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集团网址登录案达罗者,即今印度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及周边地区,濒临孟加拉湾,曾为古印度百乘王朝(Śaravāhana,约公元前230年-公元220年)故地。玄奘西行曾过此地,对当地佛教留下了详实的记载。因明学大家陈那(Dignāga)亦曾于此地著述。本次讲座以考古与铭文材料为基础,纵观案达罗地区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七世纪数百年间的佛教史,着重探讨当地传承的部派佛教谱系,政治精英对佛教的供养,以及这两类佛教徒的宗教理念与自我认同。
人们往往将萧红的文学作品与她的经历相结合,从中阐释出“女性特有的软弱与悲剧”。然而,在其冷静、自嘲的散文中,分明可以看到她所勾勒出的一个坚韧的萧红自画像。本报告以萧红笔下的女学生形象为线索,探讨萧红文学中的矛盾和冲突。
北京|莎士比亚的诗歌炼金术——《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新书分享会
《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是中文世界首次逐诗逐行解读154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专著,我们会看到一个取下戏剧面具后更真实的莎士比亚,探讨一种更自由、更具创造力、更能示现心灵奥妙的亲密关系,也为更多爱好者推开一扇通向莎士比亚绮丽恢弘的语言世界的大门。9月15日晚,单向空间·大悦城店,和包慧怡老师一起走进这座镜迷宫。
嘉宾:张继钢(编导、教育家)、万方(作家、编剧)、张颐雯(《北京文学》副主编)、龚彦竹(芝加哥大学学生)
2020年暑假,17岁的龚彦竹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决定以自己的方式与将要结束的少年时代告别,写下了16万字的长篇小说《走近我,走向前》。周五晚,让我们相约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龚彦竹将带着她的这部长篇小说,与张继钢、万方、张颐雯等文艺名家,共同聊聊写作、童年和成长的那些事儿。
《史记》是奠定中国两千年正史撰述体例的典范,司马迁是建构中国三千年历史的第一人。从古至今,司马迁的《史记》深受历代统治者和治学者的关注,有关《史记》的研究著述可谓传承有序,层出不穷。今天,我们邀请到研读《史记》多年的韩昇、李开元两位老师,请他们结合自己多年的自身研究,从司马迁的历史观出发,进而谈及司马迁的历史书写。
嘉宾: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王东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滨田麻矢(日本神户大学人文学研究科教授) 、康凌(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等
2023年5月,商务印书馆推出陈平原教授的新著《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作为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主持的“人文史丛书”之首,该书聚焦于现代中国的演说及演说学,带入无边的国事与有声的文学,给沉默的历史添加一道声轨。9月16日,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以《有声的中国》的出版为契机,邀请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理论、文化研究、近代史等专业的中青年学者,从跨学科、跨媒介、长时段的视野,共同探索声音研究的多重可能性。
嘉宾:张新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包慧怡(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作家)等
本次论坛旨在探索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对于古代世界研究的新视角,考察西方古代帝国在文本中所存在的各种状态以及具有的特性。论坛关注的主题除了经典的皇权传递论述、中央边陲论、典范政体说、仁君/暴君形象等,还希望能与学者们推进如帝国的流动性、帝国主体的边界/边缘问题、治理信任、社群共生、生态视角下的帝国等话题。时空定义上,论坛关注的主要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连续面。
嘉宾:赵珩(文化学者)、汪朗(散文作家、美食家)、刘芳菲(电视主持人、媒体人)
“老饕系列”是赵珩先生关于饮食的随笔,所记一概与吃相关,但又不局限于吃,人物和故事、历史和掌故绵密交织。中秋前夕,赵珩与老友汪朗、刘芳菲,邀请您一起,共念春韭秋菘、白水羊头、对虾海胆、牛肉锅贴,追忆这些美食和背后的故人故事,以及那些交织着城市、文化、历史已经沉淀成传奇的过往……
嘉宾:李爽(媒体人)、徐方(《中国经营报》前总编、《精品购物指南》创刊社长)
为了把父母从漫无目的的教育焦虑中解脱出来,9月16日,我们邀请李爽老师来到建投书局·国贸店,分享她旅居英伦多年的教育经验与见闻。现场,她将对谈徐方老师,分享在教育变革下,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可以怎么做?选择好的教育:给孩子一个世界,不如让孩子选择世界。
嘉宾:杨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李伯重(北京大学教授)、宋念申(清华大学教授)、周思成(清华大学教授)
