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世界史研究高端论坛暨世界史视域中的各国现代化历史与经验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下、线上方式参会。与会者围绕不同国别和区域的现代化历程、类型及其经验教训,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问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演变与比较分析等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与会学者认为,现代化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话题,采用世界历史的研究视角,即从纵的方面考察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横的方面研究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及实际效果,将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现代化研究,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史学智慧。决定一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为主观因素,即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尊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这些理念和价值观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凝结为一种传统,表现在行为模式上则往往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惯性;另一个为客观因素,主要指行为主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时代背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应尊重并立足于本国文明传统,同时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成果前行。
在“现代化理论”方面,有学者从概念史的角度对“现代化”这一概念进行梳理,指出该词是19世纪中叶受日语影响逐渐兴起,20世纪初使用越来越广泛。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还有学者解析了二战后拉美国家挑战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结构主义发展理论。这种理论是在批判西方古典贸易理论,吸收凯恩斯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内容包括“中心—外围”理论、贸易条件恶化理论和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理论。
在“现代化道路和历程”方面,有学者分析了德国现代化道路的曲折历程,指出德国现代化具有典型的外源、后起和追赶等特征。德国现代化在科学技术、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表现突出,与此同时也存在封建残余积重难返、民主政治屡遭挫折、社会解放半途而废等问题。还有学者以印度国家整合历程中的语言政策为切入点,分析了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强中央的联邦制逐渐转变为合作联邦制。联邦与邦关系的性质和进程也发生了变化,邦成为政治活动的核心。
在“现代化比较”方面,有学者从工业化道路、农业发展、文化背景和政治因素等视角对20世纪后半叶拉美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在工业化道路上,拉美长期坚持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没有克服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内在局限,走上负债增长之路,而韩国等东亚国家及时转型,成功实现工业化升级;在农业发展模式上,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形成小农制农村土地结构,拉美一直以来的大地产制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进而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扩大;在文化背景上,东亚的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区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而拉美地区的基督教文化则对竞争型的现代化文化造成了一些阻碍;在政治发展方面,以巴西与韩国为例,两国的官僚威权主义体制在处理国有资本、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关系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实效。
还有学者从经济现代化原动力的角度出发,分析归纳了当前54个非洲大陆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可以分为几大类型,即以开采和出口国内某种重要矿产为契机,获得一定资本原始积累后逐步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矿产资源促动型;利用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农业资源促动型;通过发展出口加工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并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出口加工促动型;以及作为区域性大国,通过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发展型等类型。
在“现代化中的国家治理”方面,学者们通过分析英国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街道卫生与垃圾处理、美国反贫困问题、18世纪末法国的金融与公共财政体制等问题,指出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国家职能得到进一步扩张,以解决单靠社会力量所无法处理的卫生、环境、贫困等问题。银河官方官网然而,该变化并不等同于国家对社会作用的简单替代,其间充满了国家与社会力量间的互动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