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努力做大时代的捕风者
栏目: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4-08-17

  今天是一个急遽变化的大时代,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微时代,身居其中的普通人,或有“不知风向哪个方向吹”的慨叹。然而,。风,背后是时代的精神状况。所谓察势观风,就是在大时代里既要“春江水暖鸭先知”,还要努力“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识别大局,顺势而为,融入时代,汇入主流,围绕百年未来之大变局所做的“重识中国与世界”、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等系列讨论便是一路;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要在微时代里,留心和记录时代的印痕,缘因“一支一叶总关情”,观察这个时代,我们无法忽视佛系、油腻、“积极废人”、“打工人”等或调侃或揶揄背后的社会心态以及情感结构。然而,听风、辨风、识风已非易事,捕风又何其难也,考验的是眼力、魄力、定力,背后实质是视野、学识和精神。

  2013年,《探索与争鸣》杂志很荣幸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序列,跻身学术期刊国家队,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8年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年轻的80后、90后编辑团队,始终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做大时代的捕风者、同行者和在场者,坚持与青年学人共成长,深植传统,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探索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差异化发展之道。一是找准定位,坚持特色。《探索与争鸣》杂志深耕思想市场,聚焦 “有学术的思想”,坚持“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的办刊理念,坚持“提倡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的办刊风格,追踪改革大潮,捕捉社会前沿问题,直面 时代 重大难题,以学术的方式介入现实、引领时代和推进社会鼎新,推动转型期中国的学术和思想发展,特别是在勾连理论探索与学术争鸣方面,在全国同类学术期刊中可谓独树一帜。二是主动策划,积极作为。《探索与争鸣》杂志近年来 致力于提炼标识性概念,通过主动设置议题,致力于 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在价值目标上,以中国为方法,重新发现中国,为人类文明提供中国方案;在方法论上,倡导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的结合,回应时代重大关切,有效介入现实世界。三是立足期刊,多元发展。2019年《探索与争鸣》全新改版,更加对标时代重大现实问题、更加关注跨学科问题研究,并将发文重点聚焦到技术与文明、城市与文明、政治与文明、社会与文明、思想与文明等五大领域;在圆桌会议基础上,编辑部与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合作,开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坛、中国高等教育系列高端论坛、中国城市问题研究(上海)论坛、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研究系列论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等衍生品牌;推出《现代化与化现代——新文化运动百年价值重估》《一个人的40 年—— 共和国学人回忆录》等在思想界颇有影响的丛书。此外编辑部还于2017年推出“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专刊,2019年推出“五四青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专刊”, 2020年推出“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专刊, 均走在学界的前列 。经过8年的发展,《探索与争鸣》杂志初步构建了以刊物为主体,刊物、学术论坛、新媒体、文库、青年学人支持计划“五位一体”的现代学术媒体发展新格局。

  上述努力为刊物赢得了声誉,各大评价机构的数据均显示,自2013年以来,《探索与争鸣》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呈稳步上升趋势。2019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举办的200家资助期刊2013-2019年度办刊考核中,《探索与争鸣》杂志获得优秀。2020年,《探索与争鸣》再次蝉联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优秀;2019-2020年,《探索与争鸣》蝉联全国社科院社科联系统期刊转载指数第 3 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9年年底,《探索与争鸣》被评为“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 Q1 区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2018 年《探索与争鸣》入选 “最受学界欢迎的十种学术期刊(综合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综合性社会科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此外,《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过16.5万,影响力长期名列清博学术新媒体指数前三甲。没有国家社会规划基金的大力支持,这一切是不可想像的!

  站在新的起点上,编辑部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在新时代如何对标国家重大现实,服务好中国学术界,这是始终盘旋在每一位编辑脑海中的课题。在继2018年国家科技部等五部门开展了破五唯的专项行动,2020年教育部又提出了“十不得”的新要求,其后续效应尚在观察之中,相信对攀比之风越演越烈的学术界会起到正本清源、匡风正气的作用。当然真正要起到作用,可能还需要营造诸神归位、风清气正的良性发展环境,好在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努力方向。这对综合性学术期刊来说,是一件好事! 窃以为时代给了综合性学术期刊以新的机遇,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机遇 ,寻找特色,错位发展,精耕细作,方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第一,努力做大时代的同行者。所谓大时代,要点有二。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学界对此有诸多阐述,但窃以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于,背后隐现的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数字文明。 技术革命带来了世界的变局,更带来了新型文明的崛起,如何从学理上研究、洞察和把握这种文明形态和历史大势,是时代赋予学界的新使命。其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安定,更是思想的鼎新。从“与西方接轨”到注重本土实践,从冲击—反应模式到“在中国发现历史”,从“以西为师”到呼唤“摆脱学徒状态”,这一切均喻示着中国学术的理论自觉。因此,如何“立足世情国情,瞄准重大命题”,在本土性与世界性之间,建构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是摆在学人面前的首要时代课题。 对于时代的这两个问题,窃以为可以尝试从四个方面切入。首先,直面现实世界。针对学术研究远离生活世界,理论研究对现实研究失焦、失距,文风晦涩的状况,提出面向生活世界的办刊思路,即尝试提倡一种介入的、有情的、有想象力的、“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兼容的学术。这几年,《探索与争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耕技术与文明、城市与文明、政治与文明、社会与文明和思想与文明五大领域,就是尝试打破学科边界,沟通思想、学术和现实,力图以“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其次,坚持做问题中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敢于以问题为中心设置议题,善于向时代发问,并将时代的大问题转化为学术的真问题,这是时代赋予学术期刊的使命,也对期刊编辑提出了高要求,必将考验其学术功底、独到眼光和价值判断。 再次,正确认识综合性。综合性不是制约学术期刊发展的桎梏,而是安身立命的基本,探求一种以问题导向为中心,跨学科研究为基点,专题策划为抓手,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动力,推进学术研究、探求真理知识和服务时代需要为旨归的综合性,是一种可能的选择。最后,扎实推进跨学科研究。如何打破长期以来造成困扰的学科拼盘,以综合性期刊之短比专业期刊之长的格局,窃以为,探寻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不失为一种可能的路径。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术界,都已经逐渐取得共识,那就是在坚持深耕学科、做好学科的大前提下,还需要突破学科藩篱,形成直击时代靶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跨学科研究。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现实:现实世界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永远是有血有肉的,活泼生动的,生活世界的逻辑决定了现实问题的跨学科性,依靠单一学科的力量无法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对整个社会来说,跨学科研究有其必要性,而组织、推动跨学科研究,寻求综合性问题的专业解决之道抑或寻求专业问题的超专业解决之道,是综合性学术期刊所应承担的新使命。

