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galaxy官网王鏊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鏊集》首次对王鏊著作全面整理,汇集了王鏊生平自撰所有诗文、笔记。《王鏊集》发现医家38人,王鏊与周庚、周煦庵、盛汝弼、张养正、陈宠等多位医家交往甚密,与周庚同为京师吴中同乡文字会的核心成员,曾为周煦庵作墓表、为盛汝弼作碑文、为张养正作传,陈宠曾治愈王鏊外甥的痘疹后泄泻。《王鏊集》中载述医家数量众多,当因王鏊在朝为官35年,交游广泛,善于应酬;其籍贯为名医辈出的吴中地区,又善读医书,知晓医理,编纂医方。《王鏊集》中医学人物传记资料可信度高,部分医家资料又是正史、医史著作的主要来源,蕴含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分布于类书、方志、族谱、文集、笔记等各种典籍中的相关医家载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医家传记资料的缺失,值得深入挖掘。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世称震泽先生,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洞庭东山陆巷人,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鏊著作众多,据王鏊家族家谱《太原家谱·卷十八下·王鏊年谱》所述达10种之多,分别为《王氏家谱》《古单方》《震泽编》《姑苏志》《春秋词命》《广隽》《震泽纪闻》《震泽长语》《震泽文集》《山居杂著》。《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王鏊著作6种,除史部的《史余》外,其余5部著作与《太原家谱·王鏊年谱》所载重合。以上著作,《广隽》《史余》《山居杂著》已亡佚,其余均存世。除去部分编纂的著作,《震泽先生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均为王鏊自撰,其中《震泽先生集》为诗文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为笔记。后二书虽为笔记,但正如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前进士新建魏良贵在《震泽纪闻·序》中所言:“公起家编修,仕至大学士,专领史职者四十余年,率善道而能守官尝。预修宪、孝二庙实录,书法精严,时称良史。此编者乃其监修之暇,述所见闻,以备笔削。……其文直,其事核,而是非不缪于古人,其于正史不为无补。”因此,两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王鏊已有一定研究。学术专著诸如刘俊伟《王鏊年谱》对《太原家谱·王鏊年谱》进行重新编著;杨维忠《王鏊传》分9个部分为王鏊作传。学术论文诸如马微《论王鏊》、刘俊伟《王鏊研究》对王鏊生平历程、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等进行详细考察研究;魏烈刚《王鏊古文研究》、李志《王鏊诗歌创作研究》、严明等《王鏊对明代八股文定型的影响》从文学方面对王鏊进行研究;周勇《〈王鏊集〉与明代中期科举》从政治方面对王鏊进行研究。一言以概之,上述内容主要围绕王鏊在政治、文学、书法、藏书4个方面的成就进行研究。笔者发现,王鏊对医学也有一定研究,他曾编纂《本草单方》(即《古单方》)8卷,此书现今仍有2个版本存世。而且,王鏊著作中涉及明代中前期的众多医学人物,其交往医家数量之多在历代文人中尤为突出。今人吴建华点校整理出版的《王鏊集》,首次对王鏊著作进行全面整理,汇集了王鏊生平自撰所有诗文、笔记,包括《震泽先生集》36卷、《震泽长语》2卷、《震泽纪闻》2卷,另辑录迄今为止所有王鏊佚文,搜集有关王鏊著作的部分序跋、部分王鏊传记、年谱等在内共50余篇。笔者以《王鏊集》为基本材料,尝试对与王鏊相关医学人物作一整理考证。
