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栏目:历史科研结果 发布时间:2024-09-16

  南朝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梁武帝长期优容士族的结果,使统治集团中贪残、侈靡、轻视武备之风日益严重,吏治极端黑暗,阶级矛盾空前尖锐,这就给侯景之乱的得逞以可乘之机。原为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戍卒的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梁武帝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纳降侯景,封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548年侯景发动叛乱,梁朝贵族乘机发展势力。侯景之乱,江南社会遭空前浩劫。东晋以来经营数百年而形成的三大经济文化中心,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士族门阀在此次战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过程。

  道光帝(1782—1850),即爱新觉罗•宁,嘉庆帝的次子(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庙号宣宗。在位时政治腐败,经济凋蔽,人民不断起义反抗。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走私。由于大量输入和白银不断外流引起统治危机,他于1838年接受了林则徐等的禁烟主张,并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1840年6月,英国发动战争。8月,英船到达白河口,道光帝惊惶失措,将林则徐等革职,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同英军谈判。1842年,道光帝接受英国侵略者提出的条件,批准耆英等人在中英《南京条约》上签字。1844年又批准耆英先后在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上签字。从此,中国开始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0年病死。

  1924年1月一大期间,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来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担任教育工作,并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中国选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共招收了六期学生。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农村出现一种以知识份子为领导的,旨在“乡村建设”的活动。1928年梁漱溟在广州提出“乡治”主张。1929年在北平接办《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村治学院,1931年又在韩复榘支持下,在山东邹平县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乡村建设》。1933年7月,召开乡村工作讨论会,推选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章元善、江恒源、许士廉六人为主席团,至此乡村建设派正式形成。该派的目的是实行“乡治”,开展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乡农学校,同时推行“新乡约”,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举办供销、信用等合作社,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进措施。其基本理论是,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和精神上“调和持中”的社会,中国的问题只是“文化失调”,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应从乡村建设入手,然后扩及整个社会,恢复中国儒家伦理。1941年3月,乡村建设派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53-1957年我国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根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央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955年7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古印度著名宗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婆罗门教信奉的神衹主要有梵天、舭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形成印度教。

  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1509年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律师家庭。1534年因受政府迫害,化名逃往瑞士巴塞尔。1536年,加尔文在巴塞尔出版《基督教原理》,此著作是一部新教百科全书。1541年后长期定居日内瓦,创立了加尔文教。1558年,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日内瓦大学前身)。有人称他是新教的教皇,称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后出版有《加尔文全集》52卷。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以废除农奴制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是宗教旗帜下的的民族主义。甘地主义的理论属于“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包括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舍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因此,它在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非暴力的思想严重限制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印度民族的不彻底性。

  1991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达成尚协议。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签署,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清朝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是保持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采取措施,加强统治和管理。

  在边疆行政机构的设置上,因地制宜。北方边度,经过长期战乱,且与俄国接壤,着重于巩固边防,设军府制,统管军政民政。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外蒙设定边左副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派兵戍守。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沿用原有的伯克制,但非世袭,而由参赞大臣请旨简放。内外蒙古、青海实行札萨克制,设盟长、旗长统属于理藩院。西藏则适应政教合一的体制,建立和完善了与驻藏大臣协同管理的噶厦机构。西北的乌鲁木齐、巴里坤,西南新设流官地区以及台湾,则和内地一样,设府州县制,分属各省总督、巡抚管辖。

  清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上层,采取各种措施,团结笼络。如给予厚禄、减免徭赋,封以爵位官职,保证他们的世袭权利。规定他们轮流到北京或承德觐见皇帝,观光赐宴,待遇优渥,以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特别重视蒙族上层,强调“满蒙一体”,以皇室子女和他们通婚联姻。又在蒙族、藏族中扶植黄教,尊崇活佛,优礼,各地大兴土木,修建许多寺庙,利用宗教进行统治。

