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磊:用博物馆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
栏目: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4-08-11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前世”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至今仍屹立于南京秦淮河畔,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科举考场,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千年化石和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也是科举制度文明的有形遗产在南京的最直观体现。留法海归尹磊是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秦淮非遗馆馆长,他留学归国以来长期深耕在文博艺术前线,“要把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传承好,让秦淮河所哺育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尹磊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新疆大学、南京大学,2008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EPHE)攻读历史学博士。学校一直倡导并致力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法国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典范和领头羊,特别是在历史学方面拥有深厚的积淀和研究传统。

  初到法国,语言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让尹磊很不适应,“在法国,办很多事情都需要‘约会’(Rendez-vous),也就是提前预约。比如去银行开户、去医院看病、去办公室找教授等。”

  得益于老师们的关照,他逐渐适应了巴黎的生活后,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

  有一次,法兰西学院教授、著名考古学家葛乐耐(F.Grenet)送了他一张吉美博物馆的参观券,他去参观时发现馆里陈列的大多是殖民时代法国从东方获得的文物,其中就有敦煌的壁画,其精美程度让人震撼。而尹磊在法国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都市敦煌的历史有很深的关系。

  “敦煌藏经洞中有大量文献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在这里不但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这些宝贵财富,更为法国学界100多年来有关敦煌、西域研究的丰富成果而惊叹。”尹磊说,当时就暗暗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学界做些什么,于是便和几位留学哈佛、普林斯顿和亚美尼亚的研究领域相近的青年学者组织了一个“青年敦煌学会”的线上读书班。“法国人的学习生活比较悠闲,但我们一定要明确目标,做好自己的事情”。

  2012年,尹磊被推荐加入了法国研究东方文明最负盛名的学术组织——法国亚洲学会。在一次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他意外发现了包括状元卷在内的一批清代殿试卷的原卷。这批本应珍藏在中国自己博物馆内的文物,是如何流失海外,又如何见证了近代史上的风云沧桑?面对这些笔墨如新的真迹,不由得让他陷入沉思。

  不久后,南京开始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兴建科举博物馆。受到家乡历史文化的感召,2014年,尹磊毅然回国,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文化建设和文博事业。“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从塞纳河到秦淮河,不变的是他要传承发扬历史文化的决心。在投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运营8年间,尹磊致力于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科举文物精品,从个人理想、地域文化,到国家制度等多个角度,从文物展品、文创产品到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向海内外介绍科举制度,展示科举文化。

  那段时间,他阅览过百部典籍论著,走遍了江南贡院的每个角落。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但面对一千三百年历史的科举文化,他还是怀着敬畏之心。“你得用心去掂量,掂量过后就会知道,再怎么努力也不过分。”尹磊说。

  为了办好高质量的博物馆,尹磊开始尝试“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重新定义博物馆”。在他看来,博物馆不仅仅是封存历史的“神庙”,还应该是面向公众的论坛,更可以是与公众互动的“游乐场”。尽管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需要安静的空间,也需要对承载历史的文物报以温情与敬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要时刻保持紧张、严肃的氛围。于是,尹磊作为策展人策划了“士子的行旅——中国古代科举与旅行特展”,为了“让文物动起来,让展览活起来”,展览中把古代士子的脚踪、科举考试的空间地理分布、科举文物、相关影视作品等的多媒体展示以及互动装置连接起来,通过脍炙人口的宁采臣与聂小倩故事作为引子,吸引了大量博物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口碑卓著。

  最近,尹磊带领团队投身于《历代江苏进士录》的编撰工作。丛书收录今江苏省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历代进士。包括江苏进士的名录、小传、相关史料,以及对前人研究的补证。还打造了寻访状元、进士后人家族数据库,开放给使用者从数据库下载进士及家族的相关资料、数据分析的结果,从而为研究提供便利。“这样无论是在科举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是有志于研究科举的高校学子,都可以与馆内的研究人员一道,共同利用学术资料,共享科举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成果。”他说。

  作为江苏欧美同学会的一员,尹磊表示接下来将以学习习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重要贺信精神为重银河集团网址登录心,牢记心中,使之转化为建设江苏文博事业的生动实践。在欧美同学会大家庭里,利用好文博、非遗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激发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动意识,让留学归国人员同非遗工作者和广大群众一道守正创新,变古为今;积极响应建设“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的职责使命,带动更多留学人员在文化舞台上发光发热,做好“走出去”和“请进来”,为欧美同学会的文化交流提出意见、提供线索、做好服务;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文化使者,用好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己之力。

  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不只有西方影响东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也同样影响着西方,中国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对世界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

  作为留法归国学子,尹磊认为,中法两国都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非常自豪,也使得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他认为,可以放大中、法博物馆集聚效应,在推进中、法博物馆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成立两国博物馆、美术馆交流互鉴的机制和路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中、法文博界在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展览、文创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发掘中、法两国在美食、医疗与非遗文化资源,寓匠心巧思于美食、中医与非遗文化交流之中,以具体的非遗项目国际合作和非遗产业化推动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借鉴法国在打造水韵文化、旅游文化上的成熟经验和做法,赋能大运河文化建设,合作打造高水平的水韵文化项目标杆。

  随着中法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诸多两国互译作品呈现在东西方读者眼前。尹磊翻译了法国最负盛名汉学家伯希和(P.Pelliot)的代表作《圣武亲征录》,一经出版后便受到学界称赞,先后获得世纪好书及2022年度上海古籍出版社典籍文献类十佳等殊荣。

  “文化交流的目的也是希望彼此更多了解,并通过了解对方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法国人或许在了解中国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反思和触动。”对于继续推进中法双方了解和互信、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尹磊认为,可以以非遗文化等为抓手,在此基础上展开文化作品创作与利用的交流。同时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文明互鉴合作,特别是推动中、法青年互访,深度体验两国文化。也可以加大对于演出项目、出版项目的支持,系统地向法国介绍中国学术、文艺、人文领域的新成果和新创作,同时引进法国的优秀文化作品和具有影响力的最新学术成果,进行译介。

  “海归人才应在欧美同学会这个大平台上汇聚众智,一方面利用自己所学,解决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深对于国情的了解,切实做到‘四个自信’,这样才能更积极地开展民间外交,在文化、经济等多领域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他说。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