1600多年前,法显浮舟从印度洋取经归国;1300多年前,义净成为第一位经海路完成中国-印度航程有名有姓的中国人;八九百年前,中国制造的海舶在广袤的印度洋上驰骋,中国的技术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扎根。与此同时,“海底磁山”、“美人鱼”以及“人参果”的故事也辗转从西向东流传到中国,演化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一切,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先声。然而,郑和之后,中国海舶再也不出马六甲海峡,中国和印度洋渐行渐远。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为什么古代中国最终失去了印度洋?9月16日晚,我们邀请《人海之间》作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斌,以及李伯重、宋念申、周思成三位学者,一起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
如果没有《金瓶梅》,《红楼梦》也许就不是今天我们读到的《红楼梦》。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师。那么《金瓶梅》和《红楼梦》谁更伟大?金迷和红迷各执一词。但一本书或一个作家,不可能写尽生活写透人性,群星闪耀,相互映衬,文学的天空才更为辽阔迷人。《红楼梦》是对《金瓶梅》的回应与超越。《金瓶梅》是大地,叙述欲望和沉沦,《红楼梦》是天空,发现灵魂和救赎。
《红楼梦》作者写作的初衷,是因闺阁中历历有人,“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他不甘心于她们一并泯灭。这种女性观,在古典戏剧小说里是有超越性的,女性终于不仅因贤德美丽被赞美,还因见识不凡被仰望。作者的女性观,具有某种现代性,是那种被启蒙之后全新的对世界的认知。这里将通过贾宝玉对于各类女性的认知,阐述他的女性观的获得与形成。
9月19日,社科文献大讲堂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万俊人开讲,以“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追寻与记忆”为题,梳解现代西方伦理学的知识图谱,厘清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断代与理论传统。
地点: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大会议室(1133)
“生存空间”说被认为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施行侵略扩张的理论根据之一。生物地理学意义上的“生存空间”概念固然来自达尔文的启发,不过,在此之前,受美籍德意志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的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治作家们已经在生存斗争的意义上谈论德意志的“经济空间”(Wirtschaftsraum)。若要追究德意志人的“生存空间”观念的历史根源,人们还得追溯到1848年的德意志共和革命时期激进民主派的德意志合众国理想。最终的调查结果令人难以置信:美国的门罗宣言(1823)才是真正的源头。
嘉宾: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嘉宁(作家)、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岳雯(《文艺报》副总编辑)、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等
在个人史与社会史的交织中,周嘉宁中篇小说集《浪的景观》向一个混乱无序中生机勃发的时代致敬。在无与有、内与外、想象与行动、确信与现实的辩证结构中,《浪的景观》克服文艺青年们的浪漫诗教传统,为青年写作提供了启示。9月15日,复旦大学中文系举办《浪的景观》研讨会,邀请学者、作家、媒体人一起共同探讨这部小说集。
上海|发现内在的智慧,超越庸常的思想,指向永恒的精神:一位人文主义者的生命世界
嘉宾:叶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9月15日晚,在上戏艺术书店,我们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叶超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小兵一起聊聊《我是谁?段义孚自传》这本书,走进段义孚与他的世界,思考一次面向我者与他者的生命写作。
如何克服日常生活中幽灵般闪现的倦怠,重新熔铸生活的意义,是王苏辛新书《再见,星群》里八个故事的核心。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或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或从事不同的职业,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独自不断努力生长,直至生命变得饱满、前路变得清晰。9月15日晚,作家王苏辛、郭爽、赵松,将相聚于上生新所茑屋书店,聊一聊《再见,星群》中这些告别了倦怠与躁动,脚踏实地地走向他们的“远大前程”的年轻人。
地点: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逸夫楼、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
嘉宾:戴海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姜鸣(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金光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等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的此次学术讨论会,与会的学者、嘉宾将分别做主题发言并进行评议,包括:《革命的亲历与听闻:以大革命时期的胡适、陈翰笙为例》《张佩纶辛丑议约期间复出史实补论》《拍卖会出现的史料与近代史研究》等。