  为了加强边防,沿边的山川隘口、交通要道,设置许多军事哨所,名为卡伦。又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规定巡边制度,派兵定期巡视。18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巡边的范围东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

  清朝统一全国,边疆地区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得到了较长时期的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内地急剧增加的汉族人口大批迁往边疆,开垦田地,从事农耕,传播了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也有的经营手工业、采掘业、商业,使边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大大活跃起来。清政府又大力开辟驿路,广设台站,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通向边疆各地的交通网。四通八达的驿路台站,既是政府文书军报传递的工具,又是商货物产交易流通的渠道。沿着驿路,新兴起一大批农业村落、军政据点和工商城市。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思想文化界的标志性事件,它以五四运动为起点,其 影响逐步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对于“中国应往何处去”的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它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五四过后,全国各大城市中,各种思想理论刊物和社团纷纷出现,它们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介绍,并积极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途径。其中包括各类社会主义流派、无政府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改良主义的社会学说等。各种思想引发了各种激烈的论战,使国内思想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导致国内思想界出现了分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大暴露,国人对西方的那种盲目崇拜倾向得到了纠正,并使中国思想界受到剧烈的冲击,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念大变,思想界也出现了分化。保守者转向传统文化;而激进者转向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救国理论的可行性。以俄为师的思想,逐渐在一些中国人心中建立。例如李大钊等人,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与其他思想流派展开激烈的交 锋。例如出现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即建党前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学说的三次著名论战,经过论战,马克思主义逐渐被人们所 理解与选择,最终为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该运动成为中国建立与世界文化密切联系的一次努力。参与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相当一部分人为海外游学归来的人士,例如胡适等人,他们成为中国与世界 新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的文化开放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后,中国加强了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建立了与世界文化的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封闭的学术环境被进一步打破,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频繁。

  奴隶制社会后期,罗马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罗马帝国,把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 的外族部落称为“蛮族”。日耳曼蛮族是一个广义的民族概念,长期以来都是罗马帝国的雇佣兵。

  1世纪至3世纪,各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联盟,这时的罗马帝国已从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顶峰衰落下来,各地不断发生奴隶和农民起义,使得垂死的罗马帝国更加摇摇欲坠。在罗马帝国后期哥特人曾经多次洗劫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日耳曼人的分支汪达尔人在455年彻底洗劫了罗马城,此后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帝只不过是日耳曼蛮族的傀儡。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也乘这个大动荡的机会,侵入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正在瓦解过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罗马帝国境内日益发展的封建因素相结合,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匈奴人的入侵和日耳曼雇佣军的叛乱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灭亡。随着罗马帝国体制的土崩瓦解,各地陷入极度的混乱和无序之中,日耳曼民族迅速地基督教化以及封建化,这迫使日耳曼统治者(查理大帝)不得不屈从于教会,教会势力开始渗人政治领域。对内,教会负责起管理和救济工作;当蛮族来袭的时候,教会又承担起对外交涉的职能。

  中世纪欧洲的各个王国都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虽然文化上显然缺乏古罗马时 代的权谋和智慧,社会等级制度分明,但推翻了腐朽的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给西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欧洲经济一飞冲天,成长速度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文化上欧洲大陆的启蒙主义是对古典文明的回归,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是真正的日耳曼蛮族传统和基督教思想的结合。

  4、举出世界各国三种不同的工业化模式,并就其中一种从原因、过程、特点、影响分析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七十余年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它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内容:(1)在经济上,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工商业企业全部归国家所有,农业归集体所有,凡不受国家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被消灭。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发展重工业,以提高国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2)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银河官方官网党中央不仅权力高于一切,而且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不能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徒具虚名。联盟制也是有名无实,少数民族的权益并无可靠保障,他们实际生活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内。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实行领导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了个人高度集权制度。

  ►评价: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社会主义建没的初期,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卫国战争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畸形的现代化:过分注重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容易滋生腐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二战后苏联进行了三次改革,但收效甚微,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的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执行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

