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敦煌文博会举办:千年传奇铸就文化自信
栏目:文化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4-09-26

  9月20日至22日,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举办。本届大会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使命,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其间举办开幕式、敦煌论坛、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招商推介等5个方面、18项活动,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旅游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800多名国内外嘉宾出席。

  这一传承千年的古郡,凭何独特魅力引领文旅新风尚?在新时期,要如何保护传承敦煌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澎湃新闻记者此番也前往探寻一二。

  作为“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文博会举办了多个“敦煌论坛”,围绕“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与国际合作”“敦煌文化的文学表达”“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等议题,深入探讨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中山大学博导、教授,中国顶尖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翻译家曹元勇,北师大教授,诗人欧阳江河,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甘肃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叶舟回答记者提问(摄影 澎湃新闻记者 夏奕宁)

  北师大教授、诗人欧阳江河,在论坛上表示,未来三到四年内会给敦煌写一首长诗。他回忆道,自己上一次来到敦煌还是30年前,那时的莫高窟、月牙泉景区,“游人没有现在这么多,条件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好。”此次再度到访,触动他的不仅是眼前的美好风光,还唤起了他对自己前世今生的想象,“我身上有古人的一部分,我不只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还是一个参与了敦煌最早创作的人。那个人我不认识,如果不到敦煌,我一辈子也不知道我生命中还有那个人存在。”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甘肃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叶舟,是地地道道的甘肃兰州人。他告诉记者,时任《兰州晨报》副刊部主任时,他时常带领记者深入河西腹地进行采访报道,“当我常年奔波在这条道路上时,还没有‘一带一路’这个概念。我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来过多少次,但每一次抵达这里,我都像一个灵魂的孤儿,找见了故土,找见了爹娘,也找见了一名文学战士皈依的圣地。”彼时,他对着莫高窟的壁画发誓,将来一定要为敦煌、为莫高窟创作一个“大部头”。

  此后多年,他辗转于四郡两关,不停地走访、查阅资料,期间写出了《大敦煌》《敦煌诗经》《蓝色的敦煌》等诗作。终于在2018年,出版共计109万字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这部小说讲述了敦煌时空里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沉浮,被称为“敦煌的《白鹿原》”,并提名茅盾文学奖。

  “我相信,任何一个作家都需要一块‘根据地’构成他写作的版图,否则你的文字会是犹疑的,词汇会是涣散的,幸运的是我在少年时代就找到了。”叶舟形容敦煌于他就像一个“超级核电站”,“只要站在这一片天空下,它就会点燃我。”

  正值初秋,河西走廊深处,静卧于大漠戈壁之中的莫高窟,如一盏丝绸之路上的明灯,照亮千年的文明交融。

  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相较于70余年前石窟内壁画彩塑破败不堪、岌岌可危的局面,通过敦煌研究院文保团队专业悉心的呵护,莫高窟洞窟壁画、彩塑保护状态安全稳定,重绽昔日风采。

  每到寒暑期,敦煌都会迎来超大客流,没想到了9月依然火爆非常。“如今的莫高窟已无淡季、旺季之分,只有旺季与更旺季!”穿梭于如潮水般的游客群之间,景区解说员对澎湃新闻记者说道。

  面对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特别是旅游旺季参观量不断刷新的局面,从抢救性保护到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敦煌研究院步履不停,研究出了一整套的壁画保护、石窟寺加固等等技术和方法。比如每个洞窟内都会放置的监测预警装置,可以记录莫高窟洞窟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客流量等数据。

  这些设备遍布大大小小的洞窟,除了熙熙攘攘、挤满游客的洞窟,门前杳无人迹的非开放洞窟也不例外,众多监控画面会实时反馈回敦煌研究院应急指挥中心,帮助科研人员摸索环境变量影响文物寿命的规律,提前预警各种自然威胁。

  为了给洞窟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也给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敦煌研究院历时多年打造了“数字敦煌”工程,通过壁画高保真自动拍摄设备,对壁画进行分区域采集成像、三维重建,使得敦煌文化遗产得到科技手段和预防性保护措施,得以永久留存。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莫高窟近30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据采集,采集壁画面积2.8万平方米,完成17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等。去年推出的“数字藏经洞”,更运用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等技术,首次复现了藏经洞及其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无法亲临现场的游客,未来也能通过云端的数字化资源,身临其境地参与壁画故事情节,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游客在甘肃敦煌莫高窟陈列中心参观《披沙拣金—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撷英展》(摄影 张晓亮)

  围绕丝绸之路与莫高窟文明,本届文博会带来了“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成果展”“交响丝路·多彩华章——丝绸之路文明展”“匠心传承·创意绽放——非遗及文创精品展”等多个专题展览,展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成果。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一尊尊生动的雕塑、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手工制品……吸引海内外访客驻足,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艺术价值及文化意义。

  银河galaxy官网

  “未来,我们会承担起国内最大敦煌学研究的学术平台的责任,将学术平台打造成为吸引全球学者来发布、研究敦煌学的地点,以及敦煌学成果发布的平台和阵地,成为全世界最为著名瞩目的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

  作为一种寓教于游、教育和文旅深度交融的复合业态,研学游近年来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文博会期间,记者在敦煌会展中心与各大景区多次看到身穿统一制服、排着长队的研学团。

  其中,由敦煌研究院打造的“莫高学堂”人气极高。在莫高学堂,学生们能跟着研学导师学习敦煌壁画的修复技法,深度体验莫高窟壁画的修复过程。在敦煌壁画古法临摹体验课上,老师为学员讲述壁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演示泥坯制作过程、剖析壁画面临的病害,并指导学生们在泥坯上体验绘制壁画、修复壁画。莫高学堂研学导师关燕茹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补充,能在孩子们心中洒下知识的种子,让他们即便离开敦煌,也会记住这个地方。

  在敦煌研究院莫高学堂,研学导师给学员讲授敦煌壁画临摹技法(摄影 张晓亮)

  除了“莫高学堂”,由敦煌演艺集团打造的“乐动敦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是记者推荐的另一研学好去处。步入基地,最引人注意的是一整面墙的矿物颜料与莫高窟壁画还原展示,基地整体面积达4000平方米,分设13个教室,可容纳1500人同时开展活动,拥有“敦煌乐舞”“泥坯壁画”“泥彩塑像”等丰富课程。

  文博会期间,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等文艺演出,通过精彩的器乐和歌舞展示,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美国等国家的艺术家也相聚敦煌,带来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由中外文艺工作者组成的小分队,还来到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敦煌沙州夜市、上元市集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歌舞快闪活动,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魅力,共同谱写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丝路乐章。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