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7~8月社会学好书推荐 书单
栏目: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4-10-22

  今天,带您回顾社科文献7~8月社会学学术图书,让我们共同感受学术的温度~

  本书关注一个“非法”的“社会事实”:在充满盗版和抄袭的环境下,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正日益成为娱乐文化生产的总源头,进而影响公共想象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如何理解这种法律视野中的“悖谬”,以及悖谬背后传统的法律想象与新技术生产之间的张力?本书通过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的梳理,探究了著作权之于个人自由和社会繁荣的影响,法律与社会运动背后的焦虑,以及制度讨论的社会建构性意义。

  本书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在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着重分析急剧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趋势。全书分社会结构、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三个版块,运用新视角对中国社会变迁进行透视和分析,对理解中国经验进行了新的尝试。

  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对广大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解决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和快速城镇化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农保制度如何持续、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功能?怎样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是具备可持续性的制度?本书从理论上分析出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应包含的内容,构建起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对制度实际运行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土地的大规模流转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瓦解了村庄共同体维系的根基。在农民不再耕种土地的村社中,农民之间的互动和依赖程度下降,而农民和资本、地方政府的矛盾正在滋生。由于村社已经无力完成自身的社会整合,农民群体的陌生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对立与分化将成为土地流转后农村社会的新特征。因此,土地流转不能仅仅被看作一种农业经济领域中的活动,其还对乡村社会的秩序生成和基层治理的达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土地规模流转发生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和基层治理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我社出版的《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的第15卷,调查对象为长江区域的典型农村。书中收录了安徽巢湖市涧周村和四川省遂宁市旷家坝村两个长江典型的自然村庄,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长江区域村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画卷。

  本书聚焦乡规民约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乡规民约一直是乡村秩序构建和维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现代乡规民约的生成过程具有乡村内生和行政嵌入的二元性,乡村治理的多元合作主体需要借助现代乡规民约来寻求乡村秩序构建过程中民间资源的支援和支撑。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的论点建立在大量田野调研的基础上,突破了单一学科的界限,从经济学、法学、法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多维度的研究范式,有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现代乡规民约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价值。

  农村“集体主义”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实行的,村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组织生产生活的社会体系。自成立之时起,“集体主义”就成为当代农村社会最为基本的存在形态,且影响至今,是影响中国农村变迁的关键因素。而本书则是分析一个长时段的村庄历史经验,考察当代农村“集体主义”完整的变迁过程。通过历史过程研究,本书提出,农村集体主义是在组织和产权两个核心制度规定下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形塑了农村现代发展路径的多样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处在某种性别盲点或性别偏见之中,这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性别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热门的三大议题之一,是开展学术研究和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视角,也是人们改变生活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大陆第一部有关台湾妇女/性别研究的论文选集,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学术视角和研究理念,书中的观点和理论也有助于推动当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择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学与心理学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而进化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由于有着跨文化的解释力,近年来在择偶研究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本书借鉴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女性的择偶偏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研究发现,女性择偶会重点考虑三个维度——好基因、好资源以及好爸爸。一般男性不太可能同时在三个维度上都很优秀,因此女性在择偶时会进行平衡,而不同的因素会影响女性对不同维度的偏好程度。

  两岸之间的交流是全面多元的,其中,最深层次的是社会文化的交流、认同与情感的融合。全书以两岸通婚人口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合为主要议题,深入分析当前两岸通婚问题的总体状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及发展趋势,较为全面地考察两岸通婚的演变、特质与动因;大陆配偶的社会适应、社会认同、社会支持;两岸通婚的社会效应等。以期对促进两岸婚姻健康、良性的发展,推动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并为相关行政部门制定社会政策,拓宽两岸思维视野提供基本依据。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通过对富县的田野调查,本书呈现了我国“新医改”政策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过程及面临的困境。基于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本书分析了这些政策实践困境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破解之策。

  从国际上看,在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国家,药品谈判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在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将建立健全医疗保险谈判机制正式纳入新医改的方案。平等的协商谈判逐渐成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处理其与医疗机构和药企药商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在药品谈判的实践中,国家和地方层面已陆续开展试点。本书从理论基础、机制框架及具体实践方面对药品谈判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本书围绕戒毒青少年的吸毒成瘾机制和矫正展开研究,关注心瘾、被动吸毒、毒友圈亚文化、同伴关系、社会治理等对吸毒青少年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多维度追溯青少年吸毒行为的成因、探索戒毒的方法理念及其效果,通过归纳吸毒青少年的行为特征与矫治现状,从个体、群体乃至制度层面探讨中国戒毒工作的改革方向。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多重转型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教育与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得青少年群体面临更多不确定的成长因素,这对青少年的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充分认识青少年生命历程的特殊性,就必须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和审视青少年的生活世界。本书从基本现状、政策演变、典型案例和专题分析四个主要方面,试图呈现当前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剖析影响青少年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力求为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提供参考。

