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季度调查 2023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稳就业、保主体是关键 宏观政策精准有力
栏目: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4-10-03

  2023年经济开局保持了复苏态势,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更加清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紧密配合的同时尤为注重精准发力,既要保护当前经济的复苏成果,也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市场主体、激发经济活力,为应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留出政策空间。

  本期调查显示:41%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一季度GDP增速4.0%~4.2%,34%认为2023全年GDP增速5.3%~5.5%;一季度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60%),科技(20%),能源(11%),房地产(5%),消费(4%);在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中,收入的影响最大,占比达到81%,对经济的预期(16%)。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也提醒,当前就业压力依旧不容小觑,对消费恢复后劲和总量形成约束,宏观政策应该依然延续宽松基调,不应过早地实施正常化。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7份。

  工业生产恢复力度偏弱、失业率小幅回升、核心通胀不高、民间投资增速回升缓慢,这些是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遇到的主要问题,这将对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复苏产生影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在4.0%~4.2%这一区间,2023年经济将呈现出“内需担主纲、外需有拖累”的复苏格局,全年GDP约增长5.5%左右,呈“N”型走势。

  祝宝良进一步分析,要尤为重视工业生产的恢复,目前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生产多数回升,但下游消费品生产恢复偏弱,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一是受出口延续负增长、民间投资持续偏弱等因素影响,需求不足对工业生产的制约犹存;二是疫情三年冲击,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和生产投资信心恢复还需要一些时间;三是随着全球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有所下降,对整体工业生产的拖累显著。

  本期调查显示,一季度投资集中的领域是:大型基础设施(60%),科技(20%),能源(11%),房地产(5%),消费(4%);与此同时,在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中,收入的影响最大,占比达到81%,对经济的预期(16%),实际需求(3%)。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帆表示,2023年经济保持复苏态势,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扩大内需取得更大成效;第二,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企业投资;第三,通过企业岗位创造,做好稳就业相关工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表示,一季度经济复苏势头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关键点在于使用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螺旋式上升;从长期视角来看,总需求不够强劲与结构性原因有关,因此要扩大内需,必须推动需求侧与供给侧同步扩张,这就需要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仅靠货币政策难以同时促进需求侧和供给侧,因而需要联合使用稳定政策、结构政策、增长政策三大类型的宏观政策共同应对,也就是秉持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理论框架,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推动政策调控效果顺利实现。”陈彦斌说。

  在一季度,虽然经济复苏态势不断稳固,但是物价指数并没有在逐步宽松的金融环境之下出现同步上涨,而是有所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金融与物价指数的背离?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认为,金融数据持续亮眼,一方面主要和信贷投放节奏前置有关系,另一方面银行向国企、大型企业提供更多资金,但企业生产和投资的需求或仍偏弱;而且从近期高频数据看,地产成交再度走弱,消费类店铺数量仍在减少,后续融资增速或有所回落,与物价数据的分化不会持续太久。

  重阳投资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这是一个被夸大的短期现象,本轮通缩主要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贡献的,PPI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非常大,而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又是全球定价的,不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下跌与中国需求关系都不大,相比欧美目前PPI的高通胀,中国PPI的通缩体现了中国在能源自给和供应链稳定上的独特优势。

  本期调查显示,银河集团网址登录2023年出口面临不小压力,需要重点关注的行业是:电子产品(占比39%),高端制造(24%),消费(13%),汽车(12%),服装纺织品(12%)。

  但是,王庆也指出目前有一个中期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中国面临有效需求偏弱的中期压力,需要更加积极的政策应对。“自去年以来,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在大多数月份中是低于预期的,这既体现在猪肉、汽车等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上,也体现在房租等各种服务价格上,表明有效需求总体偏弱,劳动力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相对充裕。”王庆说。

  相比于短期通缩,经济学家更关心的是金融稳定性,特别是美联储持续加息所带来的影响。本期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美联储的加息会放缓,但仍会继续加息;31%认为从二季度开始不再加息;10%认为尚无法判断。与此同时,45%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中国会降息1次,19%认为会降息2次。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目前美联储抗通胀仍是“主旋律”,5月加息概率较大,6月会否加息仍需观察数据。钟正生给出了三个理由:首先,美国就业市场尚不具备大幅降温的基础;其次,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或再次推升商品通胀;最后,银行业危机已暂告一段落,信贷紧缩的影响有待观察。

