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四川?川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本文尝试全新的字书研究方法,查阅古今中外40多部字书,逐一梳理“川”与“四川”的前世今生,谋求四川得名的历史线索,可以发现:
河流说认为,四川得名源于四条河,以河流释川,端本正源,但具体哪四条河,则众说纷纭。明清及民,至少可见七版,如岷江、沱江、黑水、白水,如岷水、泸水、雒水、巴水等等,至今尚无定论。政区说认为,四川得名源自行政区划,以宋川峡四路为干,前及唐东西两川、剑南三川,后及元四川行省、明四川布政司、清四川省,顺理成章。但各区何以川名,各川有无确指,则意犹未尽。
此外,尚有以平原释川者,认为四川得名出自平原,姑且称平原说。因其说与政区相关,又常为政区说采以补证,遂间杂其中。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笔者特汇辑四川得名史料,分类编录,供诸位参阅,以探四川本源。
汉代字书即有川字,元代字书首现四川,历代字书解释川与四川,有的沿用前代,有的为当时新增。本节汇辑这些解释,着重取义,略及形音,附己浅见,旨在发掘字书里的四川得名线索。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河出崐崘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水注川一句,载六种水道及相互关系,由大到小为川、溪、谷、沟、浍、渎。后五种以“曰溪、曰谷、曰沟、曰浍、银河galaxy官网曰渎”定义,惟无“曰川”。仍可知,川是其中较大一种。这是讲川的本义与大小。一川,指河水,即黄河。全句说,河水颜色由白变黄,是因众渠携沙壤并入所致。以数字加川指代某水,属于本义应用。
川,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浚巜距川。言深,巜之水会为川也。凡川之属皆从川。
浚巜距川。引自古文《尚书·皋陶谟》,浚巜在今文《尚书·益稷》作濬畎浍。濬即疏通,畎、浍为中小水道,距即至,意思是疏通畎、浍之水会合至川。这条引据在讲川的形成。言深,巜之水会为川也。意思是川之所以深,是因会合了、巜的水流。这是对引据的解释,进一步说明川是一种较大的水道。
两汉是中国字书奠基时代,《尔雅》《说文解字》《释名》为后世各系字书之祖,三书共同明确:川字本义是水道。
水道,即水流之通道,指水自泉出至入海前,流于地的各种通道,或自然形成,或人工造就。自然者如《尔雅》所述,人工者如《周礼·地官》遂人治野的水道(遂、沟、洫、浍、川)、《考工记》匠人为沟洫的水道(畎、遂、沟、洫、浍、川),异制异名,同性同质。不管在哪个水道系统里,川都是较大一种。因此,川又用于指代较大的水,进而成为河流通称,仍属本义。三书集合了释川的要素及方法,为形、音、义、词,为定义、训诂、引据、引据解。后世字书释川,悉以此为宗。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曾有多部影响力较大的字书,如魏之《声类》,晋之《字林》《韵集》,南朝梁之《玉篇》,隋之《切韵》,唐之《唐韵》,惜原书或已亡轶,或仅存残卷。惟《广雅》传世,以续川字本义。
另,《龙龛手鉴》释坝,蜀人谓平田为平坝。十年后《广韵》释坝,蜀人谓平川为坝。前后一字之差,后世多引《广韵》证平川为平坝,为平原。这里仅提出来,暂不赘述。
川,山川也。蔡邕月令章句曰,众流注海曰川。释名曰,川者穿也,穿地而流也。
另,注渎曰川,引自《周礼注》。这个渎,非《尔雅》水道系统之渎,而是专指江、河、淮、汉,四渎之渎。
(2)川,说文,贯穿流通水也。引虞书濬畎澮距川,言深,畎澮之水会为川也。
川,贯穿流通水也,虞书曰,濬巜距巛。言深巛之水会为川也。凡川之类皆从川。昌缘切,又枢伦切。
川,众流。周礼万夫有川,注万夫四县之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遂从沟横,洫从澮横,九澮而川,周其外。偏旁作巛。
川,山川也,蔡邕月令章句曰,众流注海曰川。释名曰,川者,穿也,川地而流也。
巛,昌缘切,贯穿通流水也。深,深巜之水为巛。邕、歹等字从此,首、巤之字象髮,谓之鬊,鬊即巛也。
