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
栏目:综合新闻 发布时间:2024-08-04

  2023年10月27日(星期五)10时,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的主题是介绍吉林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关情况。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于10月27日10时举行吉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晓南、松原市政府副市长刘英杰、白城市政府副市长黄秀清分别介绍吉林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关情况,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付大冶、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志新、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麦朝一同参加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贾鹏锋主持。

  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众所周知,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盐碱地的改良又是世界性的难题。从全国来看,我国共有15亿亩盐碱地,吉林省也有670多万亩,这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一直以来,吉林省高度重视盐碱地开发治理工作,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要求,向盐碱地要粮,向科技要粮。去年以来,谋划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145个,计划新增耕地面积70万亩,实现种植49.4万亩。使昔日一片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变成今日的米粮川,为端牢中国人饭碗作出了新的吉林贡献。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将吉林定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省份之一。

  为了让社会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宣传推广我省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今天我们邀请到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晓南女士、松原市政府副市长刘英杰先生、白城市政府副市长黄秀清先生,他们将分别向大家介绍吉林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关情况。共同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付大冶先生、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志新先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麦朝先生,他们将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下面,首先请王晓南女士介绍情况。

  近年来,习多次对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出重要指示。今年7月20日,习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

  我省是全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678万亩,集中分布在西部白城松原两市。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决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着力健全完善政策体系,编制工程建设规划,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科学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去年以来,谋划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145个,计划新增耕地面积70万亩,实现种植49.4万亩。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有遵循”。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文件,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从资源调查、规划统筹、水利工程、改良技术、良种选育、生态安全、资金保障、后期管护等方面进行了全流程全方位规范,对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准入条件等提出明确要求,为规范有序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引。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方向”。结合第三次国土调查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展我省未利用地调查摸底,全面摸清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并上图入库。编制了《吉林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方案》,按照“以水定地”原则,根据水土匹配情况,科学确定年度、近期、远期建设目标,明确建设布局、建设内容、实施计划、实施流程,将新增耕地建设具体落实到地块和项目,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序时开展。

  三是强化技术支持,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抓手”。在大安市建立了5000亩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邀请11家技术单位运用不同土壤改良技术参与盐碱地治理实验,对比优势改良技术,进行“比武打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团队,对目前在我省应用的盐碱地治理技术成熟度进行评价,评选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技术。同时,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吸引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技术团队,长期在西部地区从事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积累了一批成熟技术和实践经验。

  四是强化项目管理,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有规范”。健全完善《吉林省补充耕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后期管护等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的监督管理。制定印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工程技术规范》和《盐碱地水田建设规范》等技术标准,用于指导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实施标准严格、工程质量达标、新增耕地能够长期稳定利用。

  五是强化示范带动,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样板”。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确定在我省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省自然资源、发改、水利、农业农村、财政、科学技术、林业和草原、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建立了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会同相关市县政府,统筹推进试点建设。截至目前,新增水田方面,已开工建设5万亩,其中建成2.3万亩并实现种植;改善水田方面,已完成5.3万亩种植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努力把吉林西部打造成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松原市盐碱地资源比较丰富,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显示,我市共有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207万亩,占全省的21%。

  为确保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松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银河galaxy官网”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力推进落实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建立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松原市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等4个支撑盐碱地开发利用的专项方案,构建了市县同步、上下联动的扁平化工作体系。

  一是坚持“五统一”,全市同向发力。为确保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我市坚持“五统一”原则,即“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施工、统一分配”,对计划制定、土地清收、论证立项、项目设计、设计批复、社会资本招募、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移交管护、耕地指标入库、耕地指标交易等11个关键环节做出统一要求,形成“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五个标准”,严把质量关。为确保工程质量,实现盐碱地可持续利用,我市研究制定了盐碱地改造项目标准,明确了社会资本方准入、工程技术建设、土壤改良、种植、运营管护等五个方面标准,实现改良效果最佳,新增耕地稳产高产。

