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如果一定要定义一部分人群为所谓的“独立学者”,别的暂且不提,首先要看其经济是否独立,这才是首要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怎么样来界定经济独立?如何将经济独立与“独立学者”身份相联系?可以有多种视角与衡量标准。比方说,体制内学者是在办公室吹公家空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用的是公家电脑,在公家网络上查资料、上微博、发电邮;可以在公家图书馆里无障碍坐拥巨量纸质或数据化文献资源,用公家油墨打印、复印文章资料,出版专著还有国家基金、项目资金支持,无须考虑销量与印量;他们定时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工作出行无论车船飞机、餐饮住宿,费用均可报销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他们一天的工作是真有成果还是混混日子,各种公家福利及工资都是按时供给的。

  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者”,则全部是自掏腰包、自己花钱办理上述事务,且没有各种体制内既得的、无风险的、定时定量的便利、福利与工资。

  当然,这并不是说“独立学者”自己买单,就高人一等。恰恰相反,这正说明“独立学者”处境艰难,一举一动都需要成本核算,无论在公共文化圈,还是学术界,他们都是处于边缘化地位,处于“弱势”圈层的。

  我始终认为,当代知识分子通过稿费、策划费、版税、文化产业等相关“工资收入”,如果能使自己在经济上基本独立,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无论发怎样的声、表怎样的态、做怎样的事,这样的“独立”,才会有现实可信的意义。也只有这样的“独立学者”,对“独立”二字,才会有真正的切身感受。银河官方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