明代医生有明确的等级制度。明太祖时,沿袭元代旧制,设有医学提举、副提举、医学教授、学正、官医、提领、同知、典簿等官职。《明史·职官志》记载:“太医院。院使一人,正五品,院判二人,正六品。其属,御医四人,正八品,后增至十八人,隆庆五年定设十人。吏目一人,从九品,隆庆五年定设十人。生药库、惠民药局,各大使一人,副使一人。”由此可知,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大使、副使等皆是太医院医官。而医士仅是无品级的太医院医生,可以独立看病,拥有处方权。地方亦有医官设置。《明史·职官志》又载:“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俱由本院试遣。”明洪武十七年(1384)正式下令置府、州、县医学:府置医学正科一人,州置医学典科一人,县置医学训科一人。而良医正是明朝诸王府掌管医疗之事的官吏,诸王府长史司良医所置,各一人,正八品。此外,医官、医士以下,皆为没有品秩的普通医生。笔者从《王鏊集》发现医学人物38人(表1),按照以上等级制度进行分类:其中,元代医家6人(包括太医院同知1人、皇御医1人、医学提举1人、医学提领1人、医学录1人、普通医生1人),明代医家32人(包括院使2人、院判2人、御医2人、医士8人、良医正1人、医学正科3人、医学典科1人、医学训科2人、普通医生11人)。
明朝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制订了一套严格的行户世袭制度,并登记造册,定期查报。《大明会典·户部六》规定:“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从而形成分行分户、子袭父业的行户世袭制度。而对于从事医药之人,除户部按户籍管理的要求对他们登记造册外,礼部还要“务要备知,以凭取用”。因此,明代世医家族异常繁盛。《王鏊集》发现3个世医家族,分别为沈氏、杜氏和陈氏。
沈氏家族原在河南开封,随宋朝南渡后移居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以医名满吴下。王鏊曾为明代中奉大夫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沈杰作碑文,根据《震泽先生集·明故中奉大夫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沈公碑文》载述,沈氏家族至少连续有五代世袭医业,其传承谱系为:沈瑛(元医学提领)→沈彦才(元平江路医学录)→沈德辉(元淛江行省医学提举)→沈日彰(元,兼世医业)→沈潜(元皇御医)┈沈基(本府医学正科)。
杜氏家族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太平乡人,其家族中曾有多人任医官。王鏊曾为崇明医学训科杜恒庵及其夫人写过墓表,根据《震泽先生集·崇明医学训科杜府君令人吴氏墓表》载述,杜氏家族至少有三代世袭医业,其传承谱系为:杜恒庵(崇明医学训科)→杜璧(太仓医学典科)、杜璠(兼世医业)→杜山(嘉定医学训科)。
陈氏家族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其先祖自南直隶凤阳府迁家至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专擅小儿科。王鏊与陈氏家族中的二人有过直接交往,曾为陈公贤作诗及墓志铭,曾为陈宠作序,根据《震泽先生集·太医院判陈君墓志铭》《震泽先生集·赠陈希承序》载述,陈氏家族至少有七代世袭医业,其传承谱系为:陈良炳(元太医院同知)┈陈新斋(郡医学正科)→陈本道(医生)→陈彦斌(医生)→陈仲和(医生)→陈公贤(太医院判)→陈宪(医生)、陈宠(入御药房)、陈宥(医生)。
《王鏊集》中出现的38位医学人物,王鏊与其中11位有过直接交往,他曾为陈公贤作墓志铭,为杜恒庵、周煦庵作墓表,为盛汝弼、沈杰作碑文,为张颐作传,为陈宠作序等,对他们的医术、品行有深入了解,资料可信度高。笔者兹举其中数位医家事迹介绍如下。
陈公贤、陈宠父子出自世医家庭,家族中至少有七代世袭医业。陈公贤曾祖陈本道,学医于同乡孟景晹,孟氏精通小儿医,嗣后,公贤之祖陈彦斌、父陈仲和,皆专擅小儿科。成化中,皇帝下诏寻取名医,郡人将公贤推荐至太医院,专治小方脉。其诊病重视脉象,推究脉理,治疗主张固护本原,不求近效,且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在士大夫之间名声尤重。王鏊曾作诗相赠,将其比作当世之钱乙、陈文中。
