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殿堂工作语言就是英语”

  究竟该使用中文还是英文作为工作语言,一直是令近年来在中国境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者们头疼的问题,最近召开的2007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同样遇到这个问题。在会议召开前夕的媒体见面会上,大会组委会成员鲁白明确表示,“进入科学殿堂,工作语言就是英语”。

  鲁白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他说:“我们时常面对类似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会议为何还要使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进入科学的殿堂,工作语言就是英语。因为英语作为现代科学界的共同语言,是最有效的交流工具,而且科学中的有些专门术语也很难准确地翻译为中文。”

  鲁白说:“在国外,如德国和瑞典,来自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在马路上、商店里会讲德语或瑞典语,但一进入实验室,就会讲英语。施一公(大会组委会成员之一)正在清华大学建实验室,他要求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讲英语。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早餐时大家还在用汉语交流,怎么到实验室就变成英语了呢?实际上,施一公是想给年轻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把英文练得好一些,增加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机会。中国要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一定得有一些国际科学大师,如果他们的实验室工作语言用汉语,有理想有才华的国外优秀青年就不敢来进修学习,那怎么称得上国际化呢?”

  据介绍,西班牙神经生理学家雷蒙卡厚尔(Santiago Ramon y Cajal)是现代神经科学的创始人、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他在1898年首次出版的《给年轻研究人员的忠告》中告诫,研究人员一定要学习和使用德语,因为德语是当时科学界的通用语言。

  饶毅是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系讲席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作为此次大会组委会成员,他表示:“我们不排除用中文交流,但英文中有些词确实很难用准确的中文表达。银河集团网址登录比如,我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中文来翻译bonding这个词;而知识分子是对intellectual的最大误译,这个词指智力水平高、有思想、有见识而不仅仅是有文化的人。所以说,错误的翻译还不如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