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李政道先生的国科大往事

  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4年至1946年他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他还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严谨治学,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银河galaxy官网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力寻突破,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求实求真,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持久而明确的贡献。

  除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外,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李政道还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统计力学方面,他和杨振宁、黄克孙合作对多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他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态”概念等。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终其一生,还为中国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牵挂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

  国科大的前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以下简称“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所研究生院。成立之初,研究生院便邀请李政道来院讲学,从此与他结下了长达40多年的深厚情谊。

  1979年4月2日至5月18日,李政道应邀来到北京为研究生院讲授“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他系统讲授了两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和最新成果,介绍领域发展动向,用七周的时间完成了在美国三年的教学工作量。

  为了这次讲学,李政道从一年前就开始准备,于1978年10月便寄来了两门课程的讲义。为了把“粒子物理”的最新成果写进讲义,他又把讲义重新改写一遍,并在开课前寄来了修改稿。李政道同时寄来了100多册文献资料和参考书籍,包括他自己1946年以来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在研究生院建立了一个小型阅览室,为学员们查阅资料、消化吸收所学提供方便和帮助。来到研究生院,了解听课人员的层次和情况后,李政道决定重新备课,在既不减少课程内容,也不降低讲课水平的情况下把讲课的起点放低,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跟上进度。

  当时的讲学现场,挤满了人。从院士、研究员、高校教师到研究生,他们都是来听李政道讲课的。这些关心物理学前沿的人,对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十分珍惜,渴望补回被“文革”中断高等教育的学习时间。

  这次讲学,已经超越一般校园讲学的范围,成为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讲学活动,赵忠尧、朱洪元、胡宁等老科学家也参加了听讲。同时,这次讲学帮助国内科学教育界和青年学生缩短了十余年荒废造成的差距,将他们直接引入前沿的研究领域,对于中国物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国内几乎所有活跃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的中青年科学家都从中受益匪浅,记忆犹新。、、方毅等领导对李政道的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继李政道之后,杨振宁、李远哲、陈省身、吴健雄等科学大师纷纷来到研究生院讲学、授课,不仅为研究生带来了全新的知识结构,也为国内带来了全新的学科方向。

  1979年,李政道(右一)在北京友谊宾馆的科学会堂与研究生院的学生们交谈(图源: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李政道的一生之辉煌,不只在于其天才的迸发,领悟宇宙之道,更在于他作为一个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之有为(图源:新华社)

  目睹了当时祖国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状况,李政道忧虑万分:“为加快祖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只在国内举办讲座补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尽快为祖国的一批年轻人创造系统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让他们能到美国世界第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学去系统学习,这才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长远之计。”

  李政道萌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项目想法——从中国选拔派遣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即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CUSPEA)。

  1979年4至5月讲学期间,李政道与时任研究生院院长严济慈商议,派遣优秀研究生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学位,开始了CUSPEA的筹划和运作,并于当年分两次选派了18名研究生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其中研究生院的学生就有13名。

  1980年,李政道在研究生院主持实施CUSPEA,据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学生参加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的联合通知》,研究生院接受委托成立CUSPEA招生委员会和招生办公室,负责报考招考、面试教授接待、面试工作组织、录取事宜等具体工作。

  时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塘兼任办公室主任,与李政道就CUSPEA的进程和许多工作的具体细节,通过电话或电传等方式进行密切地沟通和协调,最长一次的越洋电话记录甚至超过了两个小时;时任研究生院英语教研室(国科大外语系前身)主任李佩教授,是中国应用语言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被称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在她的主持下,进行了历年CUSPEA学生英语测试的命题、阅卷工作。

  李政道等人克服重重困难付诸实践,经过十年践履笃行,参与CUSPEA的美国高校有76所,加拿大高校有21所,中国大学、研究机构共95所,6000余名学生参加考试,最终派出915名学生。该项目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英才,也打破了中国与西方科技界及教育界长期以来的隔离状态,可以说是中国人才培养和教育交流领域改革开放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送出的CUSPEA学者中,如今已有10多位科学家成为院士,300多人在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中任职,100余人次获得各类国际科技大奖,400多位成为高科技发明家和企业家。

  回想当年,所有参与CUSPEA的老同志都对李政道所具有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青年人的无私关怀和奉献,深为敬佩,也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这一工作而深感自豪。