  南朝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梁武帝长期优容士族的结果,使统治集团中贪残、侈靡、轻视武备之风日益严重,吏治极端黑暗,阶级矛盾空前尖锐,这就给侯景之乱的得逞以可乘之机。原为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戍卒的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梁武帝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纳降侯景,封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548年侯景发动叛乱,梁朝贵族乘机发展势力。侯景之乱,江南社会遭空前浩劫。东晋以来经营数百年而形成的三大经济文化中心,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士族门阀在此次战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过程。

  道光帝(1782—1850),即爱新觉罗•宁,嘉庆帝的次子(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庙号宣宗。在位时政治腐败,经济凋蔽,人民不断起义反抗。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走私。由于大量输入和白银不断外流引起统治危机,他于1838年接受了林则徐等的禁烟主张,并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1840年6月,英国发动战争。8月,英船到达白河口,道光帝惊惶失措,将林则徐等革职,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同英军谈判。1842年,道光帝接受英国侵略者提出的条件,批准耆英等人在中英《南京条约》上签字。1844年又批准耆英先后在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上签字。从此,中国开始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0年病死。

  1924年1月一大期间,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来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担任教育工作,并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中国选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共招收了六期学生。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农村出现一种以知识份子为领导的,旨在“乡村建设”的活动。1928年梁漱溟在广州提出“乡治”主张。1929年在北平接办《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村治学院,1931年又在韩复榘支持下,在山东邹平县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乡村建设》。1933年7月,召开乡村工作讨论会,推选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章元善、江恒源、许士廉六人为主席团,至此乡村建设派正式形成。该派的目的是实行“乡治”,开展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乡农学校,同时推行“新乡约”,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举办供销、信用等合作社,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进措施。其基本理论是,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和精神上“调和持中”的社会,中国的问题只是“文化失调”,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应从乡村建设入手,然后扩及整个社会,恢复中国儒家伦理。1941年3月,乡村建设派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53-1957年我国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根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央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955年7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古印度著名宗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婆罗门教信奉的神衹主要有梵天、舭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形成印度教。

  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1509年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律师家庭。1534年因受政府迫害,化名逃往瑞士巴塞尔。1536年,加尔文在巴塞尔出版《基督教原理》,此著作是一部新教百科全书。1541年后长期定居日内瓦,创立了加尔文教。1558年,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日内瓦大学前身)。有人称他是新教的教皇,称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后出版有《加尔文全集》52卷。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以废除农奴制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是宗教旗帜下的的民族主义。甘地主义的理论属于“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包括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舍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因此,它在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非暴力的思想严重限制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印度民族的不彻底性。

  1991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达成尚协议。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签署,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清朝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是保持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采取措施,加强统治和管理。

  在边疆行政机构的设置上,因地制宜。北方边度,经过长期战乱,且与俄国接壤,着重于巩固边防,设军府制,统管军政民政。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外蒙设定边左副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派兵戍守。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沿用原有的伯克制,但非世袭,而由参赞大臣请旨简放。内外蒙古、青海实行札萨克制,设盟长、旗长统属于理藩院。西藏则适应政教合一的体制,建立和完善了与驻藏大臣协同管理的噶厦机构。西北的乌鲁木齐、巴里坤,西南新设流官地区以及台湾,则和内地一样,设府州县制,分属各省总督、巡抚管辖。

  清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上层,采取各种措施,团结笼络。如给予厚禄、减免徭赋,封以爵位官职,保证他们的世袭权利。规定他们轮流到北京或承德觐见皇帝,观光赐宴,待遇优渥,以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特别重视蒙族上层,强调“满蒙一体”,以皇室子女和他们通婚联姻。又在蒙族、藏族中扶植黄教,尊崇活佛,优礼,各地大兴土木,修建许多寺庙,利用宗教进行统治。

