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多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网上发帖称,有一位老师在教室发“传单”来推荐自己在B站上开设的《社会科学概论》网络课程,“传单”上有网课的搜索方式,并且标明是“免费的、没有学分、没有作业”,署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陈志新”。
面对众多网友的疑惑,陈教授解释道:“是学校的教务系统没有排上自己的课,才选择直接到同学中推荐。”
对此,许多网友们纷纷称赞,“总有人在名利场写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在老师身上闪闪发光”“这才是真正想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但在感动之余,我们也不由得反思:在大学这一人文精神的高地上,教育是否已被过度功利化?
近日,B站(哔哩哔哩)认证账号“陈志新bnu”引发舆论关注,一夜之间“涨粉”几十万。
该账号的所有者以及视频中的讲课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志新。目前发布的内容均为他开设的“社会科学概论”网课。
事情的起因是有网友发文称,“今天下午在教室里面自习,有一个老师递给我了一张传单,走过来的时候很安静没有说话,估计是怕打扰我。刚开始我半信半疑地看着这张传单,我还以为是推销什么商品的,结果一看是老师自己开设的课程社会科学概论,传单放在下面大家可以看看。”
“刚开始我还挺疑惑的,为什么老师还专门发传单推销自己的课程。于是我去上B站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有好多老师自己录的视频,从视频里面的背景可以看出来这是老师自己在办公室录的,而且视频发布时间也很新,应该是昨天刚刚发布的。
看着视频下方老师自己写的简介:因为老师‘自己的B站等级不够,所以无法发成一个合辑来给大家看,只能拆分成不同的小视频。’简介放在下面图片大家可以去看看。”该网友描述。
上述网友的说法,也获得了多位北师大学生的确认。陈志新发传单一事很快从北师大师生朋友圈扩散。
截至28日下午3点30分,陈志新的B站账号已经有了30万粉丝(目前已破37万),他开设的“社会科学概论”网课第一讲已经有超51万点击播放量(目前已破67万)。
28日中午,“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也发布消息《985教授发传单,请大家上B站听他的课》为陈志新的网课做推广。
此前,因为账号比较新,陈志新在视频简介里解释说:“自己的B站等级不够,所以无法发成一个合集来给大家看,只能拆分成不同的小视频。”
对此,B站公号透露,“B站也关注到陈老师和网友们的需求,已经和陈老师成功对接,解决了这个问题。”
B站公号文章称,据陈志新本人介绍,这门课程包含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部分门类。由于门类相对繁杂,很难成为研银河国际galaxy网站究性的专业,所以一些学校逐渐取消了这一专业。
为了填补这一空缺,他才决定走出校园,在B站开课,让更多人能接触《社会科学概论》这门学科。
据北师大政府管理学院官网介绍,陈志新,男,1967年10月生,辽宁北镇人,博士,党员,副教授。
1987-1990年在辽宁师范大学图书情报学系,获专科文凭。1990-1995年在辽宁省图书馆采编部外文组,任组长,1991年荣获“辽宁省图书馆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1998年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分类法研究方向,获硕士学位。
1998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图书馆学专业的信息组织、分类法、主题法和搜索引擎研究方向。1999-2007年在搜狐公司兼职,参与搜狐网络分类和引擎的工作,2003年获搜狐公司“长期服务奖”。
2007-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原管理学院)在职学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获博士学位。
2009年荣获“北京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称号。2014-2017年支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珠海工作两年后回北京校本部。
陈志新承担的本科生课程包括:分类法和主题法、信息组织、信息传播、组织传播与知识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人格心理学、恋爱婚姻和家庭幸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论、社会科学概论。
硕士生课程:情报检索语言、搜索引擎。发表论文32篇,出版书籍两部:《标引语言和标引方法基础教程》和《信息传播基础教程》。
据悉,陈教授从去年3月便开始认真准备《社会科学概论》这门通识课,目前,他的网课视频合集里已涵括了经济学、政治学、文学、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众多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
但从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向学生推荐的通识核心课程便从45门减少到了26门。
学校教务系统没排上他的这一门课,为了不让成果付之东流,陈教授便提前录好长达28个小时的课程视频免费发到网上,自己印好宣传单去教室挨个发。
这种近乎“笨拙”的质朴行为,展现出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真诚与初心,这也无疑给当今功利化泛滥的社会增添了几分温度。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方面,在中国,学历往往被视作一块“敲门砖”,教育本身的价值与意义遭到忽视。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竞争的加剧,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与要求都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而在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下,高校教育也会更加偏重于实用性和就业导向,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的功利化倾向。
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的考核制度往往侧重于短期科研成果、就业率等可量化的指标,注重“快成果”,忽视了对于人文素养及学术深度的追求。
久而久之,这种功利化的趋势不仅会导致学科孤立与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潜力释放,还会造成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在教育目标上偏离应有的轨道。
大学之精神应是追求真理与发展学问。学术研究的确需要关注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但若将重点单纯放在实用性上,就难免会导致功利化,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方向。
针对于此,部分高校应着力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宣传,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调整内部考核机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降低功利性指标的权重。
与此同时,作为学生也应密切关注自身的人格塑造,不局限于眼前的既得利益;除了学好本专业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增强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
虽然理想与现实总会存在一定差距,但不可置否的是,现实社会必然还存在无数个像陈老师一般有着纯粹育人精神的人,相信总会有人在名利场里写诗,虽举步维艰却甘之如饴。
陈老师也曾在绪论中提及,“永远不要因为和功利目的而丧失对知识的好奇心”。
或许他不像许多专家那样“专”,但是深耕教育的一腔热情却难能可贵。能够将各个不同领域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坚持录制80多天的网络课程,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就目前数据来看,陈老师的网课也取得了不错的反馈:当前视频已达到几十万的播放量,凌晨时分还有几百人同时在线听课。
有网友在评论区说自己因为陈老师的课重拾起了对于知识的渴望,也有工作多年的毕业生说这让自己回忆起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另有一些其他院校的学生谈道“谢谢您,让我有幸成为这万千桃李”。
知识无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老师的这一举动又何尝不是在推动教育向普适化回归呢?
可以说,陈老师真正诠释出了教育的本心。所谓教育的本质,便是知识的传递、品德的熏陶与人格的塑造。
并非每一件事都需要带有功利性的目的,“青年的教育,是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因而,陈志新老师的爆火不是偶然。我们也应该试着变得纯粹,永远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学习的热枕,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找到自我的确定性。
【预言】微信究竟会不会被取代?【TA】进两次监狱,两次名校被拒收,被诬陷杀人,与天“斗”却赢了半颗棋子 【TA】负债48亿,追债人办公室随地大小便,从决定自杀到起死回生的八年 【思】合伙人,合的不是钱,而是人品 【思】人对了企业就对了“我请你来不是让你证明我错了,而是如何快速达成目标!
【悟】25岁成联想接班人,27岁被柳传志送进监狱,草莽英雄终成房地产大佬!
【新】比海底捞的服务更“毒”,可以毫无理由退货,这家超市被星巴克称为“价格警察”
【悟】30岁丧夫,36岁南下打工,放弃8000万年薪,董明珠为格力耗尽一生,图的啥?
【思】市值1万亿!他18岁被迫创业,曾多次破产、遭背叛,如今收入是BAT总和,缔造世界神话!
【醒】从卖血度日到身家650亿,红牛之父是如何逆袭成功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