  提升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质量是违法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标准。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事业不仅彰显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文关怀,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命运。本书以有严重越轨行为的未成年犯为研究对象,进行民族志书写,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献研究、视频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等方法,基于未成年犯话语、文本、行为、象征符号、生活展演的个案描述,呈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全景式生活。书中提出未成年犯群体的再社会化教育模式,揭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教育矫正表现为“后天”因素为主、“先天”因素为辅的特征。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心理为主导的理论;第二部分:以互动关系为主导的理论;第三部分:以社会结构为主导的理论。本书力求站在一线实务工作者的角度,直接以实务工作中面临的个人心理、互动关系和社会结构三种改变导向为出发点,系统梳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不同流派的基本内涵、演变过程和历史发展脉络。

  本书以社会救助信息化为主题,全面介绍了社会救助信息化的理念、路径与工具;在界定社会救助信息化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梳理了社会救助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与模块;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社会救助管理功能的转变。此外,本书立足中国实际,并结合国外社会救助信息化实践,阐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信息化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总结了大数据时代社会救助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本书是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政策前沿暑期班的讲义合辑。讲义内容既聚焦于反贫困研究方法论和前沿领域,如贫困测量方法、儿童贫困与发展、科技发展与贫困问题;也有中国学者对中国政策实践的梳理,如农村的精准扶贫与城市的社会救助;还有创新性案例分享,与学者互动,如京东的电商扶贫与友成基金会的“青椒”(贫困地区青年教师)计划,这两个案例既呈现出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在反贫困领域的互动,又代表了新形势下,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反贫困实践的前沿趋势。

  伴随丰裕社会的来临,中国内地的绝对性、发展性贫困问题得到有效克服,相对性、结构性贫困问题却逐渐凸显。与传统社会的贫困相比,丰裕社会的贫困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致贫原因更加复杂、扶贫难度更大。丰裕社会的贫困问题在形式上以相对性贫困为主,在分布上体现为集中性贫困,在性质上属于结构性贫困,在扶贫策略上侧重存量式扶贫。本书以香港为例深入探究丰裕社会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模式,希冀为廓清和解决丰裕社会的贫困问题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海洋社会学学术理论集刊,集刊依托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在参会论文集中遴选优秀论文集结出版。本集刊办刊的宗旨是集中刊载、转载海洋社会学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学术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本集刊作为我国海洋社会学的连续性集刊在国内学界属于首创,对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有着开拓性意义。

  本书立足沿海地区社会变迁的视角,将海洋发展置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框架中加以考察,从内涵维度和地区视野方面,开展沿海地区海洋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书中在追溯沿海地区海洋发展思想渊源的基础上,综合时间、领域和影响三个维度,探讨海洋发展内涵;基于对海洋发展内涵的理解,将由此所形成的评价框架和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测度的核心问题;提出蓝色指数等一系列概念及其理论内涵,采用动态分析与结构分析的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指数测算的全方位分析。

  本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和附录四部分组成,以官方统计数据和社会调研为基础,分别围绕我国海洋环境、海洋管理、海洋教育、海洋法治、海洋公益服务、海洋民俗文化、近海与远洋渔业、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督察、沿海区域规划、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执法与海洋权益维护等主题和专题展开了科学描述、深入分析,最终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饶市人民政府合作编研推出的上饶蓝皮书,由来自政府机构的相关研究人员共同撰写而成,全书由总报告、部门篇、属县篇三大部分组成。本书力求真实记录上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发展全貌,系统分析上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建议,既真实立体地展示上饶、推介上饶,又汇聚民智、凝聚民心,为上饶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献策出力。

  本书是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的参会优秀论文集。第十四届论坛以“新时代社会政策再出发”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我国社会政策实践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实务界人士参与本次论坛,进行研讨与交流,并提出本次大会的共识。全书从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与教育发展、托育保护与养老服务等三个专题反映了中国社会政策界的年度研究成果。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第6辑)除了常规栏目“医务社会工作研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还专门开辟了两个栏目——“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和“社会工作行政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研究”重点讨论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相关内容及其实施过程和反思。“社会工作行政研究”是国内社会工作领域中较少被论及却是十分重要的议题,旨在引发社工同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策划、营销、推广、宣传的思考和讨论,以共同推动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通过热门主题的选取、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术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的讨论热潮,为社会学学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本期是总第11辑,分为3个专题。其中为纪念潘光旦先生诞辰120周年而特设的“潘光旦诞辰120周年”专题,对潘光旦先生的学术人生及其时代、其所从事的优生学研究、其所提出的社会生物学说和新人文思想进行了评介。

