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社科文献社会学2024年4~6月新书
栏目: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4-08-07

  本期为大家推荐2024年4~6月社科文献出版的新书,涵盖重点丛书、专题研究及智库报告、集刊等学术成果。

  本书以日常语言视角为核心,从当代人类学理论视域研究政治人类学,试图从不以西方为出发点的政治研究进路把握政治人类学。本书也是在与西方社会科学根本问题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政治研究进路探索。

  本书从文化的视角探究一个村寨在道路影响下的生计模式转型、社会关系变迁、文化互动交融等问题。那柯里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因路而生、因路而兴、因路而变的村寨,先后经历了马帮道路时代、昆洛公路时代、磨思公路时代和昆曼公路时代。随着道路的变迁,那柯里村民的生计模式从经营传统马帮驿站,向集体化农耕、经营汽车旅馆、以“茶马驿站那柯里”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不断转变。道路变迁带给村民的不仅是经济机会,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开放、社会交往关系的拓展、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对国家认同的不断强化。道路的双重意义(空间的道路、制度的道路)在这个村寨的变迁中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在调查的基础上,本书对软件工程师群体的工作情况、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进行深度解析,展示了该群体的多重身份和丰富面向,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群体,以及他们在构建数字社会中的独献。同时,本书描绘了世界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概况,继而探讨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和相关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路径和机制,阐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当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当加深对于相关人才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培育和支持政策。

  福利院常被视为国家、社会和保育人员施予孤残儿童无私关爱的场所。基于对东南某省永江福利院长期的田野调查,本书意在倡导用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中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机制。主书名为《爱的悖论》,即希望这样的视角能够提醒读者注意围绕机构运作所呈现的“爱”的复杂性,它兼有光明与晦暗:“国家关爱”兼有救济与治理的两面,“社会关爱”兼有扶弱与排斥的两面,“保育员妈妈的爱”亦兼有付出与自利的两面。在福利院这一由“爱”构筑而成的结构中,孤残儿童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经历着社会化、形成自我认知,并最终实践了自身的能动性。

  二十多年来,约翰·范·马南的《田野故事》一直是学生、学者和民族志从业者的权威参考和指南。这本书最初于1988年出版,是最早针对与文化的书面表达相关的各种风格和叙事惯例进行详细且批判性分析的作品之一。这是一本关于田野工作的案头呈现,以及文化在出版物中以多种方式呈现的书。本书着重对三种形式或类型的文化表征——现实主义故事、自白式故事和印象派故事——进行了扩展讨论和说明。《田野故事》提出的崭新问题涉及作者的声音、风格、真实性、客观性和对事物的评价。多年来,这项工作反映并塑造了民族志领域的变化。在第二版中,作者通过全新的后记,追踪并阐明了自本书首次出版以来该领域发生的变化。新版的《田野故事》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幽默感,且易于理解,仍然是初学者涉足田野工作的宝贵指南和资深民族志学者的参考基石。

  流动性是当代社会科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给予流动性思维生发、培育的土壤,并且提供了流动性思维实践的场域。本书依托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以空间、关系和阶层为切入点,从个体内水平、人际水平和社会位置水平三大维度构建流动性思维,探索流动性思维如何影响社会心态的基本层次、次级层次和高级层次,希冀以流动性思维解析社会心态层次结构,为深挖社会心态的结构性与流变性做出初步尝试。

  本书深入剖析了高等教育需求的本质与动因,将其视作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约束的稀缺资源。在城乡分层和社会分层的影响下,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的需求-获得-满足呈现连贯非一致性特征。本书将研究下探至农村家庭子女的整个教育过程,系统分析了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与获得的核心要素、关键环节与特点,并提出了一整套社会支持框架,旨在帮助农村子女克服家庭资本匮乏的弊端、提升学业成就、增加高等教育机会。这些讨论和建议为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银河官方官网关注教育公平的读者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与实践方向。

  本书聚焦居委会行政化议题,从居委会的历时变迁、结构运作与现时互动所编织的“真实网”出发,追踪和辨析基层社区场域中的力量,以及在此影响下居委会的角色扮演、行为选择和互动策略。本书发现,居委会行政化是历史积淀、现实情势和制度建构的非预期后果,存在“三重面相”:缺乏政治、文化、历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的捭阖互动与历史性流变,居委会的产生将是不可想象的;居委会在发展中存在行政权力在基层社区的生产与再生产,即居委会被动行政化的过程;社区治理与互动过程中居委会在工作中遵循“科层为体、自治为用”的主动行政化逻辑。

