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性使传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发生变化,以报刊亭为代表的“附近”的消失,导致了现实环境陌生人交往的中断。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骏和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陈雪薇在《传媒观察》第9期刊文,以B站《报刊亭》视频中1.3万多条评论作为数据样本,运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将数字怀旧作为重建“附近”的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借助计算传播方法,分析评论文本的核心关键词,探索潜藏在文本背后的主题分布,描绘用户报刊亭数字怀旧的群像图景。借助质化的文本分析,在数字怀旧基础上阐释用户“记忆中的附近”,进一步丰富“附近”概念的理论外延。
近几年,“附近”(Nearby)这个概念伴随人类学家项飙的引入,在人文社科领域以及网络公共空间里“出圈”。这个词最早通过访谈节目《十三邀》被人熟知,项飙在节目中认为,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如考试、升学、找工作等;但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非常关心远方,如大国关系、民族兴盛等。在他们的意识中,附近——作为日常互动场所的邻里和工作空间——消失了。年轻人很少能描述出他们每天碰到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或住处周围最近的变化。
这里的“附近”不仅指人们平时在小区周边购物的门面商铺、社区周围的景观招牌和街道风貌,还包括平时打交道较为频繁的“身边的陌生人”,如小区保安、水电工人和菜场商贩。这些事物与人都构成了一个“真实的附近”,它是一个具有很强社会性的空间,是每一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对于“附近”的关注,其实是想将年轻人从网络虚拟世界中拉出来,多去感受真实世界身边的人和事。但是,如何找到“附近”、如何重建“附近”以及如何应对“附近”的消失等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2022年,一部题为《杭州报亭将全部关闭?我拍下了它们最后的样子》的长视频(以下简称“《报刊亭》视频”)引发网民对于报刊亭的线万余条评论。众多网民借由这条视频以线上评论的形式,怀念他们身边已经消失的报刊亭,记录那些回忆中丢失的“附近生活”。
有鉴于此,本文以该部《报刊亭》视频的评论文本作为研究数据,尝试将数字怀旧看作重建“附近”的实践路径。具体而言,本文运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一方面,借助计算传播研究方法,抓取并挖掘分析2022年1月—2023年9月1年多时间《报刊亭》视频下13000多条评论,以期解释网民的线上评论是如何怀念报刊亭的;另一方面,依据LDA主题模型的分类结果,对13000多条评论中的代表性评论进行质性的文本分析,力求探讨网民的数字怀旧呈现了哪些与报刊亭相关的“附近”,以及如何应对作为“附近”的报刊亭消失的困境。
在全量有效评论文本中,报刊亭的频次最高(n=6478),与视频所关注的主体一致。有研究认为,除了与怀旧直接相关的术语如记忆、回忆等,潜在的提及过去的时间段、过去的人物、地点、事物均揭示了怀旧之情。结合上述观点,本文将高频关键词归纳为五个类别:第一类为杂志、漫画、报纸、报刊等怀旧的媒介词汇,它们均为报刊亭售卖的传统大众传媒类型;第二类为知音漫客、读者、意林、故事会等怀旧的刊物名称;第三类为小学、初中、高中、小时候等体现怀旧的时间词汇,暗示着对过去的渴望;第四类为回忆、记忆、怀念、记得等具有怀旧性质的话语,这些词语均直接提及了怀旧之意,表示渴望回到过去;第五类是以消失、淘汰为怀旧的旧物状态词汇。总之,五组关键词均体现着B站网友对报刊亭的怀旧之情。
我们对含有表情包的文本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网络表情包是一种表达情绪、情感的手段,它承载了社会热点、群体文化以及个人心境、情境等不同层面的规则与“密码”。在所有有效评论文本中,有3043条评论包含表情符号。使用频次最高的表情包依次为大哭、笑哭、藏狐、doge、委屈、辣眼睛、难过、喜极而泣、无语、呲牙、哭哭、拥抱、捂脸、泪目、哭泣等,绝大多数表情包属于悲伤难过类,表达他们对报刊亭拆除与消失的难过、留恋与不舍。
本文采用LDA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与提取文本中“隐含的主题”。在操作方法上,主要采用Python环境中的genism和sklearn两个工具包建立LDA主题模型。具体而言,评论文本的主题及关键词分布情况如下。
(1)主题1主要体现了用户对报刊亭拆除的不舍之情。该主题呈现了由于亚运会的召开,报刊亭可能影响城市市容,因此需要去拆掉体现城市文化、人文与情怀的报刊亭,导致其数量越来越少,评论者对拆掉报刊亭表示不舍。比如,“曾经喜欢的东西以这种形式消失心里还是有点不舍的。”
(2)主题2主要体现了用户对记忆中报刊亭的怀念之情。文本中包含了便利店、矿泉水等关键词,同时也包含了回忆、怀念、人情味等情感性的关键词。比如,“要买的时候没什么人买,现在一说关闭还是追忆怀念。”
