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疫苗事件而重回大众视野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一文轰动朋友圈,同时,被誉为
“很多尘肺病三期农民工生命最后的形态是跪着、趴着、不能睡觉、不能平躺,并以跪着的姿态走向死亡。”
由于肺部纤维化,尘肺病三期农民的肺部只有五分之一、六分之一能够提供有限的氧气,患者每一次呼吸都需要调动全身的肌肉。
请不要质疑我在这里为什么使用了“一定”这一态度坚硬,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语。
如果你了解这七年来王克勤为这些尘肺病人做了什么,那么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对这样一位年已五十而知天命的西北汉子感到敬佩,庆幸我们的社会有他的存在。
其实早在2011年大爱清尘公益组织成立之前,尘肺病这三个字就已如一把尖刀,深刻于王克勤的心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作为《甘肃经济日报》的记者,王克勤在采访一乡村煤矿的产权纠纷时,认识了那里负责挖煤的副矿长老黄。
王克勤和他在一起的时候,看到他常常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后来得知他是因长期在煤矿挖煤,接触了大量煤矿粉尘患了职业病,也就是现在说的尘肺病。
王克勤说,之后的时间里,老黄的笑容总是出现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一个自己采访过的人,因为呼吸不了,被憋死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只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能懂。”
2009年河南新密农民张海超进行了悲壮的“开胸验肺”,成为舆论焦点,尘肺病再次进入了王克勤的视野。
2009年12月,甘肃当地的媒体记者火兴才联系王克勤,说甘肃省古浪县有一百多个农民集体患上尘肺病,已有数人死亡,其他人的情况也很糟糕。农民求助媒体,地方媒体不让报道,期望王克勤能关注。
研读完相关资料后,老黄黝黑、亲切又朴实的笑脸又一次出现在王克勤的眼前,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征得当时中国经济时报总编的同意后,王克勤从北京派出记者屈一平赴甘肃,会同火兴才展开调查。
一个月后,2010年1月20日,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大寒”两个字在日历上显得明目而刺眼,与之而来的是《甘肃“尘肺村”调查》的发表。
此后,好消息陆续传来,这些甘肃村民获得了农村低保、县里组织过一些医疗检查等等。
2010年12月20日,甘肃古浪的三个尘肺农民专程来到北京的报社,送来了一面锦旗。在表达完谢意后,他们不断恳求王克勤与记者们再帮帮他们,因为,过去的一年里又有3人死了。
于是,他给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其他兄弟媒体的同仁打电话求助,希望同仁们一起来关注报道此事。为促成更大规模的舆论,王克勤还特意写信给焦点访谈栏目组。
尽管如此,王克勤依然感觉对于一件拯救这么多人的事情而言,这样的力量还很不够。
当天,17时11分开始,他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连续发出内容相似的三条微博进行呼吁:
“北京厨子”、兰州老令、邓江湖等众多看到消息的网友与志愿者赶赴古浪县黑松驿镇,进行志愿帮助,随之而来的数家媒体,也全面介入采访,一时之间,兰州尘肺病人成为全国网民关注的焦点。
在媒体的强大压力下,甘肃省社保厅在接受焦点访谈采访时,表态要启动600万紧急救助。
春节后,甘肃政府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正式决定由政府筹集专项基金1108万元,接盘古浪全体尘肺病农民的救治。
随着公民个体自发救援的进行,公民个体救援的缺陷与困境开始影响到救援工作的进展。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王克勤就萌发了发起成立规范的救援组织的想法,这也可以说是“大爱清尘”项目的最初来源。
2011年6月15日,王克勤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大爱清尘·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专项救助中国600万尘肺农民工。
北京市昌平区白庙村中国经济时报办公楼222办公室,是王克勤当时的办公室。
随之,这里便成了大爱清尘第一间办公室。办公室的电话也成了中国尘肺病农民第一条救援热线。
最早的工作人员,是跟随王克勤学新闻的实习生,冯军、牛爽、陈华洋、赵捷、许晓兰,他们全是志愿者。
就这样,领头羊王克勤带领着五六个满腔热忱的志愿者开始了最初的救援、推广工作。
最棘手的问题是,大量尘肺病农民亟需资金救命,公益项目的保障是资金,钱从哪里来?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无法获得媒体报道,再加之没有任何影响力,项目启动至6月28日近半个月,仅获捐3笔共2500元。
于是,王克勤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疯狂地发微博、推微博,白天发、深夜发,因为持续在手机上写微博,以致把视力1.5的眼睛毁坏成0.6。
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28日23时3分,当时新浪微博粉丝量第一名的演员姚晨以“转发就是救援,传播便是普及”为题,转发了王克勤的尘肺病救援呼吁微博。
此后,徐小平、贾樟柯、李承鹏、吕丽萍、王宝强等文化界、演艺界大腕纷纷转发,当晚,项目账户即获15笔3550元捐款。仅7月一个月,就获捐53万元。
