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延聘教师,是请他们培养学生,而不是请教师为学校排名工作,再招学生为他们做助手。
●将学生看做被动的“受教育者”,对他们进行“灌输”,是我们教育上的失误。更可怕的是,这种失误已经“习惯成自然”,形成了强大的惯性。
●我国的高教法规定了高校由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四个主体共同治理的结构。如果说这一结构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缺了“学生”一环。
这两年,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很是忙碌,而他的忙碌围绕的是一个中心学生。
在去年的两会上,身为人大代表的他建议将学生作为参与治校的主体之一写入高教法;接着,在南开制定素质教育实施纲要时,龚克主张明确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11年底的学生代表大会上,龚克以校长身份作报告,并称校长向学代会作报告应成为制度。会上,学生代表提出了上百件提案;而在今年的两会上,龚克再次强调“真正实现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应作为高教改革的着力点。
“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何种地位?在学习中处于何种地位?这就是学生定位的问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龚克坦言,目前在中国大学里,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尽管我们作了局部的改革,但这一定位基本没变。
2011年,南开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在纲要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观点引起了争议。“我认为,当前学校要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可是很多同志觉得学科是龙头,学科建设才是关键。因为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对大学的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学科的排名。这就牵扯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办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大学发展学科的目的又是什么?”
今年2月,陈吉宁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陈吉宁强调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学生、学者、学术和学风。“这句话说得非常好”,龚克说,我们必须明白,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这就是育人为本。“我们延聘教师,是请他们培养学生,而不是请教师为学校排名工作,再招学生为他们做助手。我们做科研也是为了培养相应领域的创新人才,并且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持续能力,因为学科是集教学、科研和师资、装备以及交流合作等为一体的育人平台。总之,学校的一切都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作为出发点和立脚点。”
“直白地说,校长不是中心,教师也不是中心,学生才是中心。”龚克指出,这不是否认教师和校长的价值,而是说校长和教师的价值归根结底要通过学生的成长来实现,这是一个根本的理念。而在不少教师特别是大学管理者的思想上,这个理念是模糊的,现在大学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进入大学,学生的中心工作便是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其主体定位又该如何体现呢?龚克认为,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们是成熟期的学习者,他们应该具备主动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意识和行为。
“将学生看做被动的受教育者,对他们进行灌输,是我们教育上的失误。更可怕的是,这种失误已经习惯成自然,形成了强大的惯性。”龚克说,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出于责任心,总是努力多讲、细讲,生怕学生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好像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重视什么,什么就要“必修”,就要“多修”,把什么都想到了,却唯独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结果反而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
龚克认为,“以教为主”不仅是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而且已经是积重难返的教育现实。“一提到教学质量,就要强师、教材、教室、教法这些固然都重要,但是如果作为主体的学生不积极起来,如果没有他们主动刻苦的学习,以上努力没有任何效果。”
“现在世界上更多地使用Higher Learning来表达高等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是不是以Higher Teaching取代了Higher Learning呢?”他说,在南开大学的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地提出要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这里体现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和“为不教而教”的教学理念。
当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另一个问题便随之而来学生要通过何种形式实现“学生治校”?
事实上,对于“学生治校”的理念,龚克并非完全赞同。“我主张把学生作为学校治理的主体之一,这其实是一种共同治理。”他说,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关于现代大学治理的诸多论述中,实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是主流的理念,也是比较成功的实践。
在采访中,龚克表示,很多人称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实行的是“教授治校”。事实上,尽管“教授治校”曾是西方大学治理的重要理念,教授至今也仍然是大学治理的主体之一,但当今的“现代大学”制度从理论和现实上都是以“共同治理”为特征的。在大学治理的最高层如董事会,实行的是包括社区、学界、政府、校友、捐赠者、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治理结构。在校内,也是以各种形式,实现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的“共同治理”。当然,在不同学校,各个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我国的高教法规定了高校由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四个主体共同治理的结构。如果说这一结构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缺了学生一环。”然而,学生用什么形式、在什么程度上参与大学治理,却是世界上优秀大学治理中差异最大的部分之一。
龚克表示,大学生其自身特点:一是人数众多,其自身差异性决定其利益是多元化的,而且随着其学习发展阶段和状态不断变动;二是处于流动状态,入校时自身不够成熟、情况不甚了解,待到情况比较熟悉、自身臻于成熟,又快要毕业了。而现在学校又常常要处理资源在不同类型学生间的分配问题,这就必然需要学生具有更多的参与和发言权。
比如奖学金的发放问题,学校希望通过这一形式,起到帮困和激励优秀学生的目标。但学生中,有人主张多一些“平均性”以扩大覆盖面,也有的主张拉开差距以更加有力地奖优。由于此事不存在学生和学校的利益冲突,因此完全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决策,让他们体验如何切蛋糕。“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公民体验,而我们往往在重视专业化培养中忽视了公民培养的重任。”
学生参与治理,不仅涉及学生当前利益的协调,还要涉及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这件事更为复杂一些。”龚克说,因为学生对于未学的知识并不了解,对于职业生涯没有经验,对于教育规律也不甚了解。但如果学生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完全不参与,又怎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怎么使学生更加自觉和主动地学习发展呢?“南开大学提出要从学的角度丰富和优化教学计划,就是要探索学生如何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
“学生参与治理,必须建立全体学生参与的民主机制和与其他主体间的有效协调机制。”龚克强调说。现在,南开大学加强了“校长信箱”、“校领导学生接待日”、BBS上“校务专区”等沟通渠道,但这远远不够。“比如对于某个决定,尽管通过这些渠道能听到反对的意见,但不能判定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是否经过深思熟虑。”他表示,实现学生治理,必须探索一条基于学生民主的新型模式。“我想,学生代表大会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去年,南开大学召开了新一届学生代表大会,由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推荐学生代表,由学生代表推荐常设主席团,通过常设主席团参与学校治理的模式。“应该说是前进了一步,但我们也还是听到来自学生的一些意见,还要不断地完善。”龚克说,我们就是要以学代会为平台探索学生参与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在大学里,教师的重要性在哪里?就在于他们是培养学生的主导。学生的定位,不仅要落在学校的理念和政策与管理上,更要落实在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上。但龚克坦言,目前一些教师的从业观念存在一定偏差。
来学校任教的目的是什么?这是龚克常问老师的一个问题。不少新教师坦白地告诉他,选择任教是为了发展学术生涯,因为自己有志于搞研究。甚至有的老师说选择南开,是因为南开生源好,可以更好帮助教师自身的学术发展。
“应该说,这种从业观念与教师育人为本的职业要求是有差距的。”龚克说,教师要考虑自身发展,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教师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成功的职业,教师的价值在于学生的成长。其职责是尽心育人、以身作则。而搞教学、搞科研,都要为学生的发展尽一切力量。“换句话说,银河集团网址登录高校的一切工作要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学生。”
龚克表示,大学一定要做科研,而且要做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研,因为大学要培养十年、二十年后的骨干人才,他们要在战略性前瞻性的科研中培养和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承担大项目,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培育未来领军人才。作为教师,对此应有高度的职业自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