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的“学术期刊创新与理论自信”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学术期刊创新与理论自信”的论坛主题展开研讨。
“党的十八大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办好学术期刊,期刊界必须把握和遵循‘三个自信’,将其作为大方向、大要求和大原则。”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在致辞中指出,增强和坚定理论自信,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责任与使命,应当积极开展创新性工作。第一,人文学术期刊是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须与时俱进,引领思潮。党的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双向互动,执政科学化水平才能提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对此负有重任。第二,学术期刊作为研究的前沿,应当在繁荣学术、推动创新方面作出努力。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交流、传播的平台,更应是引领和推动理论创新、学术创银河galaxy官网新的策源地。第三,期刊作为学术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须努力规范学术、匡正学风,坚守学术规范。学风是一个时代整体的学术品格、学术追求,与学术创新的关系极为密切,没有优秀的学风,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同时,面对出版数字化、电子化的浪潮,传统纸质期刊应主动思考、探索新的出版途径和生存空间。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术期刊的品质则是衡量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忠表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水平,对促进我国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传播与交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的发展要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相适应,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应增强学术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推出学术新观点,创造学术新思想,开辟理论新境界;须正确把握办刊方向,不断探索科学的办刊规律,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在实践创新中扎根中国大地,创建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品牌。“高校学术期刊更要以知识、智慧和历史使命感推动和引领理论创新。”他说。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琪指出,学术期刊是体现国家科教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应严格出版资质和要求,坚决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提高学术出版质量,构建学术期刊发展的长效机制。江苏省期刊队伍大、实力强,现有社科类学术期刊105种。获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期刊提名奖的《江苏社会科学》和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紧扣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论前沿研究,精选代表我国学者马克思主义研究最高水平、能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话的学术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扩大了江苏社科类杂志在全国社科界的学术影响力,更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和中国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他同时指出,目前学术期刊尤其是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大量优质稿源的流失、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学术期刊本身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等,需要期刊界以及管理部门深入研究。
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双传学认为,学术是时代思想的精华,期刊是展示学术成果的窗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波澜壮阔,全面深化改革浪潮风生水起,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一路疾驰,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应当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推动自身发展进步,进而提升学界乃至全民族的理论自觉自信,担当起“学术创新”和“理论自信”“引路人”的责任。他表示,社会实践是学术创新的不竭源泉,理论自信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彩实践的丰厚沃土;热点问题争鸣是学术创新的助推力,推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理论自信的重要体现;研究的空白是学术创新的增长点,不断推进学术研究重大突破,让理论自信更有底气;话语体系变革是学术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期刊有责任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推动学术话语体系、政治话语体系和大众话语体系相融相通。
“自信的前提是真信。”在题为《理论自信的理由和路径——从另一种角度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创新》的主旨发言中,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指出,习在2014年3月28日会见德国总统高克时曾说:“中国今天的成就根本上归功于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正是由于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中国的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的积累,为国家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强大了,才能有话语权。中国事务的处理必须由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的道路进行,而决不能受制、遵从或依靠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不断前进的法宝。”刘建生说,“马克思的道理没有过时,但理论包罗万象,马克思主义不是唯一的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在于其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能够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当前,人类不断异化,社会生活愈发“商品化”,贪婪、充满攻击性、不加思考的享乐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日益严重,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逐渐失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富有成果的讨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积淀。
谈及制度自信,刘建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尽善尽美、没有成熟定型,早期的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同样经历了转型完善、治理能力提升阶段。他认为,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理性所在,是社会建设的标尺,是文明和文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最大的软实力。制度理性远比人治理性更管用,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靠各种理论来支撑”,这也再次证明了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的必要性。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龙协涛,《新华文摘》原总编张耀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张翼,《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薄洁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高瑞泉,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报》主编钟伟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处主任李朝晖,《学海》主编胡传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蔡道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巡视员、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金晓瑜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并指出,学术期刊应敬畏学术、尊重学者、服务学术界,引导学者积极面向中国国情和重大现实需求做学问,讲“真话”,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发现新材料、新数据、新角度,支持公平学术探讨、匡正学风,以学术创新实现学术期刊内容创新、以数字化实现学术期刊办刊形式创新,通过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和坚定理论自信。
“而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我们期刊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或许应该思考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如何重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金晓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