  1979年,李政道应邀来研究生院授课,并亲自招考4名研究生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4名研究生1980年1月被哥伦比亚大学成功录取(图源:国科大档案馆/校史馆)

  1978年12月27日,中国首批赴美的52名留学人员抵达华盛顿,部分学者到乔治敦城大学学习(图源:新华社)

  1985年,李政道(左三)专程到洛杉矶参加CUSPEA代表团总结活动(图源: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此后,CUSPEA这种合作方式延伸到了生物学科、化学学科等领域,促进了中国高层次人才的加速培养。

  李政道说:“我深感CUSPEA有意义、有价值,从某些方面讲,它比我做宇称不守恒还有意义。”也正是CUSPEA,为当时的中国年轻学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门,改变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命运。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的印象中,李政道为人谦逊、和善、儒雅,无论是对科学还是生活都充满着热爱,“和他相处,不经意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李政道先生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但做起事情非常脚踏实地,考虑问题非常周到。说起来,别人恐怕不太容易相信,但他是真做事。”王贻芳说,如果拥有李政道这样的声誉,又上了年纪,很多人可能不会再亲力亲为,但李政道一旦认准了就会全力以赴,把它当作自己的事。

  2021年,在为李政道庆祝95岁华诞的一场学术活动中,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原国科大党委书记张杰院士如是评价李政道:“他全方面推动了中国科教事业发展。”

  在李政道爱国情怀的感召下,CUSPEA学者心系祖国,积极以各种方式回报祖国。

  2004年,在李政道首肯和有关领导批准下,研究生院设立了以CUSPEA学者讲学为主体的“李政道讲座”。该系列讲座目前已编为国科大夏季学期的学分课程,2004年至2023年期间,每期在四周时间内开展8场讲座,2024年增至10场讲座。

  迄今为止,国科大已经举办了十七期讲座,汇集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解思深,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顾行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欧阳钟灿等100多位国内外学者。他们秉承着李政道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耕耘在各自科学领域,也致力于薪火相传,引领国科大学子领略、触摸当代科学前沿成果,不断开阔国科大学子视野。

  时针拨回2004年6月24日。在中关村教学园区S201教室,由研究生院校友会和物理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李政道讲座”拉开首期帷幕,共同组织CUSPEA的吴塘先生、李佩教授、华光先生等参加。李政道为这次讲座专门发表了讲话。

  李政道介绍道,“在夏威夷的一个岛上,在一平方公里上长着很多普通大小的树。每棵树都不大,但整个平方公里的树其实是同一棵树,这便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树。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世界上最大的人。这跟最大的树一样,每个人是同棵树的一个枝干。希望同学们能像CUSPEA学者一样,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人,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人,也是将来最大的人。”

  “李政道讲座”主席朱光亚说,为了办好CUSPEA,李政道利用自身的影响,争取到全美诸多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接受CUSPEA学者。他亲自出考题,邀请美国教授一同来中国对学生进行面试、亲自组织学生的录取等,这些工作占用了他1/3的时间和精力。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李先生希望为祖国的学者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为国家、为人民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朱光亚表示,“李政道讲座”作为一座桥梁,将CUSPEA学者与祖国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希望“李政道讲座”能够办成国际意义的高水平讲座。

  “李政道讲座”总干事漆纳丁是首批CUSPEA学者之一。他说,“在步入人生中年和事业中兴的日子里,CUSPEA学者们不忘三祖(祖国、祖先、祖师)的本质,迸发出寻找回哺途径的激情,学者们(尤其是身居海外者)有为祖国的科学教育出一份力,并且以CUSPEA学者群形式,发挥整体、规范、持续作用的愿望。”

  多年来,CUSPEA学者回忆起CUSPEA对他们的人生影响纷纷表示:CUSPEA是他们的人生转折,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

  多年来,在国科大选课系统中,“李政道讲座”总是最受学生关注的前沿讲座之一,其已成为学校科学与人文讲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学者为一场讲座不惜自己花费路费,特意从国外飞到国科大;校友会办公室坚持把每期的讲座汇集成册——《李政道讲座文集》,并收藏在国科大校史馆中。

  不久前,2024年7月9日,第十七期“李政道讲座”最后一讲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1教室开讲了。

  本节由清华大学崔伟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邹冰松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尤力分别受邀主讲。