(3)主题3主要体现了用户对报刊亭困境的惋惜之情。从关键词的呈现可以发现这类主题突出了报刊亭这一行业遭遇的经营困境,以及惋惜、眼泪等关键词体现出公众对报刊亭关停的伤感情愫,并考虑报刊亭升级的措施。比如,有评论用“时代的眼泪”来表达惋惜。
(4)主题4主要体现了用户对纸媒消亡的失落之情。诸如网络、手机、电子版等关键词,体现了移动互联网对纸质版刊物与大众阅读偏好的影响。其中,有用户评论说:“实体书店报刊亭都在离我们远去,纸媒时代真的要过去了嘛,有一点失落失望呢,真的不想说再见。”
(5)主题5主要体现了用户对报刊亭购买经历的留恋之情。学校、附近等关键词体现了报刊亭的位置信息,每周、放学等关键词体现了在报刊亭购买东西的时间信息,故事会、意林、漫画世界、点卡、报刊等关键词体现了在报刊亭购买过的物品。比如,“我还记得小学时候好多漫画都是在报刊亭买的,每周买一本,买齐了七龙珠。”
在《报刊亭》视频下的用户评论中,出现了许多与报刊亭相关的旧物,这些旧物主要以围绕报刊亭所售卖的各种报纸与期刊而展开,如许多用户提到的《足球》《体坛周报》《大众软件》《知音漫客》等等。从中可以发现,报刊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所售卖的报刊记录了用户们过去的阅读体验。当人们回忆起与个人早期生命阶段相连的媒介习惯时,就激发了其与过往媒介体验有关的怀旧关系。特别是用户们纷纷提到当年读书时,因为经济不宽裕而出现全班共享阅读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用户回忆读书时的报刊亭正好处于纸媒的黄金时代,报刊亭中的各种刊物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他们接触到学业以外知识的渠道。正如用户“杰克EST”所说,“报亭是小时候的一种通向未知世界的车站,各式各样的刊物就是前往不同世界的车票[微笑]。”在这里,报刊亭的功能属性成为了用户数字怀旧的线索,这突出体现为他们对传统报刊的技术怀旧。随着媒介经验与日常生活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们的认同,技术怀旧可以被视为与自我、父辈甚至祖辈的过去有关的“恋物”。用户对传统报刊的怀念一方面表现为对儿时美好阅读经历的回忆,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报刊逐渐消亡的惋惜。
除了对报刊的怀念以外,《报刊亭》视频还引发用户对于报刊亭其它旧物的怀旧。多数街头报刊亭并不只卖报刊,它还售卖其他一些小商品,如点卡、玩具、纸巾和饮料等等。
用户针对旧物的回忆从报刊亭还引申到了其他一些逝去的事物。比如,与报刊亭在空间分布上类似的电话亭,引发了几位用户的讨论。用户“Kriscozy-”写道:“就像电话亭一样,有一次我手机没电了,才发现所有的电话亭都消失了。”而用户“Forbidden__”也回复了前者的评论,“不只是电话亭,那时候街边小店都是提供按分钟计费的座机给你打电话的,电话另一头很多时候也是另一个小店里的座机。长途/市话好像也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总之,《报刊亭》视频成为用户怀念过去事物的线索,借助不同用户的回忆叙事勾勒出那段纸媒辉煌的微观历史。在现代科技的“包办”下,我们只能将这一切已然消逝的事物和逐渐淡化的记忆转换成“文本”、“形象”和“符号”,通过在现代语境下的阅读或观看去接近过去、去构建历史的真相。
在用户的回忆里,消失的不仅仅是报刊亭的旧物,还有由报刊亭衍生出的过往日常交往的生活片段。在《报刊亭》视频评论中,可以找到与报刊亭有关的“附近”、“附近的人”以及“附近生活”。在情感性上,“附近”凸显了人和人的各种交往、交流的网络纽带,并在意义层面形成人和人之间的联结。许多用户记录下报刊亭老板为他们预留杂志的经历。
除预留杂志以外,用户过往与报刊亭老板的交往还体现在一些有人情味的小事上。用户“Ape_Burns”写道,银河官方官网“我还记得那是小学,报刊亭里有当时连载的火影。我超想要,但发现钱不够了,后来那个老板把它赊给我了。我第二天就去把钱还了……现在念大学,感觉和人交往的时候再也没这种信任感了[大哭]。”这些由报刊亭所引发的日常交往,构成了在自我和远方之外的“附近生活”。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又很复杂的、看似不重要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不只发生在报刊亭老板与读者之间,还包括以报刊亭为节点而构建的各种社会网络。在用户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找到由报刊亭串联起的城市日常交往图景。例如,用户“男儿本色0”写道:“更重要是报刊亭是个天然的中老年活动中心,在城市,找个中老年人活动的地方太难了,老人下楼走几十米就能聚到一起聊天、下棋、打牌。”
报刊亭的拆除和报刊亭老板的离开,破坏了过去围绕“附近”所形成的日常性社会联结。有不少用户在评论中叙述了与报刊亭老板告别的场景。
报刊亭作为“附近”的消失意味着都市人社会关系的中断,同时中断的还有人与人建立起的交往记忆。《报刊亭》视频不仅唤醒了用户对于“附近”的回忆,还激发了他们对逝去时光的集体记忆。这种怀旧被视为一种时间现象,即怀旧者并非想回到一个地方,而是希望回到一个无法回归的时期,源于对时间不可逆转、过去无法挽回、失去童年和现状令人不满的感知。用户们这种分镜式的个体记忆,共同拼接出一幅看似不同但却彼此耦合的历史拼图。