陈公贤有三子,皆能事其医业。其仲子陈宠入御药房供职,在京师中亦小有名气。王鏊对陈宠信任有加,弘治十一年(1498)夏,陈宠曾为王鏊徐姓外甥(南直隶苏州府吴县西洞庭乡绅徐潮子、王鏊门生徐缙之子,徐缙娶王鏊长女王仪)诊治痘疹后泄泻,陈宠力破众医认为不可为之的局面,急用附子回阳救逆,最终使之痊愈。从其治疗经过可知,陈宠十分明白小儿疾病起病急、传变快,需要时刻关注,因而特意增加面诊次数,以求对病情发展过程作全面了解,故诊断精准,用药辄愈。在治疗上,陈氏反对世医率用参术类王道之药的做法,认为医者临证贵在知常达变,应当仔细分析病因病机,深思熟虑,权衡思辨,“药而能权,可谓妙矣”。
王鏊在《震泽纪闻卷上·盛启东》专论盛寅。盛寅为戴原礼再传弟子,其医术来源于王宾。盛寅天资聪慧,在王宾坐诊时留心观察学习,日久学有所获,医术小有成就。王宾亦非常喜欢盛寅,曾对盛寅处方用药进行指导。如盛寅治热病却用了大量附子,王宾纠正道,这是反治之法,需要少量加用才能痊愈。而且,王宾临死前将其秘书传给了盛寅,因此,盛寅医术大增。王鏊亦描述了盛寅的相貌特征。《震泽纪闻卷上·盛启东》记载:盛寅身材魁伟,长髯;性格慷慨,敢于直言,为人有骨气,不受嗟来之食,虽个性直率,但懂得趋利避害,变通自救。当他被贬去云南为吏时,深知此行九死一生,故与好友吴江梅某商议,假装梅某盗取盛寅家庙中髹器,中途告发官府,令追还。当时正值皇帝修建陵寝,下诏特赦,遂免死。又如,盛寅自知不受太子朱高炽所喜,故当榆木川之变时,主动请求去南京太医院任职,以避祸事。《明史·方技传》有盛寅之传,记载盛寅医案两则,其主要内容实则出自《震泽纪闻卷上·盛启东》,但略去了王宾对盛寅指导以及盛寅相貌性格的描述。
盛俌,字汝弼,为盛寅之子。王鏊与汝弼熟识,十分欣赏肯定他的为人与医术。其原为苏州医学正科,经王鏊与文定公吴宽及吏部尚书马文升的共同引荐,得以入京师太医院供职,后举其子继承,遂致仕。而且,当盛汝弼得孙时,王鏊曾作诗表示祝贺。此外,王鏊曾为盛氏家族作碑铭,记述盛氏家族坟墓的地理位置以及排列方式,包括盛寅、盛汝弼父子在内。
周济广,号月窗,医学非家传,乃师承。济广曾跟从甘露金孟昭学医,后又遍参诸家名著,能博采众长,故凡内外妇儿各科皆通。成化中,济广被征至京师,名甚高,但惜无伯乐推挽,年老告归时仍为一介布衣。其子周敷,字时荣,别号煦庵,王鏊曾为其作墓表,见于《震泽先生集·周煦庵墓表》。煦庵得父亲传,深究炎黄、岐伯、雷公、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刘河间诸家学说精华,尤其推崇李东垣、朱丹溪之学。而且,煦庵兼识药性,重视药物的产地、采收加工以及炮制,务必使物尽其用。两相结合,促使周氏医术精湛,治病常“十愈八九”,“远近求治者舟楫骑从,恒满户外”。例如,煦庵曾治一夫人久卧不起,诸医罔效,煦庵处方下药后,此妇人闻药香即觉病去二三,未服几剂病就痊愈。
周庚,字原己,号菊田,有一女,无子。其先在京师太医院任御医,后因南京太医院缺人,遂被擢升为院判,赴南京任职,后于南京物故。周庚与王鏊是老乡,都为南直隶苏州府人,而且都参加了吴中同乡文字会。该文字会是一个由苏州籍在京官员组成的以宴集酬唱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松散团体,且二人都是文字会的核心人物,每隔数日即相会一次,饮酒作诗,来往密切。周庚在医学方面事迹记载不详,但在京师太医院任职10年期间,为人儒雅,兢兢业业,诊病当四平八稳,无甚过失。
张颐,字养正,以医名满吴下,李濂《医史》最后一个医学人物即张养正。笔者逐一对照,发现全文引自《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三·张养正传》。王鏊明确表示,他曾在张颐家中住过,亲眼见过他诊治病人,故所记当实。传中王鏊记载张颐诊治医案9个,分别为支饮、伤寒、久咳、足疾、呕血、失声、痰火、疽、心悸,从中可总结出张颐的临证特色:①洞晓病势预后,明辨标本缓急;②擅长组方用药,掌握配伍精髓;③保护元气为主,处方多用参术。
