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系列(1)“学术交流的未来”之策划人访谈
栏目: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4-08-26

  自6月24日第二届“学术交流的未来”国际研讨会通知发布以来,研讨会以其严谨的主题设计、务实的报告议题、庞大的专家阵容,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走进幕后,一探研讨会的策划思路!

  我们专门采访了浙江大学出版社国际学术出版咨询团队顾问、研讨会议题主要策划人张月红女士和Mark Garlinghouse先生。

  自从2013年中国科协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China PIIJ Plan)”至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China STM Journal Excellence Action Plan)”,不仅吹响了中国期刊向世界水平努力的号角,也极大地吸引了国际科技界与出版界的眼球。但是,中国期刊要走向世界,从理论到实践还需要中国的科技界与出版界做更多的准备。我们认为,开放视野、面向未来、做好当下,是关键!

  为此,2018年,浙大出版社在国家不断投入期刊发展的宏观形势下,自发意识到中国学术期刊遇到了变革发展的大好时机,需要即时为此搭建一个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于是我们就与国际学术出版咨询团队顾问、科睿唯安、ISI信息所前任副总裁 Mark Garlinghouse先生商量,产生了策划一场系列的、高端前沿的国际研讨会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浙大出版社与科睿唯安(中国)的肯定与支持。其后,我们得到了更多同行的支持,就不断推进,于2019年4月举办了第一届“学术交流的未来:促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国际研讨会。

  当时我们认为,中国要办世界一流期刊,营造一流科研生态环境,就需要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就需要与世界建立互信的关系(特别是在科研领域的诚信关系),并关注国际领域的前银河官方官网沿技术创新,中国期刊人和科学家要把目光瞄准全球的市场。因此,我们第一届的会议就聚焦在4个主题上——资源信任/科研诚信/技术创新/全球市场(Trusted Resources, Academic Integr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lobal Markets)。

  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为有志于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变革发展的期刊出版人和学者,搭建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国际视野的,能引起思想碰撞的高端交流平台!事实证明,我们的想法得到了业界的热烈响应,第一届“学术交流的未来”国际研讨会在美丽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到会近400人,几乎挤爆了会场,会上讨论不断,国内外媒体均有报道。正是由于受到了第一届会议成功的激励,我们有了继续办的想法,我们想把这个研讨会发展成一个行业自发、务实、前沿的国际交流平台,为中国期刊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学术交流是科学出版的基础。FSCCW的初衷是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界与世界各地同行们的联系,建立一个专注于推动学术交流的中国社群。)

  (近50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出版领域的作用和影响与日俱增,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加速发展,其后,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又再次加速。我有幸目睹了这些成就。)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万维网的出现为重塑学术交流提供了工具。事实上,Tim Berners-Lee发明万维网是为了促进科研学术交流。这种情况确实发生了。但万维网在其他领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旅游、电子商务、游戏等。看到这种创新令人高兴,但在科研学术交流领域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改善全球和中国学术交流的机会依然存在。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将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并惠益每个人。)

  (随着中国科研产出的不断增长,我们希望看到整个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同步均衡成长,包括同行评议、出版、科学基础设施和各种技术解决方案。)

  (本次会议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确定学术交流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以便我们共同为未来做好准备,而中国是这个“未来”的积极组成部分。)

  今年是第二届“学术交流的未来”国际研讨会,今年与去年的不同有很多。首先是召开的背景太特殊了,突发的全球疫情让面对面的交流变得可望不可及,原计划4月举办的会议,因为疫情不断调整,后来我们决定就将线下的会改成线上的会,我们觉得这种突然发生的事件仿佛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直接参与到了“学术交流”的改变中去,“未来”仿佛变成了“现在”,我们希望能做一个探索,这个变化非常有趣。

  其次是内容的变化,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今年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四个大方向,一是讨论中国期刊的变革,我们特意邀请了多个能提供不同思考角度的权威报告人来做报告,比如,国家自然基金委原主任、中科院杨卫院士的“中国的基础研究与评价体系演变”报告,通过梳理这种演变,巧妙地为期刊变革提供了一个科学研究与科学评价的视角;二是关注国家部委提出的“破二唯”问题;三是关注国际同行的发展,比如Science、OUP等出版人当下在忙什么;四是关注期刊界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比如,2020版的同行评议(peer review)、预出版(preprint)版权问题、新技术平台、数字化构建的“标准”多个问题领域。

  此外,我们还特意创新了一个主题,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即“听科学家讲科学”,哈哈,我们希望借这个机会让学术编辑能有机会更多地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这些深入浅出的科学知识对我们做研究型学科编辑会非常有用,不是吗!?

  (今年的研讨可以看作是2019年研讨会的延伸,有很多想法是基于去年会议的。我们组织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优秀报告人。我很激动,我们能够再次举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我们关注到,当前,全球范围的“学术交流”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在国际上,开放科学计划仍在继续,而且存在计划外的资金挑战。在中国,期刊资助计划和科研评估新政策正在影响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的紧密相关者。)

  (诚然,当筹备委员会在准备四月会议时,我们对在杭州的现场活动有着不同的计划!)

  很多有趣事的发生,既让我感动,也感慨。今年疫情,有些单位因经济原因致使我们有一些年轻的期刊编辑自费注册参加会议。就如我2019年在香港大学参加第6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碰到一位年轻的大陆医学期刊编辑自费参加6WCRI一样感慨,中国年轻的一代期刊人为了提升职业意识,真的很“嗨”!感慨有这样一批满满上进心的年轻办刊人,中国的期刊能没有希望吗!?

  另外,前基金委主任,我们的前校长杨卫院士听说国外注册的学术出版与评估机构,及出版人对他报告的相关内容很期待,为了让国外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学术研究与出版政策,他特意准备以英报告,(直播时会有机器翻译字幕)。还有,我们邀请到的几位报告人在内容新颖上也是很拼,如美国信息标准局的Alice至今已经修改3次了报告!我昨天发朋友圈的SCI新总编Nandita博士的ppt截图,她的标题是科研诚信!为此,诚恳地希望期刊人千万别错过这位SCI新CEO的报告,即使被收录的也需要听听!

  (很难不提全球流行病,它打断了我们最初的日程安排,迫使我们将平台从一个现场的、面对面的活动改为在线活动。协调国际演讲者和适应时区,同时努力保持与会者的顺畅参会是一个挑战,但也很有意义。)

  (大会组织团队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表现出了应变能力,愿意快速学习新平台,并不断修订计划,以实现我们为参与者设定的目标。)

  第一次办国际网络会议,希望会务组从技术上精益求精。感谢并希望所有人努力,把不一样的内容通过虚拟网络传递到同业人的大脑,并让那个声音促使你、我、他思考——中国未来的学术出版之路在前方!

  (如果与会者在离开研讨会时对自己的工作背景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对如何在未来取得成功需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有了具体的新想法,我将对这次活动感到满意。我们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但我们为规划和准备未来所做的投资将在长期内得到回报。)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