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9月底,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16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号途经舟山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沉船时刻,日军对着跳海逃生的英军战俘开枪扫射,200多名舟山渔民划着小舢板冒险救援,384名战俘得以获救。中国人的义举,让日军目瞪口呆,因为有了证人,他们不敢继续屠杀战俘,开始被迫捞人……
这段82年前发生在中国人家门口的真实历史,被当年的日本政府矢口否认,被盟军战俘后代遗忘,被英勇救人的舟山渔民说得云淡风轻。
为了“抢救”这段历史,“抢救”亲历者的口述,“抢救”历史背后朴实动人的情感,让这段中外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在大银幕上重现,制片人、导演方励耗时8年,资金链断裂时卖房筹钱,辗转中、英、美、加、日多国,完成了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近日,方励与观察者网对话,谈了谈他一腔孤勇“打捞”这段历史的经历,也对网上的声音一一作出回应。
地球物理学专业出身、在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商业成功的方励,曾成功打捞2002年“大连5·7空难”黑匣子,第一次听到“里斯本丸”号的故事,他就产生了责任感。
银河galaxy官网
方励2016年带领其海洋科技团队精确定位沉船位置,2017年带领地球探测和海洋测绘团队验证了沉船的钢铁物理属性,同时获取水下三维声呐成像,确认沉船残骸属于“里斯本丸”号,2018年开始大规模寻访亲历者及其后人。每次去拍摄,他第一件事就是给对方展示沉船残骸的声呐成像。
今年9月上映至今,《里斯本丸沉没》豆瓣评分升至9.3,票房达4335万。“离回本还有十万八千里,不算宣发,也得1.5亿、1.6亿才能回本。”方励笑称,要奔着票房去就不能这样做电影,“但是《里斯本丸沉没》变成更大的价值,留给历史了。”
得知《里斯本丸沉没》将代表中国内地参评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时,方励很惊喜。
“负责选送内地影片的单位认同这是个中国故事,这是我最高兴的。”在他看来,这也是对质疑声的一种回击,“网上有人说我是‘英国人视角’,我不认同。不管电影里面的人是谁,故事发生在中国,是中国人在讲述,当年是中国人在施救,这就是个中国故事。”
对于中国渔民所占篇幅偏少,方励解释称,这是留白的设计, “我们的英雄不要我们自己说,让别人去说,这是更聪明的做法。高潮如果拉长了就不叫高潮。”
他希望借助电影的传播力,让中国军民拯救盟军战俘、间接阻止日本人施暴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也想看看曾经否认暴行的日本政府今天如何回应。
从为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到卖房做《里斯本丸沉没》、再到计划拍马航MH370,方励一直被视为理想主义者,有人说,他在值得被看到的事上有一种“无所谓,我会出手”的气势。
方励认可这种形容,“对,我会出手,但我要有资源才可以。《里斯本丸沉没》这件事了,想拍马航MH370,但现在我没钱了,我要有钱我就拍。”
观察者网:“里斯本丸”号沉没是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盟军战俘、施暴者日军、中国渔民等多方视角,为什么会选择将英军的经历作为主要线索来讲述故事?
方励:这与电影主题有关,电影不叫《东极岛大救援》,而叫《里斯本丸沉没》,所以线索就围绕沉船事件展开。它怎么沉的?遭遇了什么?船上都是谁?最后是谁来营救?盟军战俘是这艘货轮上的主要乘客,按照这样的线索走下来。
观察者网:中国渔民的救人事迹令人印象深刻,但他们在电影中出场比较迟,篇幅也不长,制作时是如何考量的?
