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身:民间学者的称谓让人费解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日前公布该院最新研究成果《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据悉,这份出自“民间学者”之手的方案是目前公开亮相的第一份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国青年报》7月19日)。———“民间学者”上的引号是笔者加上去的。如果说这“第一份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改革方案”颇有令人欣然处,则“民间学者”的说法却让笔者狐疑良久:什么是民间学者?与民间学者相对应的又是什么?

  该方案的提出者,乃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先生,即报道所称的“民间学者”了。查询得知,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是设总部在苏州的民间教育研究机构。由此不难知道,由于机构是民间机构,所以学者也就成为民间学者了。这也意味着,假如机构是官方的,政府的,那么学者也就成为官方学者或政府学者了。但是什么时候起,学者的身份是附着于其所在机构的?

  这是让人费解的。杨东平先生作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专家,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他是怎么兼具民间与官方于一身的?无论如何,官方与民间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断裂,那么笔者实在不知道,一个学者,是如何做到能够游刃于官方与民间之间的。假如求诸杨先生本人,恐怕他也是备感怔忡失语、不可名状的。

  但学者因机构而被分为官方或民间,也许就是我们现在习惯性的分法。而且这一分法俨然界定分明,不久前就有人专门撰文称:官方学者受雇于政府或政府机构,他们的观点通常要与政府或政府官员保持一致;而民间学者则独立或徘徊于政府之外,没有或很少得到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通常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民间学者又被称为“自由学者”。

  当学者成为政府或政府机构的“雇员”,当他们的观点必须要与政府或政府官员保持一致的时候,他们还成其为学者吗?充其量,他们只是一些专家。学者与专家的区别,其实不在于学术是否精进,而在于立场是否独立。学者无论在观点、思想乃至行为上,是自成体系的,是独立的。换言之,学者不会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工具。

  在这方面,有必要搬出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关于学者使命的论述来。他曾这样说,“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他应该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这也表明,没有独立之立场,哪来学者之精神?独立的学者,或许更接近于我们目前所称的“民间学者”吧。但是说到底,从本质上说,学者就只能是学者,是没有官方或民间、在朝或在野之分的。基于此,当“官方学者”仍然大行其道的时候,所谓“民间学者”的存在仍只是一种不可名状。

  对于杨东平先生,笔者其实是愿意视其为一名独立学者的。与此同时,笔者也愿意对其主持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抱以期待。但是,笔者不知道,银河国际galaxy网站作为一名“民间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否最终要得到“官方学者”的认可,才能有所作为?这又是一番不可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