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及应用“晒”出成绩单 湖北“后发赶超”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栏目:机构设置 发布时间:2024-08-09

  银河国际galaxy网站次省级普查办主任暨技术组工作会议和第四次全国普查成果应用交流会在武汉召开,对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进行全面总结,对国内优秀普查成果应用展开“赛马”式交流。

  湖北省应急、地震、地质等8个行业部门100%完成调查任务,编制的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通过专家评审,获得13646项基本成果、12524项核心成果,形成一批优秀应用示范案例。

  国务院普查办主要负责人表示,湖北省“后发赶超”,在调查数据质检、数据横向回流汇交、数据库互联互通、普查成果应用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一张图能直观呈现湖北省自然灾害风险的家底。”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统一的底图上,集成呈现0.8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理格网数据、二维矢量地图、二维影像、三维影像等,整合包含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林草、住建、生态、交通、应急等部门综合调查成果。

  湖北省通过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梳理了全省132.8万余条建筑房屋等承灾体数据、54.96万余条减灾能力数据、10.92万余条历史灾害普查数据,实现九大行业部门、八类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数据的汇交,共计1335.4万条数据。

  省地震局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精确识别和治理风险,鉴别了全省67条断裂,选定了32个潜在震源区,复核了40个历史强震(大于等于4.7级),并收集评估了全省400余个地震安全场地。

  省水利厅通过对洪水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资料的整编,系统掌握湖北省江河湖堤、穿堤水闸泵站的工程现状,为全省推进防洪工程隐患排查、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奠定基础。

  通过构建跨网络、跨部门、多层级业务协同,湖北省实现普查成果共享共用,以风险分析、科学研判为新手段,打开防灾减灾的新局面。

  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湖北省聚焦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行业发展需要、城市安全管理、基层能力提升,已经形成一批成果应用范例。

  通过汇集6类水利调查、23类重点隐患、24类承灾体等普查成果数据,系统梳理全省主要河流控制断面设计洪水和洪水特征,为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提供参考。

  结合水旱风险普查,全省启动新一轮水利补短板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谋划实施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等127个重大项目、104个小流域治理项目,加固堤防3100公里,治理崩岸268公里,整治长江河道护岸工程171.3公里,治理病险水库822个、重点山洪沟38条。交通部门改造公路危桥2168座,住建部门对获取2444.6万栋的城乡房屋监测数据分析,推进20.2万栋危房安全改造。

  全省确立了以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物资供应链集配中心为龙头,以3个省级应急救援基地、7个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为骨干支撑的重点项目建设方案;规划了8个航空保障基地、20个航空保障站、200个起降点;实施应急救援飞行优先保障和30分钟内起飞。

  为精准服务灾害动态防治,湖北省对5000个工程建设项目逐一进行灾害风险再评估,采取搬迁避让等措施,提升项目施工的安全系数。基于普查数据,针对84处危岩崩塌的隐患点,制定了三峡库区湖北段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责,应对有方。在全面调查历史火灾、野外火源等基础上,全省投入9800万元资金,加快防火应急道路、火灾阻隔网络等项目建设。

  湖北省应急管理部门围绕“管好数据”和“用好数据”,探索推进普查成果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等业务深度融合。

  湖北省在开展县域自然灾害历史评估、隐患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社区全覆盖的创建链条。目前创建70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49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乡镇正在开展减灾示范创建,1.5万处风险点纳入到网格化管理。

  通过普查成果与加强乡镇基层能力建设相融合,截至目前,全省绝大部分乡镇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组建了专职应急管理队伍,正在普及贯通省市县乡4级预警平台,推进隐患风险治理和应急叫应全覆盖。

  今年湖北省已成功转移群众避险25例,其中4月3日大冶和5月26日鹤峰两起滑坡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部监测减灾司通报表扬。

  在全省各地,普查成果的创新应用各有特色。黄冈市建成“5G+”大别山森林防火智慧平台,实现森林消防信息数据自动化监测、预警、分析,智能化决策处理;孝感市建立和健全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以及将所有重大危险源企业纳入实时监控;荆门建立覆盖全市约220家重点监管对象的“安全生产一张图”。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