方励:只有讲清楚“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来龙去脉,把这1800多名盟军战俘遭受的地狱般虐待、屠杀、黑暗中的绝望做足,讲施救才有意义,这是举重若轻的原理。如果我完全站在弘扬中国渔民当年大义之举的立场上,就是另外一部电影了。
电影之前在青浜岛和庙子湖岛做了两场露天放映,当时我就告诉所有施救渔民的后代,“当你们看完这个电影,才知道先辈去救人时,这些盟军战俘经历了怎样的黑暗和绝望”,所以先辈救援的意义变得更重大,更像天边的一道光。
我们的英雄不要我们自己说,让别人去说,这是更聪明的做法。高潮如果拉长了就不叫高潮,讲多了,尖峰就成了高台。要有反差,电影是留白的艺术,要留给观众去思考,我们不能自说自话,敲锣打鼓,这是有害的。既然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所有盟军战俘亲属、讲给全世界听,越少说,别人越感动,说多了反而把我们的先辈给弱化了。
我们去东极岛采访很多次,渔民的后代谈起此事都云淡风轻。他们觉得“不就是救了一些人吗?人家在海里逃生,遇到危险,我们去救一下,这不很正常吗”。所以,越云淡风轻地讲这件事,才越让人感动。
他人有难,我们伸出援手,这是中国人非常朴实的同情心,是人性的光辉,人性的善良和慈悲。
还有一个细节,据参与救援的渔民陈永华回忆,当时海上有一大片人被北边的潮水冲下来。我们做了当年的海洋流场分析,沉船那天上午的海流是从北向南流,也就是说,中国渔民划着小舢板进场时,日本人还在开枪射杀战俘。小舢板划不快,日本人在海上可能打死了五六百人,这其中可能也有被淹死的,大多数是中弹而死。
观察者网:电影里呈现了英军、美军、中国渔民亲历者的视角,唯独施暴者日军稍显缺失,您和日本战争历史专家以及“里斯本丸”号船长经田茂儿女的对话内容也比较收敛,这是如何考量的?
方励:首先,我们无法找到当事的日本军人及其后代,也找不到文字记录。有的战犯死了,加上负责船上战俘管理的日军部队规模较小,唯一有名有姓的指挥官和田的军衔也很低,他在战争中了,逃脱了军事法庭的审判。
其次,我认为,采访日本教授和经田茂儿女时保持克制是合理的,这是一部纪录片,越客观越冷静,才能越真实。他们都不是施暴者,是施暴国家的平民。
经田茂船长的儿女压根都不知道自己父亲和“里斯本丸”号的关系,也不知道船沉没这件事,他们对事件本身说不出什么细节来。我不带任何主观的臆想和猜测,就是请他们讲述所知道的,听听他们今天怎么看这件事。
那位黑泽教授是战争研究会会长,也是东京女子大学历史学教授,他对这段历史其实不太熟悉。关于当时日本人怎么想的,为何要封死船舱置盟军战俘于死地,他猜测是“为了防止战俘逃跑、保护日军士兵的安全”。我当时问他“都知道这艘船要沉了,自己都撤走了,把人家钉死在船舱里,这叫防止逃跑吗”,他最后也坦言,无论如何,从结果来看,这样的行为不人道。
观察者网:请经田茂船长儿女出镜的过程顺利吗?您怎么看经田茂女儿对其父亲服从日军命令的辩护?
方励:沟通过程还算顺利,其实有个细节,电影里经田茂的儿女入画时,后面还有两位日本女性学者。她们研究盟军战俘营历史,很友好,帮我们协调了很多事。
至于经田茂的儿女,我们先请日本侦探社找到他们,再请两位日本学者出面协调,这对兄妹也有好奇心,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来了解他们父亲当年的经历。
经田茂的女儿是站在她父亲的角度,觉得她父亲是个平民船长,是被逼的,没有选择。所以她讲“当你的命都保不住了,你还能救谁”,那是很本能的。
经田茂的儿子听到这段历史后很诧异,我们没问他,他就主动感慨,日本是个没有、必须盲从的国家,日本军人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挥着刀到处杀人,他很明确地不同意日军的暴行。
他们还提到,经田茂在军事法庭被判7年有期徒刑,在香港服了5年刑,提前2年假释,他回到日本后,良心上遭受很大重压。据其儿子回忆,经田茂回到日本以后两天没有出门,后来每天抽50根烟,两年以后再出海,开的是近海的小船,没有再去跑远洋轮船。实际上,“里斯本丸”号已经是经田茂驾驶的第三艘被盟军击沉的船了。
观察者网:“里斯本丸”号沉没前不久(1942年9月),载有平民、盟军和意大利战俘的英国“拉克尼亚”号在西非海岸被德国潜艇的鱼雷击中,英德联合拍了部《拉克尼亚沉没》(The Sinking of the Laconia),也展现了极端困境下的人性与生死抉择。在您看来, “里斯本丸”号事件所反映出的战争对普通民众、战俘、施暴者的影响,在二战中具有怎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方励:光在太平洋上,被击沉的船就不止“里斯本丸”号一艘,“里斯本丸”号规模不小,死伤惨重,印度尼西亚海域在二战期间也发生过数千人葬身海底的沉船事件,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有很多。但“里斯本丸”号的独特性在于其当年有目击证人,日军的暴行和屠杀被中国渔民和幸存盟军战俘看到了,而且恰好发生在中国领海。
