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共同发动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合,使武汉革命形势突飞猛进。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他们杀死起义的反革命军官,一举占领了楚望台。发动起义的士兵临时推举原日知会会员、队官吴兆麟担任指挥,向总督衙门发动进攻。湖广总督瑞澂仓皇逃往停泊在江面的兵舰上。起义军一夜之间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江对岸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也分别在11日晚和12日晨光复汉阳和汉口,完全控制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的著名事件。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并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于3月16日晓谕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在禁烟压力下,英国烟贩被迫缴出2万余箱,美国烟贩也缴出1500余箱,共计237万余斤。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将所有缴获的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次重大胜利,同时也成为英国出兵对华战争的借口。
晚清政府经营的新式军用工业。全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上海机器局” 或“上海制造局”。由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在太平天国起义和同外国的接触中,洋务派决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军事。1865年9月,江南制造局成立,丁日昌任总办。江南制造局由南北洋大臣共管,经费来自上海海关厘金。江南制造局下设机器厂、铸铁厂、轮船厂、枪炮厂、火药厂、广方会馆等,其产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所制军火和军用物资,大都以调拨方式供各军械所、军营等使用。其机器设备和主要原材料以及技术基本依赖外国。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后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抗战爆发前停办。江南制造局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科技和造船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它的建立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
1915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播西学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1927年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的合组。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消除了宁汉双方在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统一完成。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二,辛亥革命给封建主义以致命的一击,使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基础。
第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随之发展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的成立和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
第五,辛亥革命对近代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尤其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有着明显的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历史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一)内容。1859年4月,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轩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率领所部,根据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1)首先,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高了中国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2)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在开辟敌后根据地时,走到哪里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大批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防守平型关的爱国官兵在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鼓舞下,增强了斗志。在国际上,平型关大捷鼓舞了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纷纷捐钱捐物支援祖国抗战。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成立援华组织,集合,日货、拒绝出口钢铁给日本用来制造武器,声援中国抗战。骄横狂妄的日军不得不调整部署,采取迂回进攻的策略,从而延缓了军事进攻的速度。
(3)进一步统一了党内的战略思想。战后,115师师长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写道:我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这一认识符合反复强调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思想的统一,为日后领导的各支部队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反帝民主革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步的、正义的事业,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3)中国的中流碓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 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都突出了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沉重打击了日寇。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力量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打破了近代中国抵抗外国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洗雪了战 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二)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面对强敌入侵及 空前的民族危难,中国人民团结奋战,结成国内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及海外华人、爱国侨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完整,成为中国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恢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应有的地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歼灭日军最多,对日本国力的消耗最大,在对日作战中作出的牺牲也最大,并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太平洋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起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时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捍卫民族生存的斗争,表现出与民族之敌血战到底的气概。抗战力量的广泛动员、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民众参政意识的提高,提出了改变中国现状、前途和命运的要求,经过中国政府和各阶层人民的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取得了部分外交上的胜利。尽管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强国的真正实力,但毕竟与美、英、苏并列跻身四强行列。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通过进步、正当的和抗日救亡团体的宣传和组织,广泛地动员了城乡民众,尤其是乡村农民的抗日力量。广大农民为抗战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农民提供的粮食、兵役等,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
是孙中山所提出的政治理论与政治纲领,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中国的基本理论。
最早印行于 1905 年的《同盟会宣言》(即《民报》发刊词)通常称 之为旧。中心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前两条即民族主义,第三条即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民生主义。在1924年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指出要“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从当年1月到8月,他作了16次讲演以阐发,后人称之为新。新旧在内容上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要通过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通过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通过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但新比旧有很多进步和发展:
民族主义:旧提法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新提法更突出反帝、反对外来压迫,这与的反帝主张相一致。另外,新提法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这有利于团结各民族被压迫的民众一起反帝,争取解放。
民权主义:旧提法中有推翻君主专制体制,建立国民政府和国民平等问题;新提法强调一般平民共有民权,享有一切权利和自由。这就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扩大了阶级基础,能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关心政治,参加革命。