宋辽金是传世字书的一个高峰,尽管魏晋至唐多部重要字书已失传,但幸有此间各书对其继承、增广。各书释川,多为本义延续。同时,对川的音形解释,存在两书相异及同书矛盾,以致略显混淆。直到明代,疑团方见明了。
川,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引书濬巜距巛,言深,巜之水会为川也,今文尚书作濬畎澮距川。释名,穿也,穿地而流也。月令章句,众流注海曰川。又周礼,万夫有川,注万夫四县之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遂从沟横,洫从澮横,九澮而川,周其外。又汉书音义,韦昭曰河洛伊为三川。又史记注,泾渭洛为三川。又四川,今成都府、潼川、利州、夔州四路。
,并释作今成都府路、潼川路、利州路、夔州路。据查,此四路并非元代四川政区建置。《古今韵会举要》成于大德元年,是对《古今韵会》的举要。后者成于至元二十九年,原书不存。两书成书前,四川行省正式成立不久,所辖成都路、广元路、顺庆路、重庆路等多路,非前述四路。据《古今韵会》及《古今韵会举要》序称,二书承袭宋代诸书。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韵补》皆无四川条,惟已轶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尚存可能。《壬》书成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如四川条出自该书,前述四路则与宋代四川政区建置相符。
因此,《古今韵会举要》的四川条,可能出自宋末字书,是以宋代四路解释四川。而此四川,究竟是一政区名,还是统称四路的地区名,单从字书难以判定,需结合政书史料考证。
川。语,子在川上。诗,如川之方至。书,随山濬川、若济巨川。滕王记,光照临川之笔。三川,河洛伊也。四川,成都、潼川、利州、夔州。九川,予决九川;书,九州之川。百川,障百川而东之,韩进。万川,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而不盈,庄秋水。支川,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庄秋水。防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吸川,饮如长鲸吸百川,杜。辋川,王维别墅详图。颍川,黄霸治颍川。葛洪川,葛洪川畔待秋深,坡详泽在杭。投酒于川,越勾践有献酒者,乃投于川,命三军饮之,皆若醉。活套,西川、晴川、寿增川。人名,葛稚川,名洪,好道,晋人。玉川子。程伊川。董仲舒,字广川。
一是释川形式与体量突变。字义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增加词条及引据,致体量大幅增加。前代字书释川,少则数字,多亦不超过五十字,而《古今韵会举要》川字条则有130余字,《韵府群玉》更是超过200字。此后,明清各字书的川字条,字数持续飙升。二是首次出现四川词条。元代字书的四川条,内容或取自宋代字书,可见宋末元初,四川已是通行政区名。但不能说,四川得名于四路。因为明代字书里,明确提出了四川名称的由来。
新增:又川,枢伦切,音春。诗大雅,涤涤山川。记礼运,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又汉书叙传,昔在上圣,昭事百神。类帝禋宗,望秩山川。
新增枢伦切,音春,三条引据。在此,《字汇》将《类篇》《韵补》的枢伦切作了明确注音,厘清了宋代字书疑团之一。
四川:又四川,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岷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其中,四路是政区,四大川是名称由来。四大川未注明出处,据查可能引自杨慎《丹铅总录》。在这里,四大川与政区并存而不对立,一说立名,一说范围。新增川窍条。窍为空,为孔。窍是气的孔道,川是水的通道,原本都是空虚之所。这个情形与《广雅》川坑条相似,仍属本义范畴。
川,昌缘切,音穿。注渎百川也,众流也,贯穿也,通也,故作巛,与巛字不同,巛音坤。巛(中间断开),枯昆切,同坤,象六断也,连者古川字。
