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元素随“一带一路”走向全球
栏目: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4-09-15

  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声连接起中国与中亚,建立了贸易往来和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两千多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脚步从未停歇,文明互鉴之路从未阻隔。

  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兰州大学,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积极贡献力量。

  填志愿时,侯贝贝坚定地选择了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4年后又在文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2018至2021年,她还前往泰国帕瓦纳·菩提坤职业学院、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六十九中学孔子课堂担任中文教师志愿者。

  “当我在曼谷的车站、地铁站,莫斯科的机场看到路标或大屏上的中文,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我知道,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责任重大。”侯贝贝说。

  2009年,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目前共培养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151人、中国学生716人;面向世界35个国家派出实习汉语教师461名,其中,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409名,造就了一大批致力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优秀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兰州大学是国内首批开展孔子学院建设工作的高校之一,目前建设有3所孔子学院。

  “希望我能认真完成志愿者工作,将中国文化带到哈萨克斯坦,让他们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有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徐凯琳,凭借突出能力获得了“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殊荣。

  文学院教师郭茂全曾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任教近两年时间,那段经历令他至今难忘:“每一位汉语教师都是一位文化使者,他们用辛勤的工作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国外学生汉语能力,让他们感受汉语的魅力,传递友好情谊。”

  2013年,外教乌力来到兰州大学,开启德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实现了自己在中国工作的梦想。

  乌力熟悉中国文化和哲学,他总能把德国文学或哲学作品与中国相关内容对比,给学生们以启迪。“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我希望做好翻译工作,成为沟通两国文化的桥梁,把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介绍到欧洲。”乌力说。

  据统计,2013年以来,兰州大学累计引进7000余名长短期国(境)外专家,让他们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和文化交流互鉴中来。

  巴基斯坦留学生那斌不仅是一名留学生,也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第一位外籍工作人员。推动中国教育与世界的互动,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和纽带,是那斌作为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求学期间我与英文流利的妻子结缘,她教我中文,带我去看当地最古老的民俗,很感激能够在中国遇到她。”如今,那斌把家安在了中国,兰州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兰州大学目前已开设俄、日、德、法等语种课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同时,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来校留学,累计招收培养留学生3000余人,为“一带一路”建设种下了友谊的种子。

  2015年10月,兰州大学等47所中外高校在甘肃敦煌共同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达成《敦煌共识》。联盟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全面交流合作。目前,联盟成员总数已达到184个,并承办了多个“一带一路”建设主题高端论坛,为和平发展、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凝聚智慧。

  多年来,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密切保持学术交流,在丝绸之路文化方面的研究从未间断。文学院教授彭岚嘉与博士杨艳伶合著、Iskandar Ergashov(伊斯坎达尔·埃尔加舍夫)翻译的《中国古丝绸之路(第二卷)》(俄文版)由乌兹别克斯坦东方出版社于2018年底出版发行,成为兰州大学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述之一。

  中外文化的互鉴,不是简单的交流与沟通,而是一次次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化活动。“中华情韵”——兰州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加拿大巡演、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师生赴乌克兰暑期交流活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训练营、“敦煌文化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持续开展。

  “通过‘心连心、面对面’式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理解、认同与互信。”在兰州大学“一带一路”多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丁淑琴看来,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兰州大学努力发挥自身优势,让中国元素随着“一带一路”逐步走向全球。(通讯员 曲倩倩 本报记者 尹晓军)银河国际galaxy网站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