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版图一般认为是在清朝奠定的,但是地理区划的设置、尤其是“省”这个概念,则需要追溯到蒙古人所建立的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建立过的版图最大的帝国,元朝统治的疆土和人口构成都极其复杂。
那么,元世祖忽必烈以及他的谋臣们所推行的行省制度,究竟是如何帮助统治者有效实现政令的推送以及事务的管理呢?
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的儿子孛儿只斤·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承袭了蒙古帝国的大汗之位,并于当年的三月二十四日召开库力台大会,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元。
虽然这一做法造成了黄金家族之间的矛盾与分裂,导致成吉思汗打下的庞大版图分裂出了伊利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窝阔台汗国,但是忽必烈手中仍旧握有广袤的中原腹地以及北方大片领土。
如果要用一种落后的制度来取代一种更为先进的文明,其后果必然是作茧自缚。因此这条路首先就被忽必烈所排出了。
第二条路是延续宋朝的地方管理体制,毕竟宋朝的文化程度远高于蒙古人。但是这条路也很快被忽必烈所否定。
忽必烈的理由很简单:宋朝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且宋朝的管理方式或许对汉人来说比较适应,但是推广到元帝国,其他民族的官员未必能够执行。
因此,忽必烈最终将这个制度设计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学士们,而这些倾向于汉文化的知识分子也没有令忽必烈感到失望,他们创设出了一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行中书省体制,简称行省制。
京畿的范围主要囊括元帝国的首都大都城(今北京)、河北省、山东、山西、河南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地区。
这一片区域是忽必烈统治的核心区域,也是战略意义上的“腹地”,因此忽必烈要求直接将京畿地区划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无需再设置行省。
此外,由于忽必烈笃信宗教,因此,像是吐蕃等拥有宗教影响力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直接划归中央管辖,不再设行省。
忽必烈在谋士的建议下,力主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废弃了原本蒙古部族中流行的诸王大会制度。
因此,他在中央设立的中书省,负责日常的政务处理,而中书省的长官就是丞相,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
通常,每当有军事活动时,忽必烈就在对应的区域内设置行省。如蒙古大军攻打交趾时,忽必烈就对应设立“征交趾行省”。
再往下则参知政事、郎中、员外郎等官职。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参知政事”“员外郎”等官职不都是宋朝的产物吗?的确,这一套制度与宋朝渊源颇深。
宋朝建立时,朝廷在地方上设立了共计18个一级行政区划,称为“路”,到宋徽宗时,“路”的数量一度增加到26个。
由于元朝是马上获得的天下,因此他们在攻略一大块土地之后,往往会在上面设立临时性的管理机构,称为“安抚司”。
等周边地区彻底平定,蒙古人稳定了在当地的统治之后,他们便会撤销原先的“安抚司”,转而将此地设置为“路”。
因此,“路”这个在宋朝原本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单位,到了元朝反而被“降级”使用,成为了行省之下的一个二级地方区划。
据史料记载,元朝于公元1283年下诏规定:户口数超过10万的城市,称为上等路;反之不足10万的称为下等路。这个概念类似于今天的大型城市和中小型城市的划分。
此外,在一些没有及时设置“安抚司”或者不适合设置“路”的区域内,忽必烈还在行政制度下设置了散府和散州。
需要再一次提醒的是,我们后人在阅读史书时,一定要区分宋朝“路”和元朝的“路”,二者不能划等号。
通过上述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元朝在地方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主要是行省,二级行政区划主要是路,同时也有个别地区设置有散府和散州。
拿府来说,元朝银河集团网址登录的府分为三类,第一类受行省直接管辖,地位极高。第二类独立存在,地位相当于陆。第三类则受路节制,地位低一等。
但州的数量远比府要多,元朝行政版图中直隶州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300个,属州的数量也多达59个。
再往下推,元朝的县一级行政区划就更加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直属于路的路县、直属于府的府县、直属于州的州县以及单独的三级行政县,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元朝在西藏、新疆等地区设立的这些行政区划,有力地巩固了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为后世王朝经营边疆提供了鲜活的模板。
总之,无论是中原地区的“省”“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还是边疆地区的“院”“使”“司”等机构,元朝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针对大一统王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有效统治机制。
自元朝之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虽有更迭,但是再没有发生过大分裂的局面,这与元朝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有着莫大的关联。
如今,“省”这个概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地方上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这也是忽必烈和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