明代字书首现四川得名考证,直接提出四川得名源自四条大川,且不与辖区解释冲突,为政区说、河流说合二为一提供了可能性。若与其它史料结合起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很合理的,暂不赘述。
四川:宋史地理志,绵州巴西郡,嘉熙元年为四川制置使治所。说文,蜀江之水非一,而岷、泸、雒、巴为四大川,四川之名昉此。
四川条又有变化。先引《宋史地理志》一条宋代政区建置,次引《说文解字》四大川,作四川得名来源。但是,《说文解字》并不见该句,其所称岷、泸、雒、巴,与《正字通》岷、沱、黑、白不同,是为河流说第二个版本。据查,此说可能引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但顾书亦称引用,未注出处,并对此版本持反对意见。
四川:又四川,省名。韵会,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四川:元史世祖纪,壬戌分川蜀为四道,以成都等路为四川西道,广元等路为四川北道,重庆等路为四川南道,顺庆等路为四川东道,并立宣慰司。又地理志,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
平衍田野谓之川。杜预左传注,平川广泽可井者,井之,原阜堤防不可井者,町之,盖井田沟洫之制,自遂达于沟,自沟达于洫,自洫达于浍,自浍达于川。周礼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则一川之地,三十二里有半,所以称平川也。册府元龟,唐明皇赐同州刺史姜师度诏书,今原田弥望,畎浍连属,由来榛棘之所,遍为秔稻之川,谓平田大辟也。杜甫移居东屯,作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戴叔伦诗,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寒。郭云寒食,兰陵仕女满平川,郊外纷纷拜古埏。王安石梅残半林雪,麦涨一川云。苏轼木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杨万里霜红半脸金正子,雪白一川梦麦花。朱熹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杨慎游苍山记,满川烈日,农人割麦。皆谓平田广衍之境也。玉堂闲话云,兴元斗山观自平川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此犹言平野也。蜀中曰川,亦谓其入峡数百里,始得平野,豁然广衍。范成大诗,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是也。谓取岷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为名者,盖后世之说已。
。二是提出平原说的同时,质疑河流说,又为二说争议之始。三是该书是由日本人编撰,在日出版的诗词类专门字书。
作者津阪孝绰(号东阳),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该书成于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其川字条多引唐宋诗文,以证川是平衍田野。但是,其引据皆是川字本义应用,而非平衍田野。如,《周礼・遂人》水道系统,前文已述,川是一种较大的水道,而非其所谓平川。又如,平地一川稳、一川红树迎霜老等句中的一川,类同《尔雅》一川,实指某条河流,而非其所谓平野。再如,从此蜀川平似掌的蜀川,是代称蜀地某川流经的广平区域,而非单纯的平野。如此,其文末对四川得名河流说的质疑,也就缺乏有效证据。津阪孝绰的学问,对中华诗词的精研,值得称道。
清代是传世字书的又一个高峰,各书释川义,较前代增加四条,即川窍、川衡、川川、平衍田野谓之川。前两条仍属本义范畴,后两条为实在的新增。从此,字书里的川字有水道河流、重迟之貌、平衍田野三个不同字义。日本学者提出的平衍田野一义,后演变为平原、陆地等,清代字书虽尚未见到,民国后则成定式。
川:出渊切,音穿,先韵。(1)水之穿地而流者曰川。(2)流水之通称。(3)水流不息,故常至不息者,曰常川。(4)窍也。(5)四川省简称曰川。
