基于对有限申请个案的了解,来做出一些粗浅判断的话,我想,英国电影研究硕士学位申请当中,那些所需要学术文件(writing sample/research proposal)的学位,会是此领域的众多申请学子期望折桂顶尖英国名校的拦路虎。
正如我开篇所言,我的本科课程受英文学术训练,因此我在本科期间已经阅读了不少英美学界电影研究相关的文献,也写作了不少符合英文学术写作规范的课程论文。在遇到那些需要递交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written works)的大学电影研究,或许这份文件所需要的英文写作和学术写作能力并不构成对我的挑战,更多是主题上的选择问题罢了。然而,我也观察过不少并未受英文学术写作训练的同侪申请者,他们的兴趣可能就落在那些偏向“哲学、艺术史和文艺批评”,而电影研究学位属于这些取向的大学(通常也是排名较前大学 ),往往则需要学生递交写作样本,甚至是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dissertation plan),例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KCL)、华威大学、圣德安鲁斯大学和约克大学等等。他们在面对申请材料当中包含这些学术文件的时候,有不少人也是无从下手,甚至可能是望而却步的。他们所面临的窘境另一方面则是,虽然其它偏向媒介/文化研究或者电影产业研究的大学不需要递交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但这些学位又并非他们的兴趣所在,甚至他们的经历(本科课程和研究经历)也从未涉及这一类产业研究的主题,导致个人求学动机陈述(PS)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这里并非说,对于缺乏英文学术写作这些基础条件的申请者来说,学位课程申请材料所要求的学术文件就一定会置他们于劣势之中,我相信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置条件。但无论如何,这一类同侪申请者至少在相比我本人的状况来说,他们需要增加多一些申请文件的写作工序。倘若英文学术写作基础不够,也确实让申请这些顶尖大学的电影研究的学子们相对会挣扎一些。因为对于要求这一类学术文件的电影研究学位来说,往往是写作样本和研究计划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以外,当然PS也同时要能够体现出对于所申请学位的学科/理论取径的匹配性理解,断不能在申请华威大学的MA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的PS当中说自己希望未来入读硕士课程之后从事电影产业研究,这就背道而驰了。也正是由此,我在此洋洋洒洒写就的万字长文,所要传递出来的意图和理念,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本文的最后,还是应该再提一点复盘我申请季感悟和观察同侪申请者所得的体会:真的想给那些本科是学习英文或者文学的同学打打气。曾经,我常常听英文系和文学院的朋友和同学感慨,感觉大学本科
。中文系的同学在面临留学申请的时候,也感觉可选择不多。然而,在电影研究硕士学位的申请当中,我个人觉得英文系甚至是中文系的同学,或许成为古典大学或者说取径为文艺批评的大学(这些大学通常也是电影研究的强校)青睐的对象。文艺批评是我本人学科训练较为缺失的部分,却是英文系或者中文系各位同学的先天独厚的资源。牛津、剑桥(虽然是多学科取径,但电影系就是在中世纪语言文学系)、华威大学、KCL和圣德安鲁斯,乃至于设立在“文学之都”的爱丁堡大学的电影系的教员,均是以英文系/文学系/语言学系/哲学系等这些人文学科出身的教员居多的。但严谨点来说,学科背景的关联也仅仅是一种表面关联,只能说学科背景会产生高度的相关性,但不必然构成被录取的因果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或许出身于英文系的同学,也并不一定在知识专长上就隶属于文艺批评或文本分析,个人也可以专长于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而像我一样,出身于新闻系或其他学科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自己主观能动,在本科学习当中积累文艺批评和哲学分析的知识,在申请材料当中通过硬证据展示其知识见解。因此,说到底还是个体差异很大,录取审核委员不会仅凭学科背景就下绝对的定义,更重要还是希望能从我们个性化的材料当中判断申请者是否是他们学位的理想候选人(ideal candidate)。在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的申请结果也不能算是“侥幸为之”,成功的背后有运气成分,但更多是刻意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最后的最后,衷心希望笔者拙文一篇,能起抛砖引玉之效,在广阔的互联网中增加一些有用的信息,激发更多申请学子在留学申请过程之中能够统合学科知识与申请逻辑,摒弃海投之法,通过研究学位设置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来滋养申请文件的写作。祝愿更多有志于电影研究的中国学子圆梦英国名校,带去我们对中国电影和社会的理解,学习最前沿的西方电影理论,未来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贡献我们青年一代留学生的智识、热情和行动。
写作此文,原是应我的留学顾问Kingsley老师之邀,写下我的申请总结,我以为仅仅发表一些感受即可。然而,在Kingsley的耐心指导之下,一篇原本只有3000字的感想文,经过上十次的修改意见反馈,最终成文已接近两万字。虽不能算是一篇严格的学术论文,至少也算得上是一篇有板有眼且内容详实的英国电影研究学位的研究报告了。
幸得Kingsley老师的鞭策,促使我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全英国大学的电影研究专业的知识内核,打开我对英国高校电影研究更广阔的视野。写作过程中,我缺乏一些理论框架去统合这个庞杂的领域,也是在老师的精心提点之下,逐步摸索出这些学校的异同。不得不说,摆渡学人留学的Kingsley老师也是我见过的人文社科学术知识最为扎实的留学顾问老师了(承接那位在摆渡学人申请上剑桥大学电影学硕士的SY同学的话,见录取捷报文内截图:offer捷报|剑桥大学电影与屏幕研究硕士录取来了!),他对于英美高等院校学位设置在知识专长上差异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是让摆渡学子可以获得顶尖名校录取的最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