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使命展作为 文化“两创”澎湃海岱 ——山东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栏目:文化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4-09-28

  海岱之间,文化群星璀璨流光。齐鲁大地,千年哲思滋养出包容开放的文明根脉,交织出齐风鲁韵的文化长卷。

  习对山东文化“两创”工作十分关心、寄予厚望。2013年11月,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赋予山东重大文化使命;2018年6月,再次对山东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提出殷切期望;2021年5月,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5月22日至24日,习再次到山东视察,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

  十年多时间,牢记嘱托,传承文脉、融汇古今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从未停歇。立足人文优势,坚持守正创新,山东深入践行习文化思想,聚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今年夏天,山东大学与法国国家图书馆达成共识: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提供伯希和A藏B藏全部藏书以及伯希和沙畹金石拓片特藏,双方合璧工程合作取得新进展。

  将境外所藏中华古文献的全部情况调研摸清,进而对中国大陆缺藏的品种和版本进行复制、出版、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建设数据库,更好地服务社会——这项让古籍“回家”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已进行了6年。截至今年7月,合璧工程调查了境外1988个藏书机构,初步了解约135万部境外中华古籍的情况。

  摸清文化家底,梳理传承脉络,山东跨步在前。2022年,印发实施《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文化“两创”工作全面起势,聚力打造7个新标杆。其中,赓续“山东文脉”被确定为重点文化工程,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

  “山东文脉”工程推进以来,充分调配全省资源,统筹推进文化典籍系统整理、时代价值研究阐发。首次整理出版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古籍版本集成《儒典》,组织编纂6000多种、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首次对齐文化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齐文化古籍版本集成《齐书》即将出版,《永乐大典》、“全球汉籍合璧”等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工作推进顺利。

  “对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整理和阐发,集中展示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推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一流成果,对于梳理山东文脉、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深远意义。”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齐鲁文库》学术委员会成员杜泽逊表示。

  山东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力量和资源,先后搭建多个研究阐释平台,推出一批优秀成果。2019年8月成立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推动出版《儒学百科全书》等丛书,与北京大学等16所院校合作办学,联合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已有千余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也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推出优秀研究阐释成果。

  古代文化遗迹,是探索现代文明源头活水的雪泥鸿爪,是推进文化“两创”的基础和根源。前不久,淄博市临淄区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准备在市区拿地,按照“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要求,考古队加紧对地块进行勘探。从勘探进场,到发掘整理,再到土地出让,整个发掘保护过程只用了90天。墓葬发掘完成后,经过专家研究论证,地块满足了出让条件。

  为保证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同步推进,齐国故都临淄探出新路。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许晓文介绍,临淄单独设立了区政府行政序列局文物局,下设文物保护中心,并在2022年成立了全省首家区县级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挥好北京大学山东临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作用,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摸清文物家底、用好历史遗珍。

  把文化遗产守护好,让历史文脉传下去。山东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项、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项,“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近年来,山东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文化,构成文化谱系完整、文脉传承的发展链条,为推进文化“两创”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表示,将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把山东考古置于全国考古大局考量,推进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主动性考古项目,提档升级国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不断开创考古工作新局面。

  文化“两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和韩熙载一起通过夜宴图穿越回北宋,与赵明诚、李清照“对话”……青州博物馆数字化工程让文物鲜活可触,新馆开馆以来已吸引36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充分利用文物藏品资源打造精品陈列展览,激发发展活力。目前,全省博物馆达812家,其中国家一级馆数量32家,均居全国第一;国有可移动文物286万余件(套)、居全国第三,全部实现数字化保护。“海岱日新”“礼运东方”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

  “我现在自己生活,志愿者经常上门,打扫卫生、洗衣服,还和我聊天解闷。”谈起村里的志愿服务活动,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85岁的村民武从龙说。武家村的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为7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这一“相约黎明”志愿服务活动已持续了4年。

  武家村党支部书记武波说,孝善文明风尚已深入人心,参加志愿服务,大家都很积极。现在,村里常态化开展百姓儒学节、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弘扬传统美德,涵育文明风尚。

  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现实。推动文化“两创”,山东在全社会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推出大众通俗读本《如此生活》,选树发布“齐鲁诚信之星”,确定2000多个基层示范点,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美德街区、美德公园、美德基地等生活场景,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同频共振。

  这个夏天,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楼里村对儿童广场进行翻新。村党支部书记段立刚在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马上就有40多位村民报名。

  进行志愿服务两小时可获得一分美德积分,可抵五元钱,能在村超市进行等值消费。年底村里评选先进,积分还可以“加成”。段立刚介绍,过去要花钱雇人干的活儿,现在大家都抢着干、排队干。“小积分之所以带来大变化,原因在于这种机制很好地把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融入了乡村治理的现代手段中。”段立刚说。