四川:省名,位置在内地西部,跨长江上游。旧说蜀境有岷、泸、雒、巴四大川,四川之名昉此(一说,唐剑南道止分东西二川,宋分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谓之川峡四路,后遂省文为四川)。禹贡梁州之域,秦巴蜀二郡地,唐分属剑南、山南东、山南西及黔中道。宋置川峡四路,元为四川行中书省,明为四川布政使司,清因之,治成都府。民国废府,仍以成都为省治。
川字条,(1)至(4)属本义,其中(1)(2)将水道、河流分开编排。(5)是实在新增字义,字书以川简称四川省,以此为始。四川条有新增,出现新的地理词汇。冠以旧说、一说,引出四川得名河流说与政区说。其河流说引自《佩文韵府》第二个版本,
。简述四川省建置沿革,为其首创。同样是两说并存,《正字通》与《辞源》有别,前者并列,后者并立。
川,昌缘切,音穿,先韵。(1)贯穿通流水。(2)两山间之流水。(3)川水。(4)众流注海曰川。(5)窍。(6)坑。(7)川川,重迟之貌。(8)常川。(9)俗谓旅费曰川资。(10)三川。(11)四川省名。(12)金川。
四川:四川省,在我国长江流域西部,境内有岷、雒、泸、巴四大川,故名。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蜀诸国地,秦为巴蜀二郡,故别称蜀省,又称巴蜀,汉为益州部,晋为梁、益二州,唐置剑南、山南、黔中诸道,宋置四川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民国仍之。其地东界湖北,南界贵州、云南,西界西康,北界陕西、甘肃,省会曰成都县。
川,集韵,昌缘切。(1)水流总称。(2)坑,窍。(3)平原。《夜航诗线)汁,料理上的用语。
四川:省之名,长江之上流。旧说蜀境有岷、泸、雒、巴四大川,四川之名昉此……仍以成都为省治(省略处多为日文)。
《大汉和辞典》的作者是日人诸桥辙次,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才全部出版,成书却在四十年代。新增的姓与汁,后继字书较少采用,但新增的平原一义,却被广泛沿用。这是字书中首次出现平原一义,其引据正是《夜航诗话》。比该书略早的日本字书《汉和大字典》《日华大字典》都只有河流本义,并无平原解释。
川,平川。川,陆地也。晴川。满川。川原。一川。前川。月满川。平川(引据均略)。按,今黄皮剧武家坡词,腰中取出银一锭,放在地平川,犹沿用此义。
此义。《诗词曲语辞汇释》与《夜航诗话》相似,亦诗词类专门字书。该书出版于1953年,成书也在四十年代。目前很难说两书有无瓜葛,也很难说该书作者张相是否参考了津阪孝绰著作。
该书引据亦是川字本义应用,而非陆地,原因同前。若硬要将川与陆地扯上关系,有一种可能,即川可引申为河流冲积的既宽且平的河床及沿岸平地。至于文末所举唱词,属于戏剧特殊语辞,非日常俗语,这点有人作过讨论。
民国是现代字书启蒙时代,因时局关系,字书较前大有不同,编排、注音,包括字词解释都有变化。川字平原、陆地释义的出现,尤其在中国字书出现,改变了传统川字义项格局。此后,字书释川,河流、平原分庭抗礼,成为常态。四川得名河流说与政区说,已不像明代那样和谐,略显对立倾向。
川,昌缘切,音穿,先平声。(1)贯穿通流水也。(2)水流之总称。(3)谓水之始流者。(4)谓川之神也。(5)易经坤卦为川。(6)坑也,窍也。(7)平衍田野谓之川,引《夜航诗线. 《汉语大词典》
以上,即历代字书川字条、四川条内容。汇辑各书一字一词,以求一省得名线索,恐有小题大做嫌疑,加上笔者能力、取材均有限,定存诸多纰漏与谬误,望诸位谅解。然而,字书有总结前言,垂范当代,启蒙后世之功。此举虽繁,亦获不少启示。
从汉至今,川字本义未变。汉代三书奠定的水道、河流,至今仍为各书恪守。本义之上,历代字书屡有新增。如坑、窍、川衡、川资等,实质属本义应用。另如迟重、平衍田野、陆地、平原、汁、四川省简称、河神、姓等,确是实在的新增,纷现于中日两国字书。
这些实在的新增,皆出自晚清至民国字书,后来它们有的被舍弃,有的被弱化,而有的却成为主流,如平原一义。
上述启示与思考,仅建立在目前并不完备的字书史料基础上。接下来,将结合政书、文史等其它史料继续分析,以期实现本文宗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