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绍兴文化研究工程2021年度重大项目《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和《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子课题,面向全国招标,一时间引起国内众多学者关注。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和《浙东运河文化研究》这两个课题推出,对于绍兴的学术圈而言,无疑是个重磅消息。
记者近日从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了解到,未来五年,绍兴将有16个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出炉。这16个项目中,除《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和《浙东运河文化研究》外,还包括越文化研究项目、王阳明思想研究项目、宋韵文化研究项目等,此外还有戏曲、黄酒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项目的设置是按省文化研究工程“今、古、人、文”四方面重点展开的,不仅有历史文化、名人生平和思想的系统研究,也有围绕当代绍兴发展的经验总结研究。
2005年,浙江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布局,随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始实施,在此期间,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去年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当年9月21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暨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会议在杭州召开。
“就在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周,市社联召集绍兴市内的专家开了一个座谈会,探讨绍兴文化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今年2月,最终方案出炉。”市社联副秘书长、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张恬说,绍兴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对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系统开展绍兴历史文化研究和当代发展研究,全力推进“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建设有重要意义。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和《浙东运河文化研究》是省级乃至国家级层面上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近些年来绍兴学者呼声最高的课题之一。这一次,它们作为首批研究课题推出,引发的关注度很高。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包含19个子课题,《浙东运河文化研究》包含10个子课题,在每一个子课题中,都有具体研究内容参考提示,这些在市社联网站上都有公布。推出这么多的子课题,主要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的系统性、全面性和专业性,做精做细,提高学术含金量。”张恬说。
银河集团网址登录
这些课题也经过了专家学者的多方论证,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就邀请到了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胡可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敏俐,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查清华,等等。这些专家学者,有部分将参与到《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课题中来。
为了扩大影响力,提高成果的含金量,绍兴文化研究工程面向全国招标。在招标公告中,对于申请人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此前完成过省部级以上课题,等等。
在课题招标公告上,记者发现,每项子课题的研究经费高达25万元,相较于2018年省级文化研究工程专项资金资助标准“每册资助经费”10~15万元要高出不少。
这些课题在9月10日招标结束后,将由专家从学术团队研究实力、规范性等角度进行评审。整个项目完成
“对这项文化研究工程,在浙江省各地级市中,我们启动最早。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共同把这项文化研究工程做好、做到位。”张恬说。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和《浙东运河文化研究》这两个课题由市社联主导,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作为协助单位。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成立有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拥有一批水利专家,这两家近些年来有不少学术成果出炉。这次课题研究,这两家单位和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等工作,我们借助它们的资源优势,联络并吸纳更多的专家参与其中。”张恬说。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朱文斌参与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子课题的征集和遴选。在他看来,这次的研究方向贴合绍兴的地方特色,创新性、学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这次成果一旦落地,对绍兴现有的诗路文化研究团队的学术研究,会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朱文斌说。
浙东唐诗之路是浙江省四条诗路文化带中最重要的一条,此前相关研究成果很多,竺岳兵、邹志方等老一辈文化学者为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总体而言,还是存在科研成果零散等问题。
这一问题,在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说,此前省内相关的运河研究著作并不是很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姚汉源曾撰写有《京杭运河史》,绍兴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也有过一些研究。2014年,绍兴方面还出版了《浙东运河史》。但总体而言,不够系统全面,国际国内影响不大,运河文化的普及也相对欠缺。
值得注意的是,在《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子课题中,第19个课题为《浙东唐诗之路之浦阳江文化研究》,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课题。朱文斌说,浙东唐诗之路的水路,一般意义上来说是从钱塘江开始的,从萧山西兴到绍兴。而浦阳江的重要性被忽视。事实上,除了西兴渡口,还有萧山渔浦渡口,唐代诗人从浦阳江到诸暨,再到绍兴其他县,其线路作用不亚于浙东运河。渔浦是唐代诗人除兰亭外又一个进入诸暨的重要入口,诸暨也因此有了灿烂的唐诗文化。
谈到这次绍兴文化研究工程的启动,邱志荣认为时机很好。就在今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出了新要求。
“做好这方面的研究,是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共识。接下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浙东运河博物馆建设、运河文化的普及,都需要这些基础研究作为支撑。”邱志荣说,为体现“通江达海好运天下”的主题,《浙东运河文化研究》包含的10个子课题,既有国家高度又有地方特色,把浙东运河主要的核心文化内容作了系统全面梳理。
对于课题的后续推进,邱志荣说,集聚国家、省、地方各级专家学者的优势,拓宽视野,集中时间研究水利航运技术卓越、民俗地域风情特色鲜明的浙东运河文化,一方面可能会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求项目小组进行实地考证,创新思路,开展多学科研究。最终目的是把浙东运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推向新的文化研究高地。
“系统梳理绍兴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底蕴,丰富人文精神,绍兴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推出,还在于推动绍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当然,更深远的目标是培养一批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骨干团队,建设一批具有绍兴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学术品牌,形社科研究高地,进一步擦亮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两张‘金名片’,重塑绍兴高品质城市文化体系,提升绍兴文化软实力。”张恬说。
在前期的专家论证中,专家组对这次的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论证《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区域)项目时,有专家指出:项目框架设计立足绍兴,联通全省,辐射全国,面向现实,着眼长远,项目丛书充分体现学术性、权威性、史料性、可读性和应用性。绍兴这一次有魄力、有思路、有远见,谋划水平高,社会效果好,完全能够实现项目设计的最终目的;这对于深化绍兴地域文化研究,推进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绍兴文化研究工程相关课题招标公告8月17日发出后,市社联已经接到了不少咨询,咨询者中除国内一些优秀的研究诗路和运河的学者外,有不少绍兴本地学者。
“本地学者参与的热情很高,他们对于绍兴的地方文化研究很深入,且很有情怀也很负责任。子课题会形成课题组,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负责人带队,在确保课题学术规范的同时,也会吸收本地的文化学者参与其中。”张恬说。
在张恬看来,课题要拿出成果,是离不开本地学者参与的。在绍兴,形成一个文化研究氛围后,更能激发本地学者的热情和兴趣,可以大大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
邱志荣说,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项目组要筛选出最好的团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他看来,《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的影响力不会局限于运河文化,也关系到绍兴在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大家要秉持有情怀、负责任、刻苦严谨的态度,实现理论创新、学术精准、特色鲜明、接地气等目标。绍兴本地学者要有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整合现有力量,形成合力。最终的学术研究成果,要切实为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的要求服务,树立浙东运河的文化典范。
谈到绍兴文化研究工程的目标,张恬说,研究成果在确保全面、准确、严谨的同时,必须具有理论高度,最终以学术系列专著面世,在学术界得到认可,并能够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标识度的研究成果,成为今后研究者首要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研究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在社会民众中普及,扩大绍兴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