诗云:汴梁三月正繁华。如果你穿越回北宋的东京汴梁城,你会看到什么样子的生活景象?当时百姓的吃穿用度是怎样的?日常有什么有趣的娱乐消遣活动?《梦华录》中,东京夜市繁华如许的市井生活是真实存在的吗?这次,邓菲老师将带领我们梦回宋朝,从东京汴梁的一日讲起,将时间、空间、饮食、点茶、娱乐与物质文化相结合,感受市井烟火,赶赴一场热闹喧嚣的城市生活之旅。
为了呈现真实的丝绸之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在新书《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中,记录了自己历时10年、超过20次、累计行程3万公里重走丝绸之路的实地考察,精准复原了这条人人知道但从未线号报告厅,让我们跟随侯教授的讲座,一起聆听他在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一起去了解真正的丝绸之路。
“那些无法赞美的”,取自作者木叶的一首小诗。在这本新书里,木叶谈及一些无法赞美者,以及内心深处必要的审视。诗性与真意,锋锐与空茫,始终迫动着作者,也借由文字触碰着世界。周六下午,我们邀请木叶和复旦大学中文系金理教授一起来到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聊聊诗歌与写作。
当80后、90后走向成熟,成为社会的担当和主力,该如何安放自己的青春记忆呢?甫跃辉的长篇小说《嚼铁屑》,就是这样一部厚重又奇崛多姿的向青春与生命致敬的长篇。本书所涉及的人物涵盖退休职工、都市白领、出租车司机、外卖小哥、僧人等“微尘众生”的生存境况与精神肖像,在微观与宏观、抽象与具象、现实与梦境的辩证关系中揭露生命的本质。
十五世纪的欧洲人发明了一种名为卡拉维尔的三桅帆船,能够向风而行,成功帮助葡西两国开启越洋航线;改革开放后中国造船勃兴,但长期徘徊在中低端产业,2023年却凭借艾达魔都号一鸣惊人。以造船为例,科技难题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问题,它与商业需求、行业规律、顶层设计等密切相关。历史研究能为今日中国的科技攻关做些什么?《破局之战》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的沈辛成老师带您一探究竟。
音乐剧和其他舞台艺术有什么不一样?把一部音乐剧搬上舞台要几步?为什么说制作人是剧目的幕后老大,他们又是如何主导作品的最终呈现的?著名音乐剧制作人、“中国音乐剧教父”李盾,将携《破茧成蝶》一书与读者分享他制作音乐剧的30年,共同还原中国原创音乐剧“破茧成蝶”的历程。
嘉宾:班宇(作家)、健崔(播客主播、乐队经纪人)、黄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吴越(《收获》文学杂志编辑)
9月16日,班宇将和乐队经纪人健崔、教授黄平以及编辑吴越做客朵云书店·旗舰店,一起聊聊从2018年到2023年,这五年难忘的歌和小说。
嘉宾:上田义彦(摄影师、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教授)、令狐磊(《生活》杂志创意总监)、林叶(艺评人、译者)、顾瀚允(艺术指导)
本次活动是上田义彦最新摄影集《旅》的新书分享会。活动邀请到著名摄影师、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教授上田义彦分享其新书中的摄影作品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并与《生活月刊》出版人及创意总监令狐磊,著名艺评人、译者林叶,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暨本书设计师顾瀚允交流对谈。
嘉宾:朱恒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科普作家)、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从受过教育的人普遍厌恶医学,到医生在美国收入前1%的人群中所占比例仅次于公司高管,医学是如何成为一门享有权威的专业,既而获得经济权力?曾经既企业控制,也反感政府过度监管的医学群体,是如何逐渐参与医疗保健系统的公司化?借《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出版的契机,9月16日晚上,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胸外科医生王兴、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聂日明、澎湃科技总监卢雁,在建投书局,透过美国医疗两百年间的变迁,探讨医疗的产业化问题。
《山中》是张定浩在《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之后的第二部诗集。从2015年到2022年,他用漫长的7年写了27首诗,在生活的间隙里写诗,他告诉我们缓慢不是一件坏事。周六晚,我们邀请诗人本人来到泡芙云书店,和我们分享他写诗背后的故事。
嘉宾:倪闽景(上海科技馆馆长)、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
本次活动在教博会“教育变革,智创未来”的主题下,特邀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创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同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一起以“从徐光启谈起,赛先生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围绕科创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思想交锋,科际穿越!