  三是坚持“五个监督”,规范开展工作。为确保项目实施公开透明,防范各类风险,我市明确各级党委政府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责任主体,并组织开展五个方面监督,具体是: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林草等行管部门的主责监督,纪检监察、巡察、审计部门的专责监督,人大、政协、信访等部门的社会监督,宣传、网信等部门的舆论监督,测绘、评估、监理等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的第三方监督,将监督贯穿于盐碱地改造工作全过程。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实施盐碱地改造项目82个,投资90亿元,开发盐碱地32.4万亩,新增耕地27.6万亩,增产粮食2.8亿斤。到2025年,预计可开发盐碱地60万亩,新增耕地51万亩,增产粮食5.1亿斤。到2035年,预计可开发盐碱地98万亩,新增耕地83万亩,增产粮食9.5亿斤。

  下步工作中,松原市将继续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加快盐碱地开发利用步伐,为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白城市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分布最广的地区,现有可开发盐碱未利用地347万亩。近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对全市未利用地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摸清了未利用地位置、地块、面积、权属等情况,建立了数据库,并上图上表。结合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盐碱地治理和承接全省“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和陆上风光三峡新能源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布局、风机光伏点位、设施农业用地,并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任务,做到“多规合一”、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在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中,白城市计划新增粮食产能50亿斤,占全省新增200亿斤粮食产能的四分之一。

  白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实行市级统筹、县(市、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行全面推进。积极引导多种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奖补办法》《白城市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办法》等,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政策支持。2014年以来,通过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新增耕地面积33.79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2.5亿斤,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今天的“米粮川”。2022年9月,白城市的大安市、镇赉县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确定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

  白城市盐碱地主要是苏打盐碱土,主要就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个盐碱土有三大弊端,第一就是高盐性,土壤PI值比较高,比较重的在9.5-10.5之间,第二就是土壤的粘稠度比较高,透气性差,第三就是土壤的匮乏,有机质含量比较低,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左右,我们黑土地在10%以上,治理难度比较大,全世界认为这是一个顽症,为了攻克这一世界难题。近年来,我们积极引进清华大学、中国农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吉林农大、吉林农科院等科研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攻克了这一难题。主要采取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实施了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铝、有机硅等土壤改良措施,通过这些化学的改良措施,使盐碱地改造一次性成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增加了粮食的产能。成立了白城市苏打盐碱地治理研究院,建立中国大安盐碱地治理博物馆,举办了“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讨会”,对盐碱地治理技术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探索出“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培育、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盐碱地高效治理和综合利用“大安模式”。

  坚持“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的原则,白城市引进、培育了东稻4、东稻122和白粳1号等耐盐碱水稻优良品种,筛选了白城燕麦、藜麦、绿豆、羊草等耐盐碱作物品种,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我们以改造盐碱耕地为重点,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等食物产出能力。2011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7万亩,增加粮食产能13.74亿斤。我们强化品牌打造,借助“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这一金字招牌,统一打造“白城弱碱稻米”、“白城燕麦”、“白城绿豆”等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发挥其市场价值和品牌价值,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通过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大力发展实施肉牛、奶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生态的肉、蛋、奶有效供给。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加强盐碱地治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治理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白城贡献。

  感谢黄秀清先生。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加大盐碱地改良利用科技创新力度,并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效,请问在“以种适地”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果?做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农业农村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耐盐碱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培育筛选和育种成果转化持续发力。

  一是在耐盐碱种质资源挖掘方面,启动实施了省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科研教学单位,聚焦适宜苏打盐碱地种质资源挖掘,利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等生物技术手段,对全省近3000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耐盐碱优良基因挖掘和苗期表型耐盐碱性状精准鉴定评价,创制耐苏打盐碱新种质资源200余份。

