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校视角下的民俗文化课程“再设计”
栏目:文化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4-05-31

  2020年9月29日,“创新学校视角下的课程‘再设计’”2019年普教所学校发展合作项目中期展示与交流研讨活动在普陀区小学的校园里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主办,普陀区小学承办,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冯明主任担任主持,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潘国青、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瞿志军、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马骏、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等多位专家领导出席活动,全市各区县近30位合作项目负责人与核心成员共同参与。

  近年来,普陀区小学围绕民俗文化教育,开发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程,打造了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文化研究力的教师队伍。2019年,学校申报的普教所学校发展合作项目《基于民俗文化教育的小学实践活动课程再设计研究》成功立项,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切入点,探索了民俗文化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统合的课程模式,对学校的民俗文化活动课程进行再设计,力求形成指向明确的课程目标、完整系统的课程内容、切实有效的实施策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研讨开始前,学校先向来宾们展示了《春暖话纸鸢》《弄堂里的“花样经”》《玩玩兔儿爷》《寻访世界河流文化》四节精品课,推出了“春之梦”“夏之乐”“秋之韵”“冬之味”四大系列活动课程。

  了解风筝的起源、种类、寓意,感知风筝文化。懂得风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初步掌握放风筝的技巧,知道如何安全文明地放飞风筝。

  了解上海本土民俗,感受老上海人的生活文化、生活方式、生活智慧,涵养学生爱家乡、爱上海、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学生生活素养的发展。

  通过民间工艺美术活动,使学生动手操作、创新思维、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了解兔儿爷的传说和民间祭祀兔儿爷的传统习俗,在生活中懂得感恩。

  知道各大河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体会世界各大河流文化的特有魅力。树立尊重文化、认同差异的意识,从而更自信地融入世界文化交流。

  马琦校长与团队成员聚焦学校科研成果,从“文化融合再设计,挖掘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学习方式再设计,打造以学习为中心的品质课程”“评价机制再设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三个方面,介绍了学校的研究经验和工作成效,并就“学习方式再设计”开展了科研骨干微论坛。随后,徐汇区教育学院《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教育模式研究》、上海市师专附小《指向学生创新素养的学校育人模式研究》两个科研团队,也分别交流了一年来的研究成果。

  在研讨交流环节中,马骏主任表示学校对民俗文化课程的再设计,加深了中国优秀民俗文化与自然和人文的关联,有单学科渗透更有多学科融合,为学生打下了鲜活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田兆元教授认为学校选俗文化作为研究课题有眼光、有情怀、有责任,学校师生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和完整的体系,并表示将进一步推进高校与小学的深度合作,把高校的研究成果带入小学课堂。

  潘国青老师赞扬了学校多年来在民俗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鼓励学校要将历史的传统、文化的积淀、科研的特色继续发扬光大。

  瞿志军副局长对创新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期待和要求,展望了学校发展的未来愿景。

  研讨中,既有理论的个性解读,也有实践的真知灼见,思想火花的碰撞精彩纷呈。当前,学习中心、评价突破、逆向设计,日益成为创新学校的变革选项。通过课题研究,普陀区小学在民俗文化教育和课程改革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学校将充分发挥课题的辐射带动作用,且行且思,学研共进,为下一阶段的深入研究和成果推广打下扎实基础。银河galaxy官网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