上海|历史系之狼×张明扬创作沙龙座谈:让好书生生不息——历史上的“边缘人”
9月16日,上海图书馆将携手阅文集团举办“让好书生生不息”系列活动之历史上的“边缘人”——历史系之狼×张明扬创作沙龙座谈。阅文集团大神作家、95后历史题材小说作家历史系之狼将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与历史写作者张明扬展开对谈,聊聊每一位历史小说爱好者关心的问题。
王弼《周易注》被视为汉魏经学转折的代表,更被易学史视作象数到义理转折的代表。《周易集解》则说“郑(玄)则多参天象,王(弼)乃全释人事”,这种区别又意味着什么?汉、晋的易学之争是否可以郑玄-王弼的冲突为代表,又可否以虞翻-王弼的对立为代表?本期我们邀请了《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的整理者、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谷继明老师带我们理解王弼《易》学。
“我们生存下来了吗?”四十多年前阿特伍德初入文坛时向读者这般发问。那么,“生存”对今天的读者意味着什么?对女性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又意味着什么?文学和艺术能够帮助我们生存下来吗?9月17日,上海译文出版社英语编辑、译者杨懿晶来到馨巢书店,与读者共同解读当今时代里,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阿特伍德的创作与生活。
美术馆将不再是高冷的存在,艺术也将不再是只有社会精英能触及的范畴,而这些正是《行走上海美术馆》这本书想要让读者看到的,也是我们本次活动的分享主题。走进美术馆:策展、设计、运营……全方位了解关于美术馆的一切。走出美术馆:探讨美术馆如何打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融入社区、融入城市、融入生活。
嘉宾:刘臻(侦探小说研究者、推广者)、陆烨华(悬疑推理作家)、阿怪mystery(推理文学推广者)
周日,我们邀请推理小说译者、奎因展策展人之一刘臻,著名悬疑推理作家陆烨华和B站推理UP主阿怪,一起来聊聊“推理之神”埃勒里·奎因的封神之作《X的悲剧》,感受推理小说最纯粹的魅力!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4F地方文献主题馆4-03研讨室
嘉宾:徐静波(复旦大学教授)、任轶(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邹赜韬(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9月21日,我们邀约到资深饮食史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徐静波,上海城市史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任轶,以及《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作者、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邹赜韬,共话江南传统民间饮食的“根”与“魂”,并思考江南传统饮食何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接面上焕发容光,成就一种今天我们“留下”更“留恋”江南之美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实践。
《撞空》深刻地展现了当下新一代年轻人矛盾、复杂的内心和逼仄、尴尬的生存处境,于是撞向了生活的边界,于是撞了个空……广州这座城市的风貌也在小说中得到诸多呈现,与故事的叙述浑然一体,形成一种整体的、仿佛呼吸着的线日下午,著名书评人刘铮和青年写作者宥予将来到广州方所,一同分享小说《撞空》,分享如何“把漂泊和寂寞刻入文学”。
《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是青年评论家、《文艺报》资深记者行超10年间对王蒙、莫言、王安忆、阿来、贾平凹、梁鸿、徐则臣、鲁敏等13位当代文学名家的采访对话集。莫言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读者内心情感深处的奥秘?王安忆为何选择在作品中删繁就简,弃“文”归“朴”?故乡对于贾平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周五晚,行超将做客深圳中心书城,与嘉宾主持、作家南翔一起探讨文学访谈录的写法。
9月16日,行超将带着新书《爱与尊严的时刻:当代作家访谈录》做客龙华图书馆,与读者一起赏读当代作家作品。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又该往何处去?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抽象,却又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的审视,让我们思考人文主义的意义。这些话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人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段义孚先生,这位有着“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美誉的地理学家,用一生的时间探索着这些问题。他在将近古稀时所写的自传《我是谁?》,便是一次长期思考和审视而成的生命写作。9月16日,在拱廊计划,我们邀请到学者金毅和书评人许金晶,一起走进段义孚与他的世界,思考一次面向我者与他者的生命写作。