王克勤表示,“我们所做的主要是三件事:第一个是救援,就是对存量的尘肺病农民提供帮助;第二个叫预防宣传,努力减少新发病例,即减少增量;第三个是推动国家政策和立法,制度性解决中国尘肺病农民问题,从法律上保障他们的权益。”
仅靠民间组织一家一户、一村一庄的慈善帮助,对庞大的尘肺病农民工群体而言,乃杯水车薪、九牛一毛。
要让所有处境悲惨的尘肺病农民获得普惠的帮助,过上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银河官方官网生活,根本出路在国家制度性保障:
即让每一个因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不幸罹患尘肺病的农民工获得亦如国有在编职工一样的工伤待遇。而不至于因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与生活保障,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抛下妻儿,英年早逝,家破人亡。
为此,从2012年起,王克勤向国家提交了对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的修改建议,主动游说国家众多部委,还广泛动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持续向最高决策层提交关于尘肺病农民问题的议案与提案。
改变最为显著的是2016-2017年,国家及全国各省市区及部分地县分别出台相应政策,尘肺病农民的医疗保障与生活保障得到了显著改观。
2016年1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见》。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源头治理、解决特困尘肺病农民工医疗和生活问题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尘肺病农民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意见。
2017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尘肺病等职业病病人家庭纳入低保。规划强调,职业病防治将强化源头治理,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提升职业病防治服务水平。
经过七年多的努力,目前,大爱清尘基金会已经形成了包含七个板块的救援体系:救命、助学、助困、救心、康复、创业、制氧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大爱清尘历年累计筹款54606300.41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345万元),累计救治患者2470人,累计发放制氧机2718台,累计助学5572人次,累计发放爱心包裹65233件,在全国已建立56个工作区站点。
截至2018年2月,大爱清尘在全国累计发展志愿者1万多名,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区。
“如果没有高考制度,我很有可能就是600万尘肺病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员。”在多次媒体采访中,王克勤都说到了这句话。
王克勤,兰州永登人,出生于农民家庭的他忍受过饥饿,目睹过亲人被甩耳光,有过拿走其他人吃剩的包子、与几个孩子分食的经历。
“我并不无私,我做这些只是为了内心安定,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我心软,见不得别人痛苦。”王克勤说,当另一个人受到伤害的时候,对他施以援手是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人道主义的要求。
七年多来,王克勤在为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沉默的尘肺病农民工群体奔走,他要为他的尘肺病农民工兄弟们赢得应有的公平和正义。
因系列揭黑报道,王克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这是每一位新闻人心中难以企及的高度。
然而,这一每个新闻人都渴求的无上荣耀的称呼给王克勤带来的却是黑社会发出的500万的追杀令,为了保护人身安全他不得不送走妻儿,不得不让警察荷枪实弹住进自己家里……
这位被称为“中国记者的良心”的优秀调查记者,却分别在2003年和2011年两度被迫放弃公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身上只有8元钱……
大爱清尘上海工作区志愿者陈季赟曾在一篇记录王克勤的文章中写到,“大爱清尘总部财务上的人告诉我,王老师自创立大爱清尘的六年多来没有从大爱清尘领取过一分钱的报酬,却成为了比任何一个专职更加努力与辛苦的全职人员。经常有志愿者从外地来,他便自费请客。
这些年来,他从未间断过给大爱清尘公益帐户的捐款,从报社离职后,再也没有到任何提供固定薪酬的单位工作,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大爱清尘。”
王克勤在大学里讲讲课,做做演讲,做一名讲堂里“打临工”的教授成为其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
他说“自己并非有意保持清贫,但是做久了监督的人,必须要保证自己在道德上有着近乎圣女的要求,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这是当代公益联合国内优秀公益记者,联合推出的月度公益人物报道计划,书写平凡人的故事,记录公益人的人生。
如果你的新媒体平台,也有志于推动公益传播,欢迎扫码加入“益联播”新媒体联盟,共同为公益发声。
只要有打动人的故事,都可以“推荐公益人物”为邮件名,发送到供故事线. 成为共创作者,记录时代之声
如果你是热衷公益的写作者/摄影师/摄像师,欢迎一起记录公益人物故事。请以“成为共创记者”为邮件名,发送您的个人简历、代表作品(2-3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