  对于美联储是否继续加息,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的判断是,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的可能不大,影响加息因素的权重排序目前应该是:风险通胀就业,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小型危机不断出现,但美联储停止加息或降息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当前需要考虑将加息周期变得平缓。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也认为,美联储会放缓加息的节奏,但仍会继续加息。

  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宣布因资不抵债申请破产,成为美国2008年以来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有观点认为,美联储本轮加息节奏过快,对市场的流动性冲击巨大,利率不稳定引发长期资产价格大幅变动。

  本期调查显示,59%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银行业危机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25%认为会衰退,16%表示无法判断。

  “硅谷银行倒闭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低,美国政府会积极干预,而且美国金融体系的各项指标目前较为稳健,但美国银行业危机加快紧信用到来,对中国出口可能产生负面拖累,中国应继续通过RCEP、一带一路等途径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李迅雷说。

  保持经济复苏态势,目前最需要的注意的是什么?本期调查显示,就业最重要,占比66%;投资26%,外部风险8%。

  祝宝良表示,就业和收入是支撑消费持续增长的关键,2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较1月提高0.1个百分点,为5.6%;其中16-24岁人口和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较上月提高0.8和0.3个百分点,分别达到18.3%和6%,表明就业压力依旧不容小觑,对消费恢复后劲和总量形成约束,不利于代表中低收入群体的限额以下社零持续较快恢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表示,当前经济面临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外部不确定性仍然较高,主要有三个:全球经济下行的不确定性,美联储短期内陡峭加息可能继续导致全球市场震荡,以及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上升;内部的不确定性除了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2022年达到人口拐点之外,还需要看到的是,当前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宽松财政政策的支撑。

  “很多人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理所当然会回到5%以上,因为市场自发修复的力量很强大,但如果宏观政策开始收缩,可能会难以实现目标。”张明表示,考虑到内外众多不确定性,今年宏观政策应该依然延续宽松基调,而不应过早地实施正常化,宽松政策过早退出的结果,就是经济增速可能再度掉下去,那时想再重新恢复经济增速,很可能需要花更大代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高到今年的3%,这被看作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的主要举措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表示,没有赤字率的适度提高,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就会受到影响,必要的支出强度也会受到影响,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

  “在扩大投资上,不仅要强调政府投资,而且要更加注意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扩大政府投资,还要注重投资绩效。今年的财政政策更加强调政府投资绩效,要求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杨志勇说。

  张明也认为,居民消费的复苏取决于民营企业能否健康成长,在当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非常重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财产的保护力度非常重要,为民营企业开拓更多的经营空间非常重要,只有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才能带动中国大多数人的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重启内需。

  本期调查显示,目前债务风险最大仍然是地方债务,占比72%;民营企业25%,居民负债3%。

  杨再平表示,2023年要预防的金融风险包括地方债、房地产重振困难、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小微及涉农贷款不良率上升,以及滞胀。

  李迅雷认为,“财政压力倒逼”也会促使地方政府进一步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由于土地财政的缩减,地方财政压力往往更大,这会倒逼地方加速壮大股权财政规模,而地方龙头国企作为当地财政的主要贡献来源,对于“做大做强”的诉求也将更大;同时,在土地财政缩减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做大地方产业诉求提升,政府引导基金往往会结合地方产业规划进行相应的投资,有望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一些国改动作领先的省市地区,其地方优质国企龙头仍然值得重点关注。

  本期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债务风险(占比31%),外部影响(金融和外贸等,占比30%),经济政策调整的时点和力度(23%),房价大幅下跌(14%),股市过快回调(2%)。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市场研究总监桂皓明提醒,2023年除了对债务违约风险要做出预防,还要注意理财市场的无序波动。

  祝宝良表示,202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应该是:财政政策偏稳健,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有力。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偏稳健的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祝宝良进一步解释,总量维持合理适度,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望继续发力,聚焦稳住地产融资,对普惠、科技、绿色领域保持有力支持;降低居民和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增加消费信贷;提振市场信心需要找到抓手和切入点,这就是要支持平台经济、优质民营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单方面实施部分中欧投资协定的条款,鼓励外资。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