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海量的新闻可以向读者迅速传达事件的某个切面,却不能提供现象背后的本质。而调查报道,恰恰可以满足读者对高质量深度信息的需求。
10月12日上午,网易新闻学院邀请网易原生内容中心主编曹林华,与汕头大学的同学线上分享“调查报道的采访与突破”。曹林华笔名徐丽宪,曾在南方人物周刊任职6年。本次公开课也是网易新闻学院与汕头大学共建课程的第四期。
消息,是报道的第一视角,来自第一时间的现场即时消息,包括发生了什么以及现状等,这种报道的生产者多为市场化的都市报和网站,例如《新京报》、财新网。
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第二视角。这种报道一般从微小的人或事切入宏大的背景,展现人或事的原貌,形式上包括特稿和调查报道。
解释性报道,则是新闻报道的第三视角,通过专家,从事件的特点、成因、以及可能造成的结果等方面入手解读,一步一步解构事件的内核,解读事件热点背后的群象,从而将专家的思考延伸到读者身上,形成社会的集体反思。
那么归根结底,调查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呢?调查报道究竟又该怎么做呢?曹林华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做出总结:简而言之,调查记者的工作就是用常识、逻辑、知识结构、证据去推翻一切人和物制造的谎言;而做调查报道的流程就是选择相信、推翻相信、寻找相信的过程。
做调查报道的第一步,就是选择“相信”。所谓选择“相信”,就是在介入某个人或者某个事件的调查前后,通过可以获得信息的一切渠道获取到的信息,我们都选择相信。这个时候选择“相信”,是为了理解整个事情的发展逻辑服务,为了理解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谣言是如何变异而服务的。因为任何事情都不能剥离历史去独立分析,而要结合背景进行分析,因果交织在信息之中,一个人做某件事说某句话可能只是一个果,那么调查记者就需要将他的因找出来,才能理解整件事。
曹林华以自己刚入行时的作品《九江“女生内脏被挖”谣言散播路径调查》为例进行了阐释。2009年9月29日,九江当地的一篇“学生生命怎么保障”的帖子广为流传,称九江的好多女生的内脏被挖,尽管九江市公安局做了辟谣,当地仍然笼罩在一片恐慌的情绪之中。为了弄清这一消息是如何传播出来的,曹林华对“女生内脏被挖”这一“果”选择“相信”,通过倒推的方式一步一步往前推进,理清了信息的传播轨迹:①归宗镇路边出现了小狗尸体,路过的人都闻到了臭味;②发出臭味的是人的尸体,内脏已经被挖走;③一名女生被杀,内脏全部被人挖走,尸体被丢在了九江学院的后山上;④工厂女工被劫,内脏被挖走;⑤包括多名学校女生在内,内脏被挖走。
曹林华由“女生内脏被挖”这一信息出发,由果循因,还原了事件的变异过程,通过剔除其中各种添油加醋、道听途说的东西,一步步地接近真相,从而理解整件事情。
做调查报道的第二步,是推翻“相信”。在选择“相信”之后,我们要带着所有我们相信的信息去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将没有证据的“相信”统统推翻掉。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主要的渠道。
在推翻“相信”的过程中,常识往往发挥着最初的作用,一些明显不合常理的消息可以被迅速地剔除。以“东方之星沉船”报道为例,有媒体在报道时强调“黄金救援72小时”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实际上,“黄金72小时”是指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灾民在此段时间内的存活率极高。而水中的环境与陆地千差万别,想当然地将“黄金72小时”复制到水上救援,就会犯下常识性的错误,而这是调查记者的大忌。
逻辑,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概念,考察一个消息是否符合整体的发展逻辑,也是推翻“相信”的重要手段。还是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曹林华在在事件发生后赴武汉采访的路上,对媒体报道的“船瞬间倾覆”产生了怀疑:这么大的船体,怎么会“瞬间”倾覆呢?在它倾覆之前,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通过采访和调查,曹林华发现,在船体倾覆之前,曾经出现了10分钟的异常变动,客船减速、掉头又再加速。曹林华认为,包含这10分钟在内,轮船倾覆其实是一个连续过程。因此,在报道中,将这10分钟内发生的事情包括在内,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所谓证据,指的就是调查记者的采访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与他们所拿到的白纸黑字的东西的结合。只有当人证、物证都有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证据。在做《孤独仇和》的报道时,曹林华首先从信源处得知了仇和违法卖地的事情,但只有当他真正从会议纪要中查到了物证,这个事实才能被付诸报道之中。
在推翻“相信”的过程之中,这几种渠道都是相辅相成的,用到的许多手段都需要日常积累。例如:开阔获取信息的渠道,初到人身地不熟的地方,积极同如小商贩、出租车司机等群众交谈,熟悉基本信息;灵活自己的采访技巧,在必要的时候,做好暗访的准备,一点小小“演技”或许会更让你接近真相;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来处理采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和信息阻碍等。总之,当调查记者并不危险,但采访的过程也是很具有考验的。
在推翻“相信”之后,留下来的“相信”,就是白纸黑字的信息,是经得起考验的信息,也是我们经过多番寻找之后留下的“相信”,是建立在完整的证据链、逻辑链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在采访和写稿中可以用到的信息。
在调查性报道中,为了完整证据链和逻辑链,有些程序是不得不走的。曹林华强调,任何现场,无论是新闻发生的现场,还是新闻延伸出去的现场,去,总比不去强。以2011年正宁校车事故为例,曹林华在采访教育局时一无所获,此时曹林华寻找了可以获知信息的一切渠道,决定在教育局附近的打印店碰碰运气,看其是不是有来自教育局的业务,最终在这个打印店中发现了重要的文件,为完整逻辑链提供了证据。这其实就是一个寻找相信的过程。
除了发掘可以获知信息的一切渠道,曹林华谈到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相信任何人都是可以被采访到的。采访失败并不可怕,采访对象接受你的采访是不正常的,不接受采访才是正常的。在寻找“相信”的过程中,要分析所有跟你要了解事件相关的人的人性,找到他们的倾诉点,为突破他们做准备。只有当你从采访对象的立场出发,采访对象才能感受到你的存在,在采访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个你采访过的对象为你的信誉背书。
每个人在浩浩荡荡的大势中,在滔滔滚滚的时势下,都会做出选择。银河galaxy官网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最终就决定了你可以到达什么样的远方。记者这份职业的美好,可以让人看见远方的远方。曹林华认为,在当下形势下,新闻人应该更加乐观,向每一个人传递新闻的真相。
本次公开课为网易新闻学院163传媒公开课的第三十五站,后续还会在全国各重点院校开展系列课程、新媒体沙龙等活动,欢迎持续关注。
同济大学发文欢迎陈芋汐报到,陈芋汐采访中回应自己去读大学:我现在前面摆着两条路,在十字路口需要做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