  本书主题论文涉及“互联网+”社区治理创新模式、社会组织“依附式”发展中的自主空间限度与拓展、社会组织行动推动政社关系重构、公共冲突治理与社会组织参与等研究;书评基于《全球智库:政策网络与治理》一书,探讨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立;访谈录介绍了青岛快乐沙爱心帮扶中心在推动社会柔性治理方面的探索,分析了上海乐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推动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域外见闻介绍了全球第三部门研究会的类型与演进及韩国社会企业认证支持行政体系与社会价值方面的社会创新。

  本书关注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收录了九篇论文,第一篇论文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建模的已有尝试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第二篇文章关注社会学的经典概念“参照群体”;第三、第四篇文章围绕偏好变化展开理论建模;第五、第六篇文章分别从社会学已有的门槛模型和还未受到重视的“故事的影响”出发,挖掘理论建模的可能性;第七、第八篇文章分别关注社会学的网络模型和对经济学博弈模型的改造;最后一篇文章则试图从行为地理学中引入新的概念,扩展社会学理论建模的边界。

  本辑“专题策划”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发展动态与应用前景,从新闻生产、分发,广告运作,舆论生态系统角度展开论述。“学术沙龙”重点关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问题,讨论新媒体与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相关问题;关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新现象;展示了第五届亚洲舆论学年会会议成果。“个案研究”关注基于媒介的社会整合路径,探究城市与农村的公共空间建设实践。

  本书以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神话为研究对象,借助神话理论,以搜集整理的鄂伦春族神话研究丰富学术资料为基础,以必要的实地调研数据材料为支撑,将纷繁复杂的鄂伦春族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英雄神话和萨满神话四种类型,进行深入的主题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将鄂伦春族的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进行比较,同时阐释鄂伦春族神话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呈现鄂伦春族神话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本论文集分别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领域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理论性的思考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经典文献的水平和效果。

  为倡导和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到现实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和描述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会同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新浪微博、腾讯网联合发起“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本书即为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获奖论文的合集。

  本书将视野置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以C市东村“自理口粮”户30多年的身份诉求行动为案例,运用“拓展个案法”探讨了作为“跨体制”户籍身份的“自理口粮”户在经济、社会权利保障方面的争夺与维护行动,勾画了各大行动主体和社会力量对东村“自理口粮”户身份诉求行动的结构化形塑,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变迁、社会转型与个人生命轨迹之间的相互关系,回应了“个人行为的自主性与社会结构的制约性”这一社会学基本命题。

  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治理方向不清晰、治理定位不准、治理能力不足、治理效率不高。伴随社区治理创新的不断深入,中国社区治理正在走上精细化、技术化和持续化的轨道。本书对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社区治理持续创新的案例以及社区营造、精英治理、党建与社区基金嵌入等专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突出了新时代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持续创新提供前瞻视角,并为其他地区的社区治理提供经验参照。

  “晋江模式”“晋江经验”“晋江”已经名闻全国,走向世界。本书从经济、社会、文化、乡村、党建等多维度,探讨晋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在过去短短40余年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县发展成全国县域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之一和长期位居福建省县市第一的现代化历程及其原因,寻找晋江的现代化历程对其他县市的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比如“爱拼敢赢”和“善拼会赢”的民间创业精神、“亲清”政商关系、包容的社会政策、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与转型成为解读中国的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人口变迁与人口老龄化等多股力量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本书将经济、社会与人口转型置于整合的框架下,主要采用代际经济学领域前沿的国民转移账户方法,系统探讨人口老龄化、劳动收入与消费转型、公共转移支付分配模式与政府财政负担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我国调整人口政策与财政政策、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共有29 章,具体分别由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的知名学者撰写,内容包括金融在当今全球化世界中的角色和作用及其自身的历史演化等。具体而言,就是手册的研究议题涵盖了全球现代金融制度与组织、参与金融交易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各类行动者、抵押贷款市场、评级机构及金融经济学的作用。它特别关注金融危机问题,并安排了具体章节予以详细讨论;此外,它还关注替代性金融,包括金融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兴起。

  《新阶级社会:美国梦的终结?》(第四版)介绍了新阶级结构和不平等的社会学,它追问美国梦是否已经逐渐消逝。这部力作揭示出美国阶级不平等如何以及为何扩大、加剧并变得比以往更加根深蒂固。第四版已经经过全面修订和重新组织,包括一个概述了核心主题的新引言,以及几个涵盖更广泛主题的较短章节。新资料涉及对“大衰退”及其持续影响的讨论、中产阶级的消亡、不断上升的大学成本和不断增加的学生债务、电子媒体在塑造人们对阶级的看法方面的作用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银河国际galaxy网站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