首先,王鏊在京为官30余年,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三帝,曾担任过数次廷试、会试的主考官。这种为官经历,为他创造了与医官和医生接触的良好条件和机会。此外,王鏊还参加过吴中同乡文字会、五同会(又称五老会)、乡试同年会等京师交游团体,人际关系极为广泛。王鏊的文章就内容来说大多是些人情往来的应酬之作,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王鏊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是八股文定型后第一位具有宗师地位的人物,求文索字者自然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王鏊现存各类文体的数量总计有451篇,《王鏊集》中涉及医学人物的篇章共有34篇。对于亲朋好友来说,这样的文章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而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来说,这样的文章所带来的稿酬还是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在王鏊的仕宦生涯中,他常利用自己善于为文的特长来赚取稿酬贴补家用。
其次,王鏊籍贯吴中,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吴中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元至清,吴中医学持续繁盛。据《吴中名医录》统计,从周代至当代,吴中地区共有医家1 200余位,医著600余种,其中,明代医家440余人。《大明会典·礼部六十二》规定:“凡天文生、医生有缺,各尽世业代补外,仍行天下访取,到日。……医生,督同太医院堂上官。各考验收用。”由此可知,医术精湛者可被推荐到京师太医院任职。吴中地区在明代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直属于京师,属南直隶管辖。吴中地区与南京距离很近,而南京与北京在明代并称“两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作为陪都的南京仍保留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央行政机构,太医院亦保留,吴中名医通过南京太医院向北京举荐较其他地区更为容易。王鏊身为吴县人,长年在京师任职,与同乡交往,亦是人之常情。《王鏊集》中的38位医学人物,有28位籍贯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或长洲县。
最后,王鏊早年体弱多病,曾生过四场大病。特别是弘治四年这一次,王鏊病了2个月,差点离世,这对于他的思想触动很大。王鏊的婚姻家庭生活亦多有变故。他一生娶过5位妻子,但前4位夫人相继病故,使王鏊备受打击,故而愈发意识到医学的重要性。他曾感慨道:“群队之患,非独医药也,用人用兵,盖莫不然。有能是方而治之,其可少瘳已乎。”王鏊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阅读了大量收藏于内阁之中的古籍秘书,其中不乏医书,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海上仙方》《大观本草》等,故而对医学有一定了解。并且王鏊曾自己编纂医书,他因不满时人信《海上方》而不用古方,故而辑录《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中的有效验方而成《本草单方》一书,经其弟王铨续增、医士许国校勘,终成8卷,由其子王延喆刊刻流传。此外,王鏊亦与医生作过学术交流。王鏊家族另一家谱《莫厘王氏家谱卷十七·文恪公·文恪公古单方跋》记载:“许国以医术游公门。”许国,字忠甫,太医院医士。
医学人物作为从事医学活动的主体,是促进医学发展的关键,也是构成医学史的重要部分。《王鏊集》中出现的38位医学人物,有11位与王鏊有过直接交往,王鏊曾经为他们作过墓志铭、墓表或碑文、传记、序,余者亦多为与王鏊直接往来者的家族中人,故而可信度很高。其中部分医家资料又是正史、医史著作的主要来源,蕴含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分布于类书、方志、族谱、文集、笔记等各种典籍中的相关医家载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医家传记资料的缺失,值得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