民生主义:新加上了节制资本,就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银河官方官网 一大宣言还提出了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的主张。大会以后,孙中山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就使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的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工农民主权利和生存权利等政治主 张上和“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反映了国共两党当时的共同革命要求。新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共同发动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合,使武汉革命形势突飞猛进。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他们杀死起义的反革命军官,一举占领了楚望台。发动起义的士兵临时推举原日知会会员、队官吴兆麟担任指挥,向总督衙门发动进攻。湖广总督瑞澂仓皇逃往停泊在江面的兵舰上。起义军一夜之间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江对岸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也分别在11日晚和12日晨光复汉阳和汉口,完全控制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的著名事件。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并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于3月16日晓谕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在禁烟压力下,英国烟贩被迫缴出2万余箱,美国烟贩也缴出1500余箱,共计237万余斤。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将所有缴获的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次重大胜利,同时也成为英国出兵对华战争的借口。
晚清政府经营的新式军用工业。全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上海机器局” 或“上海制造局”。由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在太平天国起义和同外国的接触中,洋务派决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军事。1865年9月,江南制造局成立,丁日昌任总办。江南制造局由南北洋大臣共管,经费来自上海海关厘金。江南制造局下设机器厂、铸铁厂、轮船厂、枪炮厂、火药厂、广方会馆等,其产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所制军火和军用物资,大都以调拨方式供各军械所、军营等使用。其机器设备和主要原材料以及技术基本依赖外国。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后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抗战爆发前停办。江南制造局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科技和造船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它的建立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
1915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播西学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1927年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的合组。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消除了宁汉双方在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统一完成。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二,辛亥革命给封建主义以致命的一击,使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基础。
第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随之发展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的成立和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
第五,辛亥革命对近代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尤其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有着明显的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历史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一)内容。1859年4月,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轩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率领所部,根据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1)首先,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高了中国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2)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在开辟敌后根据地时,走到哪里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大批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防守平型关的爱国官兵在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鼓舞下,增强了斗志。在国际上,平型关大捷鼓舞了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纷纷捐钱捐物支援祖国抗战。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成立援华组织,集合,日货、拒绝出口钢铁给日本用来制造武器,声援中国抗战。骄横狂妄的日军不得不调整部署,采取迂回进攻的策略,从而延缓了军事进攻的速度。
(3)进一步统一了党内的战略思想。战后,115师师长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写道:我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这一认识符合反复强调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思想的统一,为日后领导的各支部队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反帝民主革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步的、正义的事业,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3)中国的中流碓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 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都突出了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沉重打击了日寇。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力量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打破了近代中国抵抗外国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洗雪了战 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二)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面对强敌入侵及 空前的民族危难,中国人民团结奋战,结成国内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及海外华人、爱国侨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完整,成为中国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恢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应有的地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歼灭日军最多,对日本国力的消耗最大,在对日作战中作出的牺牲也最大,并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太平洋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起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时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捍卫民族生存的斗争,表现出与民族之敌血战到底的气概。抗战力量的广泛动员、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民众参政意识的提高,提出了改变中国现状、前途和命运的要求,经过中国政府和各阶层人民的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取得了部分外交上的胜利。尽管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强国的真正实力,但毕竟与美、英、苏并列跻身四强行列。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通过进步、正当的和抗日救亡团体的宣传和组织,广泛地动员了城乡民众,尤其是乡村农民的抗日力量。广大农民为抗战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农民提供的粮食、兵役等,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
是孙中山所提出的政治理论与政治纲领,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中国的基本理论。
最早印行于 1905 年的《同盟会宣言》(即《民报》发刊词)通常称 之为旧。中心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前两条即民族主义,第三条即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民生主义。在1924年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指出要“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从当年1月到8月,他作了16次讲演以阐发,后人称之为新。新旧在内容上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要通过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通过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通过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但新比旧有很多进步和发展:
民族主义:旧提法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新提法更突出反帝、反对外来压迫,这与的反帝主张相一致。另外,新提法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这有利于团结各民族被压迫的民众一起反帝,争取解放。
民权主义:旧提法中有推翻君主专制体制,建立国民政府和国民平等问题;新提法强调一般平民共有民权,享有一切权利和自由。这就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扩大了阶级基础,能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关心政治,参加革命。
民生主义:新加上了节制资本,就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一大宣言还提出了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的主张。大会以后,孙中山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就使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的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工农民主权利和生存权利等政治主 张上和“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反映了国共两党当时的共同革命要求。新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