  邹冰松院士围绕“亚原子结构探索”开讲,带领国科大学子深入了解核子的内部组元与基本粒子的研究,展望未来在核子结构、强子谱以及夸克和轻子结构研究方面的前景;尤力教授则以“Quantum Enhanced Sensing with Spinor Atomic Condensates in Linear and Nonlinear Interferometries”为题,向国科大学子分享量子增强传感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量子精度测量中的应用。

  在这里,大家共同学习、见证物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感受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坚守,体悟科学研究的无穷魅力。未来,国科大也将继续传承李政道的科技报国精神,汇聚CUSPEA学者,持之以恒办好“李政道讲座”,使其为学校培养和教育中的一面旗帜。

  除了致力推动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倡导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智慧使者,李政道躬亲实践,与中国多位顶级艺术家合作,将科学思想融入艺术创作,留下诸多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的传世佳作。

  1987年5月,李政道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召开的“用并行机的格点规范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创作主题画《格》(图源: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国科大1978级校友、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王渝生犹记得1979年在研究生院时李政道所作的学术报告。“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诫我们学科学的,也要学中国古代的经典,特别要学‘三经’:《易经》《墨经》《山海经》,因为《易经》里有很多原始的科学概念的萌芽,如八卦之阴阳二爻,就有数学上二进制的雏形;《墨经》里有几何、力学、光学;《山海经》里的‘盘古开天地’‘天地混沌如鸡子’‘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神话幻想也是科学的本质属性。”

  因缘际合,2002年,李政道赠予王渝生《科学与艺术》一书,打开书的扉页,他写道:“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又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李政道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都以人类的创造性为基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共同寻求线年来,李政道差不多每年都给王渝生寄贺年卡,图文并茂,画春天花朵,画生肖动物,维妙维肖,很有功力。图为2019年12月李政道寄给王渝生的贺年卡,画有红梅花树和小松鼠,文字幽默有趣(图源:王渝生)

  后来,李政道又创立了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举办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激发青年学子对创作科艺作品的热情和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推动科学与艺术互融的创新文化形式向更高、更深层次迈进。

  第七届科艺系列活动开幕式时,当时94岁高龄的李政道寄来贺信,在信中寄语所有科艺爱好者们:“穿梭在科学与艺术之中,用创意和技艺,让抽象的科学概念,鲜活地悦动于眼前,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广泛理解。”他鼓励科学与艺术工作者携手共进、交融互通,破除偏见和专业的局限,在更广阔的空间思考,以更坚实的臂膀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2018年,经李政道与中国科学院商议,国科大成立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为学校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注入了“新能量”。中心旨在通过推进科学与艺术、各艺术门类之间的深度融合,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杰出人才,推动科学创新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双翼齐飞”。

  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一直是李政道毕生倡导的。国科大成立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正是秉承了李政道的这种理念。李政道在给国科大名誉校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院士的信中说:“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将启发艺术创作之灵感,并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这也正是国科大创办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的初衷。

  2018年,经李政道授权,国科大成立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图源:国科大档案馆/校史馆)

  2023年4月,为持续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的发展,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成为新组建的国科大人居科学学院的组成机构。学院特为中心设置艺术与文化通识教研室,继续深化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融合与互促的构想,将李政道思想与精神的薪火传递到国科大学子手上,为祖国不断地输送科学与艺术多元化人才,努力成为全国的科艺中心。

  2021年,国科大举办第三届“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暨《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优秀学生作品展

  2023年,国科大举办第四届“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暨《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师生作品展

  中国科学院提出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李政道、钱学森、杨振宁曾与吴冠中等艺术家有过多次的沙龙探讨,前瞻性地为科教融合、科学与艺术跨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指出了有效路径。

  如今,国科大也正在不断践行着、追求着。这也是对李政道,对这位伟大科学家最好的纪念。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

  “依然记得那年玉泉路初见,看见‘物之道’微笑迷人眼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组里的国科大师生的原创歌曲,依然余音缭绕。

  这座雕塑,矗立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旁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大院门口。雕塑正面还镌刻着李政道的一首诗:“物之道: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

  是啊,李政道为推动中国的物理学发展竭智尽力,也为推动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倾尽心血,令众人触动。

  2002年,李政道(一排左五)与参加第二十三次中美高能物理会谈的代表在“物之道”雕塑前合影(图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李政道心通天宇,情系华夏,用近百年的物理人生谱写出不朽的传奇华章。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为祖国科学明天的无私奉献,将永载科学史册;他淡泊名利、笃行致远的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与学子不懈奋斗,铸就中国科技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