  第二,努力与青年学人共成长。“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相比各种各样的外在评价,真正考验一份期刊的,是其在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心中的位置。一份期刊经历岁月淬火后得到学界认可的个性和特色,可能要比那些或高或低的排名可爱得多,也更易获得认同。旗帜鲜明地支持开拓创新,不在规范与特色、共性与个性之间片面追求某种中庸之道,而是通过积极的学术争鸣,让那些敢于学术创新,勇于理论探索的有为青年走在理论前沿,为他们创造条件,更好地研究历史,关注现实,筹划未来,这大概是一种好的选择。2013年,《探索与争鸣》进入国家社科规划资助期刊,如何把国家的资助用到刀刃上,真正为中国学术的未来做点事情,编辑部经过反复研究和斟酌,决定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中拿出一部分奖掖青年学人,设立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2014年以来,通过推出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举办各种征文活动和论坛,《探索与争鸣》团结了一批青年学人,取得了一点影响力。如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已举办三届,每届都能收到近1000篇稿件,刚刚过去的第三届征文奖,获奖者中一半为90后学人,标志着90后青年学人浮出学术地表。据不完全统计,《探索与争鸣》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近80位优秀青年学人获奖,“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已经推出4辑专刊,聚焦了瞿骏、施展、薛小荣、金理等优秀青年学人的专著。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全部由获奖青年学人自行策划、组织,在短短两个月内组织了十场活动,吸引了100多位青年学人发表论文和参与研讨,有2000多位青年学人参与观摩。此外刚刚结束的“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征文,短短一个月内就收到1500篇论文。处理这些稿件,编辑部人仰马翻也就算了,做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以及编辑专刊,短时间并不会提高刊物的各项指标,但是对于一本刊物来说,这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坚持特色和个性,才是一本杂志最吸引人的地方。坚持与青年学人共成长,发掘和支持一批有思想、有作为的青年理论工作者是理论期刊的一份责任,它构成了一本学术期刊的志向和诗意,一个学术期刊人愿意多年如一日默默坚守的理由。

  第三,努力专注于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术期刊是一方舞台,主角永远是学者。服务好专家学者,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贡献一己之力是学术期刊人的职责和使命。一方面,做好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建设,相比于学术共同体,提倡一种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可能选择。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基于以学科为主体的学术共同体,很难适应面向生活世界的跨学科研究的知识生产需要,也很难基于某一学科的规范,对跨学科研究作出恰如其分的学术评价。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既有学术共同体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它集学术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三位一体。在这一共同体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情怀和学术志趣,在坚持学术规范、坚持公共性和自由交往的原则下,对生活世界所提出的、超越专业能力范围内的重大公共性问题进行平等商讨和对话,对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评判。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集中审读并讨论“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专刊选文

  另一方面,努力做好编辑部内部共同体建设。今天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在一个追求个性,个性又很容易被淹没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排行榜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大家也很清楚,注意力只能引起一时的热闹,再精确的数字也只是一个大概,再高明的排名榜,也不能反映一本杂志的全部。很多时候,除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办刊还得有绣娘做女红的本事。大到标题拿捏,中到字句斟酌,小到标点符号,看看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背后靠的是一针一脚绣花针般的手艺。一本期刊在读者心目中地位的维系,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花拳绣腿,而是依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编织的里子。一串排名的背后是一本绘声绘色的期刊以及一个有血有肉的编辑部群体,它关联着刊物的定位、风格和个性以及其后的办刊人的品位、眼界,还有那些或精彩或枯燥或平淡无奇的编辑部故事,这些都构成了陈平原先生所说的日常和诗意。在一个诗意匮乏的时代,这些日常和诗意显然无法在排行榜中得以反映,当然也不必苛求。

  与一个万象更新、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相比,一本学术期刊何其渺小,但小也当保持一颗平常的守恒之心。这种平常心的获得,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也需要小环境的坚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学术期刊当积极融入时代,坚守传统,开拓创新,顺势而为,借力而行,跬步行进,在恒常与新变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在大时代中努力捕捉时代风潮,在庸常生活中努力寻求诗意,方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银河集团网址登录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