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教育还面临着科学教育人员、经费、科普场所等不足,学生接受最新科技前沿、开展校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有限等短板。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加大科学教育人员、经费投入,强化课程资源建设,统筹各方面资源协同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三区三州’返贫防控教育措施实效的追踪研究(2021—2025年)”(批准号:VFA210007)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政策文件,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科学教育、服务全民科学素养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指明了方向。
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发展基础等多种复杂制约因素的叠加,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发展水平与东部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在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到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与挑战?围绕以上热点话题,我们对西藏自治区,新疆和田、阿克苏、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涉藏区以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贵州省、海南省的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现状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以期为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问卷编制及调查方法。本课题组编制问卷并通过网络发放方式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为原“三区三州”与贵州、海南民族地区的村级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学校、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学科的任教教师以及相关教研员。共收到调查问卷29824份,剔除质量不佳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29274份,有效样本率达98.16%。本次问卷采用SPSS22.0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调查样本所在学校中,完全小学占比一半以上,其次为初级中学,符合各类型学校分布情况,且覆盖了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型学校,学校所在城乡区域分布具有代表性,符合调查要求。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并将科学教育质量纳入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内容。同时,配备有国家课程教材要求的专门实验室、器材等相关科学教育场馆。调查显示,有85.6%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非常重视科学教育;65.2%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将科学教育质量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同时,调查显示,82.4%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均配备有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规定的专门实验室等功能教室;8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均配备有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教具、学具等实验教学资源;累计有67.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在校园内建有科技展览室(本地工业、农业生产科技资源展览室)、动植物或昆虫标本展览室、矿物标本陈列室、种植园(植物园或温室)、养殖园、其他等科学教育场馆,其中建有种植园(植物园或温室)占比较高。
大部分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由专业教师专职任教,基本能开齐开足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调查显示,有60.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小学科学或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由专业教师专职担任;有84.9%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能开齐开足小学科学或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
学校经常组织校内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并能提供一定的科学教育图书、杂志等学习资源,服务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调查显示,有66.9%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能经常开展校内的学生科学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有69.2%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教育图书、杂志等学习资源。
学校组织开展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各级课题研究和校本研修活动。调查显示,62.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能经常组织开展科学教育相关的各级课题研究和校本研修、校本教研以及相关培训等活动,累计有5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其中县级及以上课题累计达36.9%。累计有74%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校级以上培训,其中县级以上培训占比达到50.09%。
科学教育类课程师资结构性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科学教育人力资源不足,制约了学校科学教育银河集团网址登录的有效开展。为进一步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1]调查显示,仅有38.3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安排有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科学副校长,仅有40.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配备有1名科技辅导员。同时,在当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中,“科学教育专业教师资源不足”占比达22.7%,远高于其他选项。在影响科学教育的重要因素中,“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科学教育教研氛围不浓厚,教研活动支撑不足”“科学教育相关教师专题培训较少”选项占比最高。调查发现,最后学历毕业专业为科学教育的教师,其任教小学科学课程的比例仅有7.1%。在小学科学和信息科技国家课程中,由文科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的比例分别为46.5%和43.4%,专业对口率低,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学教育质量发展。
学校科学教育经费保障不到位,课程资源开发有限,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前沿、开展校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严重不足,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意见》明确提出“落实经费保障”“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创造条件丰富内容,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等一系列丰富学生科学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政策措施。调查显示,仅有34.2%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经费;仅有31.6%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结对有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仅有46.6%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能组织学生前往校外的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等科学实践活动;仅有35.3%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最新科学教育技术手段。同时,也只有53.7%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将科学教育纳入了课后服务项目。
学校未能将学生实验动手操作等纳入考核内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科学教育机制未能建立健全,家庭、社会等参与学校科学教育严重不足。《意见》明确提出用好社会大课堂;实施家庭科学教育,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等一系列措施。调查显示,仅有55.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所在地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纳入期末考试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考查内容。仅有54.2%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所在地区家长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仅有55.7%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建立了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制度。仅有56.1%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所在地政府建立了各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仅有51.6%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与周边的农业产业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民族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单位开展过相关活动。
切实强化科学教育师资队伍保障,进一步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水平。一是盘活存量争取增量,配齐配足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专业教师。民族地区各县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编制、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全面摸清县域内科学教育以及具有理工农林医等专业背景教师整体情况,深化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教育类课程教师的“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盘活县域内科学教育师资存量,统筹科学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教师,解决学校科学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确保每所学校均配置有科学教育或理工农林医等专业背景教师专职从事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在新教师招聘、“特岗计划”等引进教师计划中优先将指标用于小学科学教师,招聘具有科学教育、理工科等专业背景教师补充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切实配齐配足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专业教师。
二是切实加强培养培训,进一步提升科学教育类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水平。民族地区提升科学教育类师范生专业能力素养的同时,在“国培计划”中要充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科学教育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小学科学等科学教育类课程专业教师培训,重点培训科学教师的教育实践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提升教师的科学能力素养。
三是建立专项补助政策,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科学教育副校长或辅导员队伍。支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聘请一批科学家、两院院士及科技人才、科普工作者等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教育副校长或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并指导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活动。
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强化民族特色科学课程资源建设,丰富学生科学学习资源。
第一,统筹各类中央资金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设立民族地区科学教育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切实做好科学教育的经费保障。
第二,充分挖掘本土科技资源,开发科学教育校本课程,丰富科学教育课程资源。需要建立由院士专家、课程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等人员构成的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团队,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依托本地科技资源禀赋和学校办学特色,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本土科技资源,开发一系列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科学教育类校本课程,建设一批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优势的科学教育类国家课程资源库,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科学教育类课程使用。同时,学校要在图书征订中增加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普绘画等书籍,拓宽学生科学学习视野。
第三,加大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力度,提升资源建设水平。民族地区科普教育基地相对较少,从中国科协公布的1274个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来看,西部省份仅有329个,只占全国的25.82%。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国家东西部协作政策红利,建立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制度,支持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验创新平台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共建科学教育平台,提升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建设水平。
建立健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科学教育协同机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方面,实施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科学教育专项支持行动。依托东西部协作,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提供免费的课后科学教育服务,切实加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的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和科学教育评价机制,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家庭参与科学教育的机制,引导和支持家长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岗位向学生开展科普教育,同时提升学生家长科普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建立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的科普基地、科研场所、工农企业等免费向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开放。建立学生实践操作和实验能力评价制度,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小学科学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小学科学专任教师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建立健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科学学业质量监测机制,将监测结果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内容,全面推动科学教育协同发展。
(作者吴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立昌系贵州省教育科学院教授,钟昌红系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