  为了加强边防,沿边的山川隘口、交通要道,设置许多军事哨所,名为卡伦。又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规定巡边制度,派兵定期巡视。18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巡边的范围东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

  清朝统一全国,边疆地区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得到了较长时期的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内地急剧增加的汉族人口大批迁往边疆,开垦田地,从事农耕,传播了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也有的经营手工业、采掘业、商业,使边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大大活跃起来。清政府又大力开辟驿路,广设台站,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通向边疆各地的交通网。四通八达的驿路台站,既是政府文书军报传递的工具,又是商货物产交易流通的渠道。沿着驿路,新兴起一大批农业村落、军政据点和工商城市。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思想文化界的标志性事件,它以五四运动为起点,其 影响逐步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对于“中国应往何处去”的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它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五四过后,全国各大城市中,各种思想理论刊物和社团纷纷出现,它们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介绍,并积极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途径。其中包括各类社会主义流派、无政府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改良主义的社会学说等。各种思想引发了各种激烈的论战,使国内思想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导致国内思想界出现了分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大暴露,国人对西方的那种盲目崇拜倾向得到了纠正,并使中国思想界受到剧烈的冲击,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念大变,思想界也出现了分化。保守者转向传统文化;而激进者转向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救国理论的可行性。以俄为师的思想,逐渐在一些中国人心中建立。例如李大钊等人,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与其他思想流派展开激烈的交 锋。例如出现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即建党前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学说的三次著名论战,经过论战,马克思主义逐渐被人们所 理解与选择,最终为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该运动成为中国建立与世界文化密切联系的一次努力。参与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相当一部分人为海外游学归来的人士,例如胡适等人,他们成为中国与世界 新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的文化开放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后,中国加强了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建立了与世界文化的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封闭的学术环境被进一步打破,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频繁。

  奴隶制社会后期,罗马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罗马帝国,把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 的外族部落称为“蛮族”。日耳曼蛮族是一个广义的民族概念,长期以来都是罗马帝国的雇佣兵。

  1世纪至3世纪,各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联盟,这时的罗马帝国已从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顶峰衰落下来,各地不断发生奴隶和农民起义,使得垂死的罗马帝国更加摇摇欲坠。在罗马帝国后期哥特人曾经多次洗劫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日耳曼人的分支汪达尔人在455年彻底洗劫了罗马城,此后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帝只不过是日耳曼蛮族的傀儡。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也乘这个大动荡的机会,侵入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正在瓦解过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罗马帝国境内日益发展的封建因素相结合,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匈奴人的入侵和日耳曼雇佣军的叛乱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灭亡。随着罗马帝国体制的土崩瓦解,各地陷入极度的混乱和无序之中,日耳曼民族迅速地基督教化以及封建化,这迫使日耳曼统治者(查理大帝)不得不屈从于教会,教会势力开始渗人政治领域。对内,教会负责起管理和救济工作;当蛮族来袭的时候,教会又承担起对外交涉的职能。

  中世纪欧洲的各个王国都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虽然文化上显然缺乏古罗马时 代的权谋和智慧,社会等级制度分明,但推翻了腐朽的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给西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欧洲经济一飞冲天,成长速度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文化上欧洲大陆的启蒙主义是对古典文明的回归,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是真正的日耳曼蛮族传统和基督教思想的结合。

  4、举出世界各国三种不同的工业化模式,并就其中一种从原因、过程、特点、影响分析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七十余年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它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内容:(1)在经济上,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工商业企业全部归国家所有,农业归集体所有,凡不受国家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被消灭。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发展重工业,以提高国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2)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中央不仅权力高于一切,而且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不能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徒具虚名。联盟制也是有名无实,少数民族的权益并无可靠保障,他们实际生活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内。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实行领导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了个人高度集权制度。

  ►评价: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社会主义建没的初期,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卫国战争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畸形的现代化:过分注重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容易滋生腐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二战后苏联进行了三次改革,但收效甚微,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的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执行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