  二是在耐盐碱新品种培育筛选方面,针对西部干旱、贫瘠生产环境特点,加大“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科技攻关力度,推动省内农业科研院校和种子企业开展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坚持粮经饲统筹,筛选耐盐碱农作物品种87个,其中,水稻品种9个、大豆16个、向日葵29个、燕麦23个、高粱4个。

  三是在耐盐碱育种成果转化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盐碱地特色产业,提升盐碱地“土特产”竞争力。耐盐碱水稻品种“东稻122”在大安市苏打盐碱典型稻区测产达到632公斤/亩,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10.6%。燕麦新品种“白燕7号”,可在pH9的盐碱化土地上正常生长,产量可达300公斤/亩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耐盐碱育种成果的选育和推广,厚植农业科技土壤,锐意创新,加快推进苏打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为我省西部“百亿斤”玉米增产工程的实施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刚才刘英杰副市长介绍松原市盐碱地改造项目坚持“五统一”,请问具体内容是什么?

  1.坚持统一组织,实现统筹推进。由市盐碱地议事机构统筹各县(市、区)制定实施方案,整体推动全市盐碱地改良工作。

  2.坚持统一规划,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制定松原市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方案(2022—2035)。二是制定2023年度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计划。三是制定松原市现代水网规划。三个规划保障盐碱地改造项目有序实施。

  3.坚持统一立项,实现有序开发。市盐碱地议事机构统一组织财务、工程、生态、水利、农业5个方面专家对项目立项、设计等进行综合论证。

  4.坚持统一实施,实现规范管理。行管部门在市盐碱地议事机构领导下,对社会资本准入,工程建设,改良,种植,后期管护等实施过程统一管理。

  5.坚持统一分配,实现资金高效利用。对盐碱地治理资金进行统筹管理,盐碱地指标交易资金进行统一分配,确保全市占补平衡资金规范高效使用。

  在科技的有力支持下,我省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已经逐渐变成沃野良田。请问付大冶厅长,我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省科技厅在盐碱地综合利用科研攻关方面都进行了哪些部署安排?下一步,为推动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工作,省科技厅还将采取哪些主要工作措施?

  2022年以来,吉林省科技厅深度聚焦我省西部盐碱地改良利用现实需求,安排部署并启动实施相关科研攻关项目21项,其中,基础研究项目8项、重点研发项目11项、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项目2项。同时,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以破解吉林西部盐碱地重大科技问题为导向,谋划设计并将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实施“吉林省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重大专项”。

  此外,我厅还助推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联合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成功申报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障碍消减与适生盐碱作物栽培技术和示范”项目。近2年,通过一系列科研攻关项目的顺利实施,我省盐碱地科技创新工作成果显著。育成了耐苏打盐碱性达到3级的水稻品种吉粳129、吉粳155,筛选出中吉602、吉育232、吉育303等耐盐碱大豆品种,培育出耐中度盐碱的吉杂236、吉杂229等粳高粱杂交种以及吉杂238、吉糯杂3等糯高粱杂交种。创建了以秸秆还田与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研发了盐碱地水田灌排洗盐技术等等。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无疑将为我省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重大决策部署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吉林省科技厅将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实施、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采取相应举措,为全省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科技助力与支撑。一是继续对接盐碱土壤改良技术研究现实需求,推动在研省级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同时,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战略资源支持,集聚全省乃至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力争在“良田、良法、良种”关键技术、新型专用农机装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围绕“盐碱地新型长效土壤调理剂研制与改土培肥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5个课题研究方向,启动实施“吉林省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力争产出一批对我省盐碱地改良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推动产业化应用。三是重点聚焦盐碱地改良、节水灌溉、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性耕作等技术领域,不断优化省级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布局,开展突破性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依靠技术集成创新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四是充分利用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项目和青年科技人才项目,以盐碱土壤改良为重要支持方向,培育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打造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扎根吉林,为合理开发利用吉林西部盐碱土壤资源提供人才支撑。

  国家已将我省列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水利作为农业的基础和命脉,在试点项目中将如何提供支撑和保障?当前主要有哪些进展?