嘉宾:孙冬(南京财经大学教授、诗人、译者)、马铃薯兄弟(诗人、图书策划人)、路东(诗人)、何同彬(评论家)、茱萸(诗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9月17日,我们邀请《书写动物》作者、诗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孙冬,诗人、图书策划人马铃薯兄弟,诗人路东,青年评论家何同彬,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茱萸及青年作家刘奇,做客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与大家聊聊这本诗集的创作历程、语言风格、审美倾向及主题“我学习离别的技艺”,诠释“我因此而是的动物”。
南京|“冰山”下的女性与女性劳动——《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女性》新书分享会
嘉宾:戴雪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乔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人文社科领域常见的两个名词,独立看时,它们的含义相对清晰,而当两者结合,生成“资本主义父权制”这一新概念时,一些问题产生了:资本主义与父权制是什么关系?父权制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吗?资本主义削弱还是强化了父权制?以及资本主义父权制下女性的境遇是否具备不同特征?对于上述问题,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玛丽亚·米斯作为德国女性主义学者代表、著名社会学家,则在《父权制与资本积累》一书中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使得本书成为改变女性主义理论范式的经典。9月17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雪红、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杨乔喻,两位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做客拱廊计划,围绕《父权制与资本积累》一书展开对话,探讨使得女性及女性劳动“不可见”的原因。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终身的诗歌实验、创新、革命者。他主张在美国本土环境中寻找原始的动力,以普通人日常的语言和生活材料入诗,运用想象力和同情心在破碎、工业化的残酷现实中冲破限制、唤醒新生,迸发清新的欢愉。9月16日,我们特邀诗人、摄影师丝绒陨,作家邓安庆,做客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与读者们聊聊《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诗选》。
杭州|从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看宋风成韵的真实逻辑——暨《宋风成韵》新书分享会
嘉宾:黄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郑嘉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青年学者黄博的《宋风成韵》一书,选取宫廷、官场、旅途、科场和文坛等五个场景,梳理出文艺活动对宋代社会的深刻影响,让世人明白:文化的尊严和价值,才是宋风成韵的线日晚,我们邀请黄博以及两位杭州本地的学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中国美院教授王犁,与杭州的读者朋友,一起聊聊“宋韵”的话题。
嘉宾:哲贵(作家、《江南》杂志副主编)、王旭烽(作家、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胡志毅(浙江大学教授)、钟求是(作家、《江南》杂志主编)、王晓乐(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化蝶》是哲贵的小说新作,他将目光投向“越剧”这一主题,是又一次发生在哲贵文学地标“信河街”上的故事。9月17日,哲贵携新作《化蝶》做客纯真年代书吧,与作家王旭烽,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作家、《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浙江文艺出版社主编王晓乐一起,带读者追寻一段在艺术和生活间找寻自我的旅程,对谈戏里戏外,情与爱的人生。
杭州|浙江潮:蔡元培、梁启超与躁动的1903年——《梁启超:亡命(1898-1903)》新书沙龙杭州场
9月17日,《梁启超:亡命(1898-1903)》作者许知远和青年学者、作家羽戈将做客单向空间·乐堤港店,由朱建主持,一同聊聊梁启超在1898年到1903年的经历与转变,深入探讨“浙江潮”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影响。
成都|拒绝所有的岸——阿尔瓦罗·穆蒂斯诞辰100周年纪念影像与阅读分享会