  馨香缕缕,润物无声。推动传统美德融入日常,山东不断创新。出台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等创新举措,确定34个试点地区,分阶段、有重点推进工作,让“信用有价”在各领域、各行业、各场景“看得见、摸得着”。成武县九女集镇鹿楼村汉服加工厂老板张洪庆,被评为村级“美德诚信模范”。成武农商银行客户经理王显亭上门为他办理了“美德信用贷”10万元。

  倡树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全省共有近2500万名志愿者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引领文明新风尚。去年全省开展的有关专题调研和问卷调查显示,99%的群众认为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很有必要,91%以上的群众参加过相关活动。

  山东提出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家庭育人基础作用、社会育人支撑作用、网络育人赋能作用、心理育人保障作用。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全国率先实现大中小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立省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70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省建成154个尼山书院,2.4万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探索出“图书馆+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儒学讲堂”等传承普及模式,为弘扬传统美德、涵养文明新风提供了有力保障。

  美德场景推陈出新,美德信用持续深化,美德榜样示范引领,美德践行蔚然成风。齐鲁大地上,美德健康新生活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大善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创作间,一位位手工艺者在桌前忙碌着。区别于机器的“格式化”“统一化”,民间手工艺人将精妙巧思刻在纹路之上、编进丝缕之中,赋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价值。

  汶上县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公司,注重利用文化创意赋能传统文玩首饰,通过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在民间手工艺人的指尖下闯出“大市场”。目前,该公司拥有设计、制作、销售等工作室4000余平方米,团队近500人,有篆刻、结绳、银饰、布艺四大类3000多种产品,累计线亿元,带动线亿元。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手造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家、年产值1600多亿元,直接从业人员400余万人。

  滨州海瓷、聊城东昌葫芦、威海金镶玉锡雕、临沭柳编、菏泽木雕、淄博陶瓷琉璃……这些令人爱不释手的“山东手造”,不仅把传统活力与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我省将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重要内容,持续探索非遗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莒县“世唯一”莒绘为农村妇女群体搭建就业平台,开展产品制作、产品绘画、电商销售等多项培训。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支部引领、匠人授艺、群众参与”的人才培育模式,带动周边5000余名群众就业。

  “依托非遗资源,创意设计、打造一批齐鲁乡村手造品牌,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文善常介绍,我省注重引导优秀民间艺术融入生活、融入产业,带动10万多农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023年以来,全省共培育“山东手造”区域公共品牌20个、重点企业20家。

  25.5亿元,31.8亿次!这是去年山东赴北京开展“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专题推介活动所达到的交易总额和话题全网传播量。近年来,山东手造、山东文旅出圈又出彩。

  经常参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嘉宾,都会发现一个喜人的变化:近两年来,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在开展交流研讨之余,还能把玩“山东手造”,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认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山东手造”产品在尼山论坛上集中展示,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也成为各地推动文化“两创”的崭新“文化符号”,赢得全国、世界范围的喝彩。

  自2010年创办以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立足“四个讲清楚”,聚焦世界不同文明对话,逐步发展成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刘续兵多次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他告诉记者,尼山论坛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近两年,参会嘉宾除了专家学者,还包括外国政要、前政要,驻华使节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友好省州、城市代表等,“朋友圈”越来越大。

  “数字+文化”,融出新活力,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市场。在菏泽,全市农村电商直接从业人员超8.5万人,约57万人通过电商产业链延伸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曹县依托1.4万余个网店,仅去年就实现汉服销售额72亿多元。青岛东方影都不断强化“超强大片”特产地品牌效应,在前不久揭晓的大众电影百花奖提名名单中,4部电影均在东方影都摄制完成。

  在红嫂家乡沂南县,当地群众表演的《妇救会》《识字班》《北海银行在沂蒙》等“小戏小剧”,在石板小院里上演,让人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沂南县文旅局局长董守胜介绍,“小戏小剧”已演出6400余场次,吸引游客35万余人次。各地推出“小戏小剧”群众演群众看文化活动,共自编自演小戏小剧1.1万多个,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东部“千里滨海”、西部“鲁风运河”、南部“红色沂蒙”、北部“黄河入海”、中部“长城寻迹”——山东五大主题廊道累计建成1754公里,将廊道上的景点连通起来;推进旅游民俗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6个、重点村48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77个,为“好客山东”“景”上添花。

  从热血的“村BA”到热闹的“村晚”,从生活气息满满的黄河大集到热热闹闹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从“单打独斗”的景点景区到穿珠成链、协同发展的“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如今,行走在齐鲁大地,文旅深融合、跨界大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不断被看见、被重塑、被升华,为人们的美好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竭力量。银河官方官网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