还有一点,“里斯本丸”号就沉在东极岛附近,水不算很深,所以找起来不算太难。相对于深度上千米、没有目击证人的沉船,讲述 “里斯本丸”号这段历史的难度相对小一点。
方励:我们在英国做了一场试映,电影当时还没做完,我也希望通过他们看看资料有没有错误,后来确实发现有张照片用错了。现场差不多400名英军战俘的家属,看完电影都非常激动和感动,全场起立,掌声响了好久。
我再讲一个故事,2019年,有14位遇难者的后人从英国来到“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海域参加安息仪式,这些老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对中国的感激之情完全挡不住。其中有一位名叫杰夫的老人,他返程时从首都机场一起飞,就给我写感谢信,称自己写信时还在中国领空。
他写了对中国的印象有多好,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北京,遇到的路人和周围的民众,友好程度都是他们没想到的。幸存战俘的后代也都念着中国渔民的救命之恩,他们知道,没有舟山渔民当年进场,这些家庭都将不复存在。
观察者网:英国人对二战的叙事大多集中在欧洲战场,对太平洋战场关注很少,电影里的街采也显示,如今的英国人几乎没听过“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有观众提出,这种“遗忘”会不会与英军在亚太战场的“尴尬”身份有关,在成为同盟军前也是殖民者,您当初考虑过在电影中探讨这一背景吗?
方励:这没有必要,电影讲的是“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不是香港战役和太平洋战争,盟军的背景和沉船事件没有关系。英军当时就是二战中的同盟国。
而且二战期间,中国人营救盟军的事件有很多。孙立人将军率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协同英军抗击日军,解救出被围困的数千名英军;浙江抗日军民还营救过遇险的美国机组。
方励:首先,最大的动力是抢救历史,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我2018年和2019年不去拍,就没有亲历者的口述了,他们现在已经离世了。
从历史记录的本身揭露真相,拍这部电影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历史是这些英国老兵们口述的。日本政府当年否认他们的暴行,在给英国外交部的正式回电中称盟军击沉了日本的船,日军救了好几百人,声称“暴行是捏造的”。所以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如果真相被媒体报道,被大家看到,我们可以看看今天的日本政府怎么回应这件事。
第二个是人文意义,我希望抢救这些有关亲情、爱情和友谊的动人故事。那些家庭和遇难者已经被历史遗忘,但是中国人记得,去倾听他们的苦难、呈现他们的遭遇,再让全世界的观众去感受战争背后的个人命运和家庭的悲欢离合。我做这件事就是为了抢救。
观察者网: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反战”的意义在中国语境下有点“抽象”,因为中华民族一贯爱好和平,从不主动挑起战争,更应该让西方观众去看,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方励:这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发生在中国领海的大屠杀,是一个惨案,是我们的先辈去施救的,应该让中国观众看到,没有找错对象。
其次,我做这部电影也不是为了“反战”,是为了记录真实的历史,这是一部纪录片,不是“反战”宣传片。
观察者网:获知《里斯本丸沉没》将代表中国内地参评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时,您的感受是什么?
方励:我当时反应是“耶?好!”这说明大家认同这个电影可以代表中国。负责选送内地影片的单位认同这是一个中国故事,这是我最高兴的。
网上有人说我“怎么是英国人视角”,我不认同,我是中国人,我在讲故事,我在记录和倾听,这是中国故事。不管电影里面的人是谁,故事发生在中国,是中国人在讲述,当年是中国人在施救,它就是个中国故事。
方励:我有这样的心愿,但它需要更大的资源,马航MH370可能比《里斯本丸沉没》更复杂,因为有很大阻力。
现在我没钱了,拍《里斯本丸沉没》把钱给烧光了,要有钱,我就去拍马航370,这件事值得拍成一个纪录片。飞机上有这么多中国乘客在,我一位朋友也在飞机上,飞机到底经历了什么,最后在哪,都是谜,会引发人强烈的好奇心。
我也是想借《里斯本丸沉没》宣传期发出呼吁,来试探一下,看看有没有志同道合的热心人和机构,愿意和我一起来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