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89岁科学院成敬老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根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网的数据统计发现,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至89岁之间,而40至49岁年龄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年龄在70至79岁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全部709名院士的四成以上,而中国工程院765名在职院士的平均年龄就高达74.3岁。李侠认为,38至45岁是一位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龄段,过了这一年龄段,科研能力就会逐渐衰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两院院士,老龄化太严重。

  李侠的统计数据,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争议,甚至有人直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已成“敬老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如果仅仅作为一种学术荣誉存在,院士的年龄大小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中国的院士掌握了太多的权力,院士们可以直接影响国家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科技发展的方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院士的年龄就成了一个问题。

  方青槐(大学教师):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我们国家的院士年龄问题。的确,现在的院士基本上都在70岁以上。但我认为,“老人院士”是非常正常的,正是他们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才能取得匹配院士资格的丰硕成果,年龄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一个人大学读到博士毕业,正常情况下年龄就已经接近30岁了。然后进博士后工作站,海外深造,进高校或科研机构,从助教、副教授到教授、研究员,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没有三四十年的科研,怎么可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呢?

  刘若谦(教育杂志编辑):两院院士基本就是一群老人,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这种情况对于我们国家提升科研实力是完全没有帮助的。很难想象这些老院士有多少精力去做科研、带学生。

  据我所知,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旦教授被评为院士后,基本上就被所在单位“供”起来了。吃穿不愁,所有待遇参照甚至超出部级干部水平,配房配车配秘书,课题费用少则千万多则上亿。而这一大把课题,基本上都由手下的研究员、副教授甚至研究生在做,院士只是挂个名而已。这样的机制,对科技的发展能有好处吗?

  王静(清华大学学生):我们学校的院士数量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但据我了解,大多数院士比如吴良镛先生,年龄都很大了。由于身体等各方面原因,这些院士与我们本科学生的交流其实并不多。我希望以后学校能引进或者培养更多60岁以下的年轻院士。

  院士年轻意味着与我们的年龄差距小,代沟小,会有更多共同语言。他会明白现在大学生学习和科研的薄弱环节在哪儿,在教学或者指导科研中能有的放矢,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会更好。更重要的是院士年龄小,就有更多的精力走进课堂,走近学生。院士本就不应是“花瓶”,不应该像有的高校那样“只供不用”。

  银河国际galaxy网站

  王华清(化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事处工作人员):高校要引进年轻院士,想法是好的,但是在目前院士老龄化的现状面前,想要大规模普及基本不现实。

  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僧多粥少”。院士本来不多,高校都在抢,年轻院士更是凤毛麟角,能抢到或者培养一个已属十分不易,哪还敢对年龄说三道四。要知道那么多非211高校,能有一个“挂名院士”就已经恨不得张榜天下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大学都去找年轻院士了,那年纪大的院士怎么办?让这些学识造诣高深的稀缺人才闲置起来,不是莫大的浪费吗?

  十八届二中全会召开传李天一案撤诉传铁道部并入交通部高官涉公海赌王案官场雅贿环保部拒公开污染信息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全球黑帮生态揭秘北京会所肯德基回应速成鸡大熊猫啃食羊羔中国第一飞人坠湖赵本山揭退春晚真相男婴剖腹产女中国乘客偷红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