  城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创新和公共管理研究共同关注的领域。本书以网络管理理论、行动理论、管家理论等为指导,对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联合行动进行系统考察。具体而言,本书以社区房屋类型为标准,选择了村改居社区、老街巷社区、动迁安置社区以及普通商品房社区四个案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治理的行动遵循理性逻辑,根据社区类型差异分别形成自我构建式、记忆叙事式、社群互助式以及赋能授权式行动模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政府的合作意愿与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本书为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模式的有效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实证支撑,可为进一步深化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四十多年来,政务热线经过起步探索、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三个阶段逐步建设成为一个运行有序、持续创新的政务服务平台,并在新时代加快向4.0阶段——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着力打造成为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在政务热线提质增效的要求和有限资源能力和技术应用间的张力背景下,政务热线发展面临数据治理与协同治理探索等新的发展动向,进一步回应中微观层面治理对政务热线建设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构建韧性热线与推动热线数据治理建设成为热线发展进一步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书围绕我国政务热线建设发展的政策要求与地方实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我国政务热线发展的新动向与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优化配置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既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也关系到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本书在梳理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历史变迁与深入分析先进国家和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是项系统性工作,主要涉及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主体、配置客体和配置标准三大要素。本书以深圳为典型案例城市,分析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现状,指出其面临的配置主体共识不足、配置客体体系不全、资源配置供需脱节、配置标准规范性不强、配置保障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广泛、深入地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本书以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大中小型城市的实地调研为依据,系统考察和总结这些地方居家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分析和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此外,本书还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出发,针对在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中如何体现老龄价值、扩大为老社会支持、破解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困难、建立和完善居家社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等热点问题,从学术上进行初步探讨。

  本书提出建设互助型老龄社会,建立现代社会互助制度和社会互助治理体系。互助型老龄社会的结构特征是网格结构化均衡,关键目标是推动社会互助成长,实现目标的两大抓手是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和市场经营社会。具体可以以互助养老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互助组织、互助服务、互助参与、互助平台、互助合作、互助保障。

  本书从文化视角出发,把文化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分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如何受文化影响,文化又如何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和调整。本书把文化理论、发展理论和调研报告相结合,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管理者、经营者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思想借鉴。

  本书采纳了人本主义社会学最为常见的一种研究视角,也即将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行业中决定视觉呈现结果的算法看作一种实践逻辑,将算法实践纳入到技术-组织-个人的研究框架下,强调算法实践的社会情境性和社会嵌入性,并重点关注渗透在其中的人类主观能动性,最终展示出各类社会行动者在与算法实践互动的过程中,如何持续地、动态地参与着算法实践之社会建构的一幅幅场景。本书将算法实践看作社会行动者共同参与的一个不断被规制、驯化的循环过程的同时,其实它也是一个关于文化、关于政治、关于伦理甚至关于想象的社会性过程。这意味着,谈论算法时,我们关切的不仅是各类社会行动者是如何以及何时参与开发和维护算法逻辑的问题,还要关切有关治理、数据归谁所有以及数据用于什么目的等问题。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微观调查与实证分析,更好地了解算法和计算是如何更广泛地影响社会生活以及信息的生产和消费的。

  本书将彝族传统文化整体图式中具有治理功能与发展意义之文化要素界定为彝族传统治理资源,梳理了彝族传统治理资源的历史演进与生成基础,总结了它所表征的总体逻辑特性及运行机理,提炼了其中孕育和表达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价值,从理论与实践讨论了它们对于彝族乡村之“三治”融合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彝族乡村之“五位一体”全面振兴的现实功能及其现存问题。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利用彝族传统治理资源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自2013年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鲜明性别视角和服务文本的特色课程体系。本书包括妇女篇、儿童篇、家庭篇、社区篇,收录教学案例13个,涉及“妇女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儿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妇女发展政策”“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评估”“社区治理与发展”等课程领域。本书是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相关课程团队开展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可为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活动的授课者、研究者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政策》一书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和实务工作者提供了关于社会政策的一种全面、富有批判性和具有吸引力的介绍。第一部分探讨了有关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不断变化的观点,并介绍了第二部分要讨论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第三部分聚焦一些主要议题,如消除分化和不平等,组织、提供和控制服务,其中包括为人们赋能以使其获得服务、服务的财政保障及未来的政策趋势等。贯穿全书的实践案例着重强调社会政策对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的影响。

  近年来北京市在减量发展背景下,以“疏整促”为先导,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形成了《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等一系列制度成果和一批优秀更新案例,开创了城市更新工作的新局面。本书是北京城市更新领域的第一本蓝皮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和案例篇四个部分组成。各篇报告由参与北京城市更新研究及实践工作的各领域一线人员撰写,数据真实可靠,案例生动鲜明,对策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参考价值。

  《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综合分析了2023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揭示了在就业市场总量压力下,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元化和灵活化趋势。报告基于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中期的跟踪评价,深入探讨了高职生的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升本情况、灵活就业、能力达成、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综合分析了2023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基于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中期的跟踪评价,深入探讨了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升学情况、灵活就业、能力达成、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

  在人口负增长时代背景下,本辑深入探讨了“生育”这一核心议题。本辑旨在客观分析生育率下降的主要特征和成因,并从家庭养育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儿童照料问题及其对家庭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国家如何提供支持,帮助家庭应对儿童照料的挑战。执行主编精选了14篇以实证研究为主的论文,并写就1篇阐释主题的代序文章,从低生育率的现状、家庭育儿负担、社会支持体系和生育友好政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环境社会学》是由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集刊。本集刊致力于为环境社会学界搭建探索真知、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本刊注重刊发立足中国经验、具有理论自觉的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同时欢迎社会科学领域一切面向环境与社会议题,富有学术创新、方法应用适当的学术文章。

  本书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交流成果、活跃学术、立足现实、世界眼光、面向未来”的宗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探究我国新时代家政学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倡导学术创新,凡与家政学、家政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学术探讨、对话访谈、国外研究动态、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都是本书所关注的内容。本书主要以家政学理论、家政教育、家政思想、家政比较研究、家政产业、家政政策、养老、育幼、健康照护等为主要研究领域。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