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男,汉族,党员,1938年3月出生,1960年9月入伍,福建永春人,生前系原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投身国防科技事业50多年,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年过七旬依然战斗在科研试验第一线,最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光荣参加团中央“奋斗者的足迹”知识分子报告团,1999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全军挂像英模。
他始终胸怀报国强军的坚定信念,携笔从戎,毅然走进“死亡之海”罗布泊,一辈子战斗在科研试验一线,即使身居艰苦环境、几经岗位调整,甚至遭遇人生挫折和病痛折磨,也无怨无悔、从未动摇,生动诠释了一名革命军人的真挚情怀。
林俊德出生在闽南山区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拉扯5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曾被迫辍学。新中国成立后,他依靠政府助学金重返学校,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
1955年,从未离开过大山的林俊德,怀揣着母校永春一中资助的20元钱,穿着母亲织的土布袜子和草鞋,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在大学里,不仅所有学费生活费都由国家负担,而且老师和同学们在班上为他组织募捐。林俊德深知,没有,没有新中国,就没有自己的一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
1960年,大学毕业的林俊德携笔从戎,胸怀强军报国之志,长期扎根戈壁大漠,始终坚守科研试验一线,为铸就国防盾牌、挺起民族脊梁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始终保持着对事业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直面挑战不言退,奋力进取不停滞,一年365天只在春节给自己放3天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年轻时这样干,评上院士后依然这么干,年过七旬还负责重大国防科研项目。在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到去世的20多天里,因担心治疗影响身体状态以致耽误项目进展,他毅然放弃手术和化疗,坚持把病房当作战场、与死神争分夺秒,把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整理出来。“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这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最后三天里,先后整理科研资料1.5G,即便在去世前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5个小时里,仍反复嘱咐身边的学生和家人,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整理时要注意保密,等等,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凭借着舍生忘死、舍家为国的崇高精神风范和顽强意志品质,林俊德重任在肩压不垮、危难关头全不怕,敢于迎战一切困难挑战,书写出壮美感人的人生华章。
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把难题当课题,一辈子聚焦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国外实行封锁、国内无可借鉴的情况下,带领科技人员锐意进取、奋勇攻关,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突破某大型实验装备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0多项。他大胆借鉴钟表工作机理,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攻关、试验改进,研制出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他对年轻同志言传身教、勤勉扶持、悉心指导,给每个学生都建立成才指导档案,既带方法、带技术,更带思想、带作风,倾力匡助他们成长成才,去世前最后三天还强忍病痛认真审改一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并写下了300余字的6条建议,带出的学生大多成为学术技术带头人。
银河galaxy官网
他一直保持“两弹一星”年代的质朴本色,始终恪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铮铮誓言,一心一意做学问、心无旁骛干事业。评上院士后,坚持不要秘书,免费讲学,不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社会活动一律不参加,多次谢绝个人奖项推荐、客座教授聘请,家里的沙发、床和衣柜都是上世纪80年代自己用包装箱板材做的,常拎的公文包用了20年,戴的手表还是1997年参加母校校庆时的纪念品,临终前还特别交待“后事一切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遵照他的遗愿,家里把组织慰问的十万元钱作为他的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上交。
2013年1月,追授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全军2012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2013年9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林俊德的颁奖词,是他壮美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