除了对旧物和往昔“附近”的怀旧外,《报刊亭》视频的评论还体现出用户对城市加速的反思。现代社会作为“加速社会”可以理解为两种加速行驶:生活节奏提高和技术的加速。不少理性的用户都表达了“报刊亭”无法适应城市快速生活节奏的观点,用户“看剑灰”写道:“真的觉得自己特别贪心,明明平时看都不看一眼却希望一回头他们一直都在,唉,哪有这种好事。”从中可以发现,城市加速使多数人的目光都对准了进步的、新潮的事物,而以报刊亭为代表的旧事物自然而然会被时代抛弃。
不过,《报刊亭》视频评论中的怀旧还是呈现出用户对于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忧虑,特别是那些在加速中遇到困境的人们。这种忧虑主要表现为信息获取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两个维度。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用户们感慨于移动互联网对于纸媒的冲击。
也有用户并不赞同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进步性,他们会认为报刊亭所售卖的纸质媒体依然具有价值。比如,用户“芝士大草莓biu”写道:“我是一个特别念旧的人,今年回家特意把很多以前的书找出来翻看,电子书始终取代不了纸质书籍的温度和承载的记忆。”
用户的另一种忧虑体现在城市生活方式的巨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烟火气的丧失。“没有路边摊,没有小吃街,没有报刊亭的城市,是‘发展’了,却也失了味,可以统一规划起来,但没必要消失掉。”(用户“你大橙的”)
从上述评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用户面对现代化发展的矛盾和纠结。现代性和各种现代主义都是对于现代化状况和进步的后果的回应。它把对于现时的着迷和对于另外一个时间的怀想结合了起来。人们既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又怀念过去城市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情谊。
这种现时与过往的纠缠,让不少评论者将目光聚焦在报刊亭背后的人身上。用户借助评论的方式为报刊亭或报摊经营者发声,相近的言论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针对城市加速的“微抗争”力量。例如,用户“想去的地方都有你”写道:“整个视频我最难受的其实是叔叔阿姨失去了工作。想想我毕业的时候也是不知所措,叔叔阿姨本本分分大半辈子,留下的就只有回忆和迷茫。”
用户的“微抗争”还体现在为报刊亭找寻出路上,虽然从功能属性上讲,报刊亭在城市空间中的实用价值消失了,但通过改造还是能发挥作用。用户“开车挂空挡”写道:“我觉得不仅不该拆反而该扩建,最好每条街角都要有,当然职能要变,卖报纸转成副业,主要功能是早餐+小吃+卖水+本地信息咨询服务等等,又便民又能增加就业又创收,何乐不为?”
在项飙看来,附近将带给人们他们原来不具备的观察能力:“当我们的研究紧盯手机,我们无暇关注附近。”但本文阐述的“记忆中的附近”表明,“附近”与移动互联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关“附近”的网络视频可以刺激用户开展评论式的数字怀旧,从而去唤醒和聚焦现实生活中正在消失的“附近”。换句话说,信息传播技术能够将周边的人联系起来,从而重构往昔的生活世界。“附近的人”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联结而自发组成具有共同历史叙事的临时社群,他们能通过线上的集体怀旧,形成应对“附近”消失的“微抗争”力量。这种“微抗争”不同于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基于群体利益表达的网络政治参与形式,而是为了关注城市现代化发展背后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去重新发现城市“附近”中人与物、人与空间、人与人多重并置的微观日常生活。
重拾“附近”,是对当前加速社会所引起的规模化城市更新和碎片化日常生活的反思,也是对逐渐消失的陌生人公共交往的回溯。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曾谈到人行道的“交往”用途:人行道上会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正是这些微小行为构成了城市街道上的信任。而本文所论述的报刊亭并不仅仅只是市民购买报刊的渠道,更是一个实现围绕其附近居民间的慢生活体验和建立人际信任的交往空间。报刊亭作为单纯报刊售卖场所的功能在下降,但作为城市公共交往节点和回忆空间的潜力还可重新挖掘,这有赖于吸纳更多市民参与到以报刊亭为代表的小型文化场所的更新中。毕竟在公共文化里,人们不是作为偷窥者、顾客或商品来进行互动,而是作为能够理解进而改变其自身的社会境遇的积极的当事者进行互动。
(载《传媒观察》2024年第9期。原文约13500字,题目为《消失的报刊亭:用户评论、数字怀旧与“记忆中的附近”》。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本文为 2024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媒介时代城市文化遗产的记忆建构与传承策略研究”24CXW05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