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中国与世界:近代大变局下的中国文学新形态”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市“国际比较文学”创新团队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宋莉华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董丽敏分别致辞。陈恒校长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科渊源,并指出中国与世界的问题其实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如何对接的问题,认为学问研究不能关门内卷,需要跟随时代主流,希望各高校能够保持密切交流,共同奋进。段怀清教授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代表复旦大学资深文科教授陈思和对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文贵良教授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状况,展示了近代发展大变局下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转折性,指出近代文学研究在史料整理、事实考证、观念梳理等方面有待拓宽和提升。董丽敏教授认为对近代中国的理解不仅要在近代中国场域内部加以分析,还需要在古今之变、中西之变乃至雅俗之变等文学史与文化史的复杂脉络中加以把握,更要在中国发现世界与世界发现中国所形成的辩证结构中重新定位近代中国。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第一场由《学术月刊》杂志社副编审张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分别主持与点评。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陈广宏以《早期文法、修辞学的文学学术担当》为题对近代中国词章学进行梳理,介绍了学制影响下词章学与西方Literature观念的对接过程。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以《中西文论互鉴:一种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构想》为题,提出一种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构想与实践,旨在回应中西文论对话中的不平等和不平衡问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余来明以《复数的“文明”:文明小史与晚清中国的“现代”风景》为题,通过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揭示1900年代前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展开及其命运等思想面相,展现晚清中国现代演进的多重风景。第二场由余来明教授和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陆胤分别主持和点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燕以《与新文学运动的分与合》为题,详细阐释了和新文学运动的关联,认为二者在1916年后逐渐汇合,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文贵良教授以《语言何为:关于晚清五四时期文学研究的思考》为题,分析了晚清五四时期现代书面汉语的变化,探讨其对文体演变的催动。周兴陆教授以《文学理论批评的近代转型》为题,阐释近代文学理论的过渡性,总结了近代文学理论从经世致用到文学革命、从“独抒性灵”到“人的文学”、从骈散之争到纯杂文学论的时代特点。
在分组讨论中,陈广宏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袁一丹分别主持与点评,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10位老师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心得,讨论近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中,段怀清教授、戴燕教授、陈广宏教授等多位专家围绕“近代中国文学新形态的发生与特点”,尝试打破学科边界,沟通思想、学术和现实,探讨近代中国文学的本土性和世界性。
在22日的主旨发言环节,第一场由上海师范大学董丽敏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刘晓军教授分别主持与点评。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陈建华以《邹弢海上尘天影与媒介考古》为题,详细阐释了邹弢的小说《海上尘天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中山大学教授范进以《德国的屈原研究》为题,梳理了德国汉学界的屈原研究情况,认为屈原的符号地位变化揭示了“中国文学”的建构物性质,也间接反映了19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编审马勤勤以《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与教育小说》为题,介绍了教育小说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教育小说的四种类型。陆胤教师以《“国文”与近代中国的褶皱》为题,分别探讨了“国文”“国文科”“国文教科书”的内涵演变,认为清末国文教育规划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可能性。段怀清教授以《王韬:晚清基于“西方汉学”的语言文学对话与学术思想批评》为题,详细介绍了王韬这位19世纪中国本土学人直接参与接触西方汉学的情况,认为王韬与同时代的一些西方汉学家一道,将中国文化带入到19世纪“世界叙事”的场域之中,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构建了这一进程初期的基本面貌与格局。
第二场由陈建华教授和马勤勤编审分别主持与点评。刘晓军教授以《乳燕新啼——清华小说研究社与短篇小说作法》为题,考辨清华小说研究社的成立及成员名单,介绍小说研究社成员的生平事迹与小说实绩考索,并详细考证了《短篇小说作法》中的西方小说与小说理论。袁一丹教授以《从“颓废”到“言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思想草稿》为题,借助《新文学的二大潮流》这篇文章,探讨周作人建构的“言志”与“载道”二元循环论的原型。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内田庆市以《伊索东渐:伊索汉译简史》为题,介绍了西方对汉语的研究情况,梳理了近代银河galaxy官网《伊索寓言》的汉译版本。纪建勋教授以《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为题,辨析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之间的复杂联系,认为中国比较文学发生期相关人物的成就与相关文献体现出由“贯天人”到“赅中西”的嬗变。
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宋莉华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王宏超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全面总结,指出整场会议以“古今中心”为话题核心,展现出多元的跨学科的视野,出现了很多极富新意的研究。中山大学教授范进、武汉大学教授余来明、《安徽大学学报》主编张治栋、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内田庆市分别致辞,赞赏本次会议呈现出的学术活力和思想交锋,期待国内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近代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本次国际学术会议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会,呈现出鲜明的思想性、创新性与引领性,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应。会议在多学科互动中相互借鉴,与会专家学者从思想、语言、学术史、文化史等多个学科维度,共同探讨近代大变局下的中国文学新形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学自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