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担当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甘肃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2019年8月,习在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读者出版集团等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企业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把习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践行习文化思想,立足省情实际,聚焦文化强省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甘肃力量”。
进入8月以来,莫高窟连续迎来超大客流,每天6000张正常票已早早售空。为最大限度满足暑期游客参观需要,景区还增加了1.2万张的应急票。这里始终对全世界充满着吸引力。
2019年8月,习考察甘肃的首站就选择了敦煌莫高窟。在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保存了近一千四百年,重点察看了这幅壁画。
习的嘱托和重望,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指明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如何保护“文化瑰宝”,弘扬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给出了“数字敦煌”的答案。
现在,莫高窟景区线验项目“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持续火热。项目综合运用VR虚拟现实、三维建模、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新技术,高精度立体还原了莫高窟第285窟。游客戴上VR眼镜,不仅可以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能“飞升”窟顶,身临其境参与壁画故事情节,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这几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全面发力,制定出台《甘肃省石窟寺保护利用规划(2023—2035年)》《甘肃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驾护航”。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数字化领域迈出了更大更坚实的步子。2022年,全球首个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投入使用;2023年,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年,“敦煌遗书数据库”建成投用。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新疆、西藏、陕西等9省(区、市)2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作开展文物数字化项目。2023年,“数字敦煌”技术走出国门,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中国方案。
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中,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实现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截至目前,敦煌石窟已经完成了2.6万平方米的壁画、45身彩塑、295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工作。璀璨的敦煌文化正以多种方式走出石窟、走向世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在行动。在嘉峪关关城景区,一场名为“我在嘉峪关修长城”的主题研学活动正在进行。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视察时,习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谆谆嘱托,字字句句都铭刻在嘉峪关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里。
多年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对野外夯土长城的维护和监测从未间断。他们利用多种先进的监测设备,最大限度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本体和赋存环境的危害。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这些年,嘉峪关市充分利用地域内长城形态多样、保护完好的优势,全力做好长城文物保护、历史研究、文化挖掘、数字再现、精神传承、文旅融合等工作,让嘉峪关长城以独特的文化脉络和体系在辽阔的西部大地繁衍生息、绵延发展。
眼下正值旅游旺季,来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一些企事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在这里开展党性教育实践活动,重温入党誓词,瞻仰烈士遗物,激发爱国热情。
建设书香社会,推进全民阅读。《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牢记习“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深情嘱托,适应互联网时代阅读习惯和方式的转变,读者传媒加快推动传统纸媒出版从“一维出版”向“多维运营”转型,积极布局相关多元业态,实施了“点·线·端+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读者方案”。
参观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畅游巍峨壮丽的长城、探访红色遗迹感悟革命文化、领略浩瀚广阔的大漠风情……作为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的黄金路段,今年七月以来,甘肃旅游迅速“火出圈”,多地多景点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一步千年、一眼万里”的魅力甘肃,正在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脉之歌永续,文明之光璀璨。奋进在新时代,甘肃省将牢记习殷殷嘱托,充分发挥文旅资源富集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华夏文明传承银河国际galaxy网站创新区建设,深度参与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创新繁荣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使文化成为甘肃最具魅力、最吸引人、最有辨识度的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