  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是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的先导工程,省水利厅站在粮食增产“耕地是根本,命脉在水利”的角度,高度重视,坚持水利先行,全力落实水资源保障和推进骨干灌排工程建设,努力发挥好水利支撑保障作用。

  试点项目共发展水田面积52.88万亩,其中新增水田30.15万亩,改善水田22.73万亩,年均从松花江、嫩江引水3.86亿立方米,水利骨干工程总投资54.67亿元,共包括三个片区,三项水利工程。目前,通过采取组建专班、超前动员部署、现场调研指导、全程跟踪协调、容缺受理审查、强化技术帮扶、开辟绿色通道等超常举措,3项水利骨干工程已全部完成前期审批,同步压茬推进征地拆迁、用地组卷、招标投标等施工准备,其中引嫩入白片区工程已于今年10月15日开工,大安片区和松原片区工程将于11月份主体开工,年底前共计划完成投资6.5亿元。我们将全过程、全链条做好工程建设的服务指导,抓紧组织地方制定冬季施工方案,提前开展备土作业,加大人力物力等要素投入,最大程度平行作业施工,确保水利骨干工程有序加快建设,2025年实现预期通水灌溉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将认真贯彻中办、国办下发的《意见》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扎实有效做好后续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撑保障工作,努力作出水利应有贡献。

  白城市近年来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五位一体“大安模式”,请问五位一体“大安模式”的内涵是什么?

  五位一体“大安模式”,就是“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培育、现代化生产经营”。一是以水定地。近年来,我们实施了引嫩入白和大安灌区等水利工程,目前正在实施扩建工程。通过“以水定地”,为治理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一万亿的国债,重点发展八个方面的水利工程,为我们将来进一步搞好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更加有利的水利工程和水资源保障。二是集中连片。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我们选择盐碱度较轻、相对集中连片、易于开发的未利用地资源,进行优先开发。这样既可以降低治理成本,也利于实现规模化种植。三是生态改良。盐碱地改造难度非常大,需要采取工程、物理、化学和农艺多方面措施。针对苏打盐碱地的成因和特性,实施了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铝、有机硅等化学改良措施,同时辅助采取工程、物理、农艺等改良措施,使盐碱地改良效果比较明显,增加了粮食产能。四是良种培育。我们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的原则,引进、培育了东稻4、东稻122和白粳1号等耐盐碱水稻品种。五是现代化生产经营。在盐碱地改造新增耕地上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实行全程机械化。目前,全城机械化率已经超过了94%,引进有实力、有成熟种植经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模式,无人植保机喷洒农药,包括目前插秧机、收割机等都实现了无人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水平。通过实行盐碱地综合治理五位一体“大安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生态增值的“四增”目标。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习关于盐碱地治理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尤其是要落实好中办国办下发的44号文件精神,认真抓好大安市和镇赉县盐碱地综合治理国家试点,不断完善“五位一体”大安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

  我们注意到,中办国办最近印发《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这方面,吉林省是如何考虑的。

  国家要求盐碱地综合利用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我省盐碱地等未利用地资源丰富,且集中分布在西部松原市、白城市。中央财经委第二次会议后,省委省政府部署提前谋划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省政府先后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省西部地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事宜,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开展西部地区未利用地综合利用评价工作。

  8月份以来,我们会同中科院专业团队,启动了适宜性评价工作。目前,已经制定了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围绕不同利用方向,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西部地区未利用地现状格局,开展试评价工作,并形成初步成果。同时,研究起草贯彻落实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意见的任务清单和实施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前期工作成果,继续细化实化适宜性评价结论,结合国家部署和任务要求,科学确定我省西部未利用地综合利用方向、规模布局、目标任务和时序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保障和体制机制建设,确保意见各项要求在我省落地见效。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