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生,在职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主任医师,党员,曾任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兼辽宁省委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程卯生,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内蒙古固阳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制药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药学系,获药物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获沈阳药科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7月留校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访问学者两年,1998年晋升研究员。
曾任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国际交流处处长、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2020年11月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
兼任辽宁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化学药评审组责任专家、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化学药评审专家库成员、教育部“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改造与类药性研究”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日本京都药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等8种专业期刊杂志的编委以及JMC、EJMC、BMC和CC等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人。
主要从事抗哮喘、抗消化性溃疡和抗肿瘤药物等方面的受体和酶抑制剂的合理设计、天然活性物质的全合成及结构改造、有机化学方法学和制药工艺学等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青年教师基金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基金等30余项。科研成果已在JPSB、JMC和CC等国内外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3篇。申请专利79项,授权专利32项。主编或参编各类著作14部。已培养博士后8人,博士50人,硕士93人。
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6个、四类新药证书2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曾荣获2021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2020全球科技创新大会重大成就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辽宁省优秀专家和沈阳市科技英杰等荣誉称号。
关雪峰,男,满族,1972年4月出生,党员,辽宁省辽阳市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2022年8月任沈阳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兼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康复)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骨关节病、治未病-康复一体化、创新制剂的研发等研究,是中医骨伤科学、老年病学、康复学领域的研究专家。先后参与及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科技奖项4项;荣获辽宁省卫生系统行业建设管理先进工作者、华仁杯“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卓越贡献奖等荣誉10余项;主编或参编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老年病学》、《临床康复学》等著作10余部,发表期刊论文60余篇。
宋少江,男,汉族,1970年12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英语药学专业,并于1995年考取硕士研究生,1997年直接转为博士研究生,1999年-2000年在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学习。2000年6月获得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200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9年9月-2010年3月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曾任沈阳药科大学党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无涯学院院长(兼),2018年8月任沈阳药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世界中联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辽宁省药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优秀专家,兴辽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同时兼任辽宁省基于计算化学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天然药物活性分子研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曾获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中抗肿瘤有效成分发现、结构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从天然药物中分离、鉴定四千余种活性化合物,包括一千余种新化合物,为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奠定了化学基础。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及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4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PR,OL, JNP,OCF, JOC, JBC,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等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11部,获批授权专利26项。参与多项新药研发,获得三项临床批件。并先后与罗欣药业、天士力药业、雷允上药业、兴齐眼药、东北制药、双鼎制药等企业开展多项合作,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路金才,男,汉族,1971年9月出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1994年9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4月至2019年1月,任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任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院长;2023年3月至2023年4月,任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中心主任(兼);2023年4月至今,任沈阳药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茸标准化委员会(辽宁)、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满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森林康养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与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辽宁省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草药》《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现代中药》、Journal of Polyphenols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道地药材资源开发及其产业化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青年教师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等。曾获辽宁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卢文春,男,汉族,1968年1月生,辽宁省灯塔市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加入中国,大学学历,硕士学位。曾任本溪市纪委副书记、本溪市监委副主任,2023年9月任沈阳药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纪委书记、辽宁省监委驻沈阳药科大学监察专员,二级高级监察官。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始建于江西瑞金,前身是在中国和同志领导关怀下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调剂班。1934年,学校跟随红军长征,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中历练,边走边学,边学边战,“马背上的药箱”精神与光荣传承至今,为祖国革命事业和药学事业发展培养了十五万余名药学专门人才,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药科大学。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无涯创新学院、文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5214人(博士生652人、硕士生4562人)、本科生9900人、成人函授生11112人。学校荟萃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教职工1167人,其中专任教师689人,正高级职称159人(教授156人),副高级职称260人(副教授260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药学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8人,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6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1人,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第二批人选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45人,“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18人,青年拔尖人才18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4个,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学校始终以医药及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突出药学学科优势、坚持药学教育主线,适度拓展本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药为主,跨医、工、理、管4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共设置21个本科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6个成人本科专业。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示范和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30余项。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4个、辽宁省示范基地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实践教学项目11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62项;获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4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42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8篇。
学校是国家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资格。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药剂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中药分析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学和中药药理学为辽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获批辽宁省“建设一流大学”,药学、中药学分别获批辽宁省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生物医药学科群入选首批辽宁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获评A档。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世界排名第58位,稳居全球前万分之五,是辽宁省属高校中排名最高的学科;学校进入全球前0.19%,世界排名1720位。在2023 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世界排名1570位,药理学与毒理学世界排名39位。2022年“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入选8人,在药学领域全国高校排名第一;2023年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入选10人,在中国药学领域排名第一;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入选22人,在辽宁省属高校中排名第1。我校主办9种学术期刊(英文刊5种,中文刊4种),期刊种类齐全,实行梯度化、集群化发展模式。其中,英文刊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AJPS)是国内首个被SCI收录的药剂学期刊,位于药学类JCR Q1区,中科院1区,2019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资助(资助5年),并于2019到2023年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文刊《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为双核心期刊,《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为科技核心期刊。2020年,上述三本刊物同时入选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目录。学校办刊历史悠久,成绩显著。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秉承“以药学研究为特色,向大健康产业全域延伸”的发展思想,建成了集科技创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药品监管服务于一体的“3+1”型药物创新体系。体系拥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59个,包括国家药物创新综合性平台、国家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智能药物递送系统设计与评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涵盖了新药临床前研发完整技术链,部分功能与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接轨。
学校瞄准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创新药物设计与发现、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开发、药物筛选和活性评价、药物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药品监管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粉体学、前药自组装纳米制剂、淋巴递送和示踪剂、国际化药品质量标准研究、脑科学和药物遗传学研究、毒理代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获得新药证书137个,其中一类新药证书10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累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4900余项,合同额18.3亿元,其中合同额超亿元重大成果6项,帮助医药行业增加产值数百亿元。学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共同构建沈阳药科大学科技园、辽宁省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辽宁省高等学校现代制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与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牵头成立国家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辽宁省现代制药产业校企联盟,成员单位超过100家。
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丹麦、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加大海外人才的引智力度,建立了1个国家级引智基地,每年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科研合作;积极拓展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海外实习基地建设等国际交流项目,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新时期,沈阳药科大学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面向大健康领域,加快建设药学教育领域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目标,明确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为职能,以“坚忍不拔、药济天下”沈药精神、“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训精神及红色基因、红色传统为文化传承,开创学校发展建设的新局面,为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更新于2024年3月)
学校校本部地处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浑河之滨,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比邻地铁二号线,交通、生活非常便利。附近有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辽宁工业展览馆、盛京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鞋城南塔商业区、五爱街东北批发市场、三好街电脑IT商业区、各大商业银行、科普公园、青年公园、五里河公园等场所,能够充分满足学生文化科技需求和日常生活需要等。
学校南校区地处中国药都辽宁省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佗大街26号。学校依托国家级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成为国家级的新药研发基地,中国药都的国内国际医药产业链也将对学校的高标准就业产生促进作用。现校区附近建有中心医院、行政服务中心、商贸城、星级酒店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能够充分满足学生日常文化生活需要等。银河集团网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