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集团网址登录“习的回信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了一个号召,那就是要进一步向研究中国问题集中、向研究中国道路集中、向研究中国经验集中、向研究中华文明集中。”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说。如何响应这一号召?他切身感受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主要精力和研究旨趣放到更加透彻地解读和说明中国道路上来,积极开展对中国材料、中国案例、中国数据的大规模理论综合,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套能够体现中国主体性的概念、理论和思想,使中国经验升华为一般的理论原则,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门类向本土化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系统地从理论、学术、话语上呈现中国道路的伟大意义。还要形成“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互相促进机制,始终牢记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对新时代脉搏予以敏锐的体察、感知与正确把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独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在王学典看来,“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社会科学的视野下重新进行诠释与挖掘,才能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升华到一个新境界。只有创造性地把传统的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主张、人文追求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与冶炼,才能更好地对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现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的回信对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文化与文科学术期刊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表示。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创办于1951年5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的首家高校文科学报,也是我国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刘宁就是《文史哲》杂志的老读者,也在上面发表过论文。
“《文史哲》杂志在探索中国学术道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始终没有忽视其刊名中的‘文史哲’三个字。”刘宁阐释道,“‘文史哲’是人文科学的三门基础学科,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内涵。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科学研究比较繁荣,而人文科学研究则相对削弱,这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文明是不利的。《文史哲》始终重视‘文史哲’的研究,它的办刊宗旨是‘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这种沟通古今中外的追求,正需要通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深入融合才能实现。《文史哲》开辟的专栏‘疑古与释古’‘文史新考’‘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等无一不体现了人文与社科的深入融合,引导人们立足传统来思考现实问题,让理解中国落到了实处。《文史哲》在重视‘文史哲’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学术道路的成功实践,值得充分关注。”
对于习在回信中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作为一位从业57年的人文学者,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曾繁仁备受鼓舞与激励,他说“这是对于中国人文学者的一种很高的期待与要求”。
“我们人文学者首先要有‘中国人的骨气’,就是要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要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与志向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阻挡,我们学术的失语也一定会逐步得到改变!我们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其次要有‘中国人的底气’,中国有着世界唯一没有终止的5000年文化传统,有着儒、释、道,诗经、唐诗、宋词等无比丰富的文化宝库,这是我们文化学术建设的基础、走向文化复兴的根基;中国有优良的制度与学术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我们正走出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学术故事的康庄之道。”曾繁仁认为,在学术条件方面,无论是项目与经费,还是会议与出版等,包括科研人员的待遇,都得到极大改善,使得人文学者有充分的底气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遵照习在回信中的要求,继续努力,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