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被医生主观宣布脑死亡后撤掉呼吸机死亡。2024年7月,该事件在公众讨论中和媒体报道中不断升温。
据悉,死者杜某,因脑部外伤前往武汉同济医院求医,并于6月16日去世。死者母亲认为医生李某未经过正规流程,未完成医生签字、心电图没有人名等材料,仅凭个人判断就宣布患者脑死亡,同时存在诱捐器官的嫌疑。
脑死亡(Brain Death):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大脑所有功能的永久性终止,包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不受意志控制的生理活动。与其他状态(如持续性植物状态或昏迷)不同,脑死亡意味着个体无法恢复意识或自主呼吸。
2.无自主呼吸:通过呼吸停止试验确认,即使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银河集团网址登录仍然没有自主呼吸。
4.确认试验:可通过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如经颅多普勒超声)来进一步确认脑功能的完全丧失。
脑死亡的界定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涉及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等多个领域。以下将从历史背景、重要定义、医学标准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详细探讨脑死亡界定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初,医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心脏停止跳动后的死亡。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呼吸机和心脏起搏器等生命维持技术的出现,传统的生命定义开始受到挑战。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首次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全脑功能不可逆丧失”,为后来的脑死亡标准奠定了基础。在1981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发布了关于脑死亡诊断的指导方针。这些指导方针强调了临床评估的重要性,包括意识状态、反射活动和自主呼吸能力等方面。
进入21世纪后,国际上对脑死亡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国际机构开始推动全球范围内对脑死亡标准的统一。
1995年,中国卫生部发布了《管理办法》,其中首次提到“脑死亡”这一概念,并指出应当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判断。2003年,中国卫生部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制定关于和脑死亡的相关政策。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了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200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成人脑死亡诊断标准》,进一步细化了判断流程。包括先决条件、临床诊断和确认试验等多个方面。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从此,中国有了脑死亡判定行业标准。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病例质控分析结果为依据,以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意见为参考,修改完善并推出《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中华医学杂志, 2019,99(17) : 1288-1292. )详情见原文链接
脑死亡判定医师均为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执业医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医师、急诊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经过规范化脑死亡判定培训。脑死亡判定时,至少有两名临床医生同时在场,分别判定,意见一致。在实际无外界监管的操作过程中,是否一一落实,值得访查。
器官捐献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即在何时开始摘取器官,何时放弃仪器的被动生命支持。明确并统一死亡标准对于确保器官获取过程中的伦理合规至关重要。
有效的伦理审查机制能够保障器官捐赠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然而,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一方面仍显不足。一些医疗机构缺乏独立且有效运作的伦理委员会,从而无法全面评估每个案例是否符合伦理标准。因此,加强伦理审查机制,提高透明度,是提升公众信任的重要措施。
对养殖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的监测和全面的清洁消毒,以2023年10月20日国务院第17次常务会议通过《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