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全球科研人员重要的研究工具,影响着科研人员信息共享、科研合作以及人员相互联结与互助的模式,更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与传播模式。
作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领军期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从形式、观念、内容上追求创新、与时俱进,进行一场“脱胎换骨”式的自我革命。
2012年,《光:科学与应用》(以下简称《光》))正式创刊,由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中国光学学会共同主办。
2013年就被SCI收录,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其影响因子连续6年突破13并位于世界光学期刊前三,是中国首本进入世界影响因子总榜百强的科技期刊,已跻身世界一流光学期刊行列。
在期刊团队看来,《光》的作用已经超越影响因子,成为长春光机所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进入新时期,尤其是新冠疫情的新发展形势下,线上会议和直播平台发展势头迅猛,《光》不断创新,开拓期刊受众,提升期刊影响力,凝聚科学家“朋友圈”。
“科技媒体是目前中国最需要而且也是最缺少的媒体,科技自身商业化趋势需要大量的科技媒体专业人才。《光》给自己的定位是科技媒体,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报道科技前沿学术研究以及科技商业媒体的实践”,《光》执行主编、中科院长春光机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主任白雨虹表示。
《光》的创新策略是讲好故事。在白雨虹看来,坚持内容为王,首先要有写内容的人。
《光》从全球范围内寻找主编、编辑记者,从科研机构寻找专家作(和)专栏作者,从科技公司寻找信息员,用科技进步的手段寻找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把故事讲好。
它积极开拓社交媒体,服务科学传播。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光学”,对包括《光》在内的顶级期刊创新工作进行进展解读,顶刊综述解读,产业科技解读以及课题组系列报道,吸引大众对光学的关注。
“中国光学”面向全球招募撰稿人,经过筛选与竞争掏汰,目前己拥有100多人的稳定撰稿团队,其中90%来自世界前100名校,保证了原创内容的质量与数量。“面对新冠疫情,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更是要突破壁垒,高度国际化。找到我们需要的人已是我们的头等大事。”白雨虹说。
利用“中国光学”微信公众号,打造“Light人物”访谈,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崔铁军、美/德/俄等多国院士Dieter Bimberg、欧盟首席科学家顾问Andreas Tunnermann、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等十几位顶级科学家,对光学领域关键问题进行解读和展望,多篇访谈的阅读人数破万。
由于在社交媒体上取得良好效果,编辑部在《光》上开辟了新栏目Light People,邀请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onna Strickland、美/澳等多国院士Chennupati Jagadish接受访谈,开辟了《光》创刊以来首个访谈类栏目。
白雨虹说:“我们期望充分把《光》的每一篇文章都最大化地发掘,同时也培养青年编辑与科学家对线月,年近百岁的陈星旦
在“中国光学”公众号上发起了“院士访谈”专栏,其亲自组织、会谈,邀请了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李衍达院士等十几位院士进行长文访谈,向公众展示他们严谨、创新的科学世界以及成长中的思考。通过
的群体影响力,不仅为青年科研人员指明方向,更是广泛的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普及。目前,“院士访谈”的公众号篇均阅读量接近1万;“院士访谈”专栏也同步发表在《光》集群刊《中国光学》上,进一步为期刊创造影银河集团网址登录响力。得到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迄今,“中国光学”粉丝数由卓越计划前的0.6万涨至2020年底的4.5万,公众号获评2020年学术公众号100强,跻身光机电领域新媒体头部品牌。开拓社交媒体也使得《光》源文章的关注量大幅提升。从卓越计划前(2018年)到2020年底,官网文章的年度总访问量由72万涨至147万。
白雨虹表示,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创新工作报道、科学知识普及、产业科技追踪、特色活动打造,有效提高了《光》的阅读、访问、媒体曝光量,扩大了受众、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做强了《光》多元化服务科研、建设平台、促进科学传播与普及的优势。
青年科学家一直是创新的生力军,很多顶尖科学家的代表工作都是在其青年时期完成。因此,为了集聚青年力量,虹吸顶尖青年科学家的上升期代表工作,《光》响应青年科学家对新生便捷科技手段的偏爱,率先实践虚拟现实的直播模式,举办面向青年科学家的“未来之星”、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手段,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人员可以看起来“面对面、共处一室”,一起讨论学术并公开直播。
“未来之星”活动于2018年发起,在线年,受疫情影响,活动在线上举行,采取国际顶级专家提名、青年科学家申请,最终10位候选人进入决赛。
“这10位都是青年才俊,每人至少一篇《自然》或《科学》的第一作者,10位候选人目前有4篇文章在《光》发表。”白雨虹表示,正在筹备中的2021年“未来之星”活动,已受邀成为联合国“国际光日”冠名活动。
当前,大部分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博士生,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文章的去向。因此,为了扩大在博士生中的影响力,《光》于2021年发起了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经过南京大学祝世宁
、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等牵头组织的十大赛区初赛,从800多位报名的博士生中选拔出了全国百强进入积分赛,进行报告比拼并面向全国直播,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李琳、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辉等十位国际评委进行提问、打分,选拔出了30名进入全国线下总决赛的顶尖博士生,总决赛将于2021年国际光日当天开幕。运用虚拟现实直播形式,举办未来之星、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有效促进《光》在顶尖青年科学家、顶尖博士生中的影响力,虹吸其上升期关键工作,争取重大原创工作。
在借助媒体资源,开拓期刊受众的实践中,《光》团队发现,充分利用新兴科技手段与媒体资源,建立科学家脉络,不仅有助于打通顶级科学家、活跃的顶级青年科学家、顶尖博士生的全年龄段期刊受众,吸引基础领域以外的产业、科普受众等,同时可以促进《光》超越论文本身,进行多元化科研服务。
“品牌溢出十分重要,只要时机成熟,我们会沿着这个思路一直做下去。”白雨虹表示,未来,如何通过扩大的受众和科学家脉络,进一步反哺《光》,争夺最顶尖的原创科研工作,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以及着重开展的工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MDPI 编辑荐读 遥感与农业食品安全:Remote Sensing期刊精选文章推荐
中山大学的纪庆革教授研究团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技术新进展 MDPI Algorithms
MDPI 人物专访 对话Remote Sensing期刊副主编Timo Balz教授:遥感期刊的开放获取之路
供水系统中的塑料污染物:通过硅纳米膜滤光技术探究市政自来水管道中微塑料残留物的来源 MDPI Sustain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