2023年8月25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诗人阿尔瓦罗·穆蒂斯(Álvaro Mutis,1923-2013)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阿尔瓦罗·穆蒂斯早年写诗,在1953年创作的诗集《灾祸的元素》中首次出现了“瞭望员马克洛尔”这一人物:不幸的航行,荒唐的工作,美景的消亡……1986年起,他开始创作以马克洛尔为核心的小说,六年完成了七部,塑造出20世纪西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形象之一。纪录片《穆蒂斯》(Mutis,2015)由哥伦比亚导演Patricia Ayala Ruiz执导,在哥伦比亚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周五晚,我们一起相聚方所成都店,欣赏这部纪录片以及穆蒂斯的作品。
时隔近十年,村上春树长篇系列再次系统梳理,修订、增补、更新相应内容,并携手国际著名插画师Noma Bar,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朋友。译者林少华老师特地为修订版全新撰写译序,讲述了近十年来对村上作品和翻译新的感悟。9月16日,我们邀请到林少华老师做客文轩BOOKS高新店。在现场,他将与读者聊聊村上春树全新修订版,分享翻译的精彩故事。
周日下午,林少华将做客茑屋书店,讲述了他对村上作品和翻译新的感悟,并为读者签售村上春树修订版精装系列新书。
《水下之人》讲述了一个无名者“进入”和“消失”的始末,其中内蕴的一份关于在历史灾难中幸存的记忆,成为横亘在每个人心中的阴影。9月16日,吕晓宇将回到家乡武汉,和资深编辑、译者黄建树一起,在上海三联书店·READWAY,聊聊《水下之人》创作中的点点滴滴,邀请大家从繁杂现实之中脱身,上来透口气。
汉水是中国的第三条母亲河,从巴山秦岭之间发源,在大山之间孕育了沟通中国南北的商业黄金水道,与其支流丹江汇成了滋养中国北方三亿人的丹江口水库,进入江汉平原灌溉千里良田,并最终于汉口汇入长江。9月17日,作家、特稿记者袁凌和纪录片导演、电影制片人孙竟添将来到武汉,在文昌书局·鹅社,聊聊旅途中的见闻,尝试以普通人的视角,近距离认识这条参与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第三条母亲河。
9月17日,吕晓宇和黄建树将来到诚与真书店旁的咖啡食堂,在“秋天的聚会”自由畅谈,关于学术,关于文学,关于“打野”。
嘉宾: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吴盛青(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仝冰雪(摄影史学者、影像收藏家)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馆藏研究展《错综的视线年)》开幕论坛。展览力图揭示摄影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区域民族主义的大浪中,东亚各国在外力冲撞和自力图强的现代性的过程里,摄影所呈现的努力和通过呈现这种努力所扮演的角色。历史是什么?图像是什么?历史图像是什么?让我们通过将历史、(摄影)图像和东亚这三个关键词勾连在一起的讨论,来深入思考、叩问摄影在表征(跨)地域及其历史文化的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地点:哔哩哔哩·杜素娟聊文学、哔哩哔哩·世纪文景HorizonBooks等
嘉宾: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史秀雄(心理咨询师、心理科普作家)、张秋子(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身处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似乎很多人、很多事都在不断催动着我们向前赶。而当我们进入新的学校、新的职场,遇到新的同事和朋友,这种感觉往往会更加强烈,也会变得更加焦虑,甚至因此做出并不适合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理性地看待与他人步调的差异,又怎样才能保持自我的人生节奏,以稳定的心态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呢?9月17日,我们邀请到《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的作者——资深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以及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张秋子,通过文学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与观众们一起探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节奏。
嘉宾:李浩(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亚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研究员)、李扬(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