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临照院士在改革开放后的科技史界享有“史坛盟主”的美誉,是继竺可桢和叶企孙两位先生之后最德高望重的科学史学者及学科带头人。钱临照以博学儒雅的学者风范和公正豁达的人格魅力,团结科学史学人一心向前,站在学术发展的制高点,擘画科学史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每当谈起钱临照院士对科学史学科的开创性贡献时,常被人提及的有两件事,其一是他以科学家的身份投身中国物理学史研究,发表了《释墨经中光学力学诸条》论文,开创了现代墨学研究的新纪元;其二是他与王竹溪院士共同努力,率先在物理学一级学科下争取到物理学史博士的培养资格,开创了我国自行培养自然科学史博士的先河。而关于他对近银河国际galaxy网站现代科学史,尤其是近现代物理学史教育的贡献,则往往被人忽视,而这恰恰是钱临照擘画科学史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其实钱临照对近现代科学史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并且也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1984年,钱临照发表《应该重视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和研究》一文,倡导要“积极开展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并呼吁“有关部门应重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教育工作”[1],此文被席泽宗院士视为是新中国科学史事业发展的第二标志。[2]
不只是倡导和呼吁,钱临照更是科学史人才培养的践行者。在中国科技大学(简称中科大)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伊始(1982年),他便亲自指导研究生学习,同时还创立了“既是讲课,又是学术交流”的“外聘导师”教学模式,因此团结了一大批高校教师。即便是没有科学史教学经验的学者教授,只要其有丰富的学术经历,能够推动科学史研究发展,也同样是钱临照向学生引荐的对象,比如毕德显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年初在京相聚,早夕晤谈,承教匪浅,宛如1947年在华盛顿相见之时,岁月不居,今我辈皆垂垂老矣。
兹有我校治科学史学生张炜同志写Millikan史。我兄在Caltech多年,密立根教授高材生。敢为介绍张炜同志前来,请抽暇接见,望多指教,非特张炜一人之幸,愿得信史,传之后代,亦我辈之责也。
1984年,钱临照78岁,毕德显76岁,虽“皆垂垂老矣”,但他们都坚守在科技教育的岗位上。钱临照虽不再担任中科大副校长之职,但仍是自然科学史的博士生导师;毕德显任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军事通信专业博士生导师。
毕德显1940年留学美国,本计划于1946年获取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归国,但因受赵忠尧邀请参与静电加速器的设计与制作而改变计划,他先随赵忠尧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静电加速器发电部分和加速器的制造,后到华盛顿卡内基地磁研究所学习离子源技术[3],1947年中国自主研制的加速器诞生。而恰在这一年,毕德显与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接洽订购仪器事宜的钱临照 “相见”,从此两人相识定交,开启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学术友谊。
留美期间,毕德显先随斯坦福大学特曼(F. E. Terman)学习,后经特曼推荐,师从加州理工学院密立根(R. A. Millikan)教授。密立根自1893年投身科学至 1953年去世,不仅是美国科学从落后走向繁荣的见证者,也是这一过程的践行者与贡献者。密立根重视物理教育,中国李、颜任光、赵忠尧、徐璋本、毕德显等多位物理学家均是密立根的亲传弟子[5]。因此不仅在美国,乃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密立根都在近现代物理学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中科大科学史研究生张炜选择的密立根史研究方向,固然与密立根世界级的科学贡献分不开,但钱临照作为中科大科学史学科建设的决策者和引路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钱临照很早便意识到“研究国外科学技术史是汲取全人类智慧精华的一种途径,也是衡量有无求知于全世界决心的标志之一” [1]。而关于如何开展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他也给出了“研究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研究日本和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复兴过程”[1]等具体指导意见。在中科大科学史学科体系建设中,钱临照也基本遵循这一治学思想,在确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与教学内容的同时 ,也创设了“西方科学史”的研究方向,开设了“西方科学史”“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史英文文献选读”等课程 ,从两门课程均与物理学史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设置来看,钱临照对物理学史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张炜的“ 密立根史”研究应就在“物理学史”课程的范畴之内。为了破除师资匮乏的困境,更好地培养近现代科学史人才,钱临照多方努力壮大师资队伍,除了聘请谢俊民担任“西方科学史”方向的专职教师外,还聘请了李佩珊、范岱年等近现代科学史学者做兼职导师,如今通过书信资料的发掘,我们也知道了,还有像毕德显一样的科学家也参与到了学科建设。钱临照团结这些专家学者,共同组建了中科大近现代物理学史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利用他们丰富的学术成果,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不仅可树立正确的近现代物理学史研究方法,亦可达到“得信史,传之后代” 的治学目的。
张炜先后发表《密立根——杰出的物理学家和科学组织者》和《密立根与中国》两篇科学史文章。文章均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撰写密立根的科学人生和科学贡献,不仅写出了密立根严谨、勤奋、敢于创新的一面,也道出了他偶尔陶醉于荣誉和地位变化而表现出顽固、保守的一面。由于文章内容的可信度高,至今仍是研究密立根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从调查民间市场中钱临照存世流通的书信结果看,推荐手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这也恰恰反映了钱临照对晚辈的爱护与期待。在钱临照心中,科学史人才与科技人才同等重要,在担任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推荐委员期间,他总会为科学史人才争取一定的名额,为他们能够进入剑桥、哈佛、伯克利等世界名校的科学史专业学习创造机会,直至逝世前两个月,钱临照还在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协助最后一名科学史学生办理推荐手续。但到1980年代末期,因受限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增设审批制度的从严政策,以及科学史学科学术自主性与独立性不强,导致的职业认同度不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科学史研究生的培养还是遇到了“种种限制”,而对于本就建制化不太充分的近现代物理学史而言,影响更是巨大。但钱临照并不气馁,以“坚持下去就有希望”的决心,时刻关注着近现代物理学史学科建设的发展态势,并积极建言献策,比如曾为复旦大学近现代物理学史教育的长足发展,给华中一校长写了一封建议信。
目前自然科学史研究在我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各高等院校中招收研究生(自然科学史)却限于种种限制,未能适应青年学生的需求。
贵校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方面著有成绩。曾召开过几次全国性会议,着重于近代物理学史的发展讨论。教师有王福山、杨福家、金尚年等先生多有论著,可谓力量不薄。
建议在贵校设一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以孚众望,而为青年学生有志于自然科学史研究开辟道路。
复旦大学自1980年开始招收物理学史研究生,受学科带头人王福山教授学术经历的影响,“着重于近代物理学史的发展讨论”。王福山重视科学史基础教育,他要求物理学史研究生的物理基础要达到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历史学和哲学的基础也要向历史系和哲学系的学生看齐,至于物理学史专业课则创立了与钱临照“外聘导师”教学模式相似的“科学史讲座”制度,每周一次,参与讲座的专家学者阵容强大,除书信中提到的“王福山、杨福家、金尚年”3位先生外,还邀请了谢希德、谷超豪、卢鹤绂等著名科学家进行授课。不仅如此,王福山还依各家讲稿主编出版了《近代物理学史研究》学术辑刊,为复旦大学在科技史界赢得声誉。
但如书信开头所说,研究生的培养在1980年代中后期还是遇到了“种种限制”,而“限制”之一便是学科点存在被动取消的风险。改革开放后重回讲台的绝大多数科学史教师几乎都已年过花甲,在为科学史学科建设奉献10年力量后陆续退休,致使高校科学史学科建设的征途步履维艰。10年中,虽有新一代科学史学人的力量补充,但因受基础课程建设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其学术能力并不足以支撑相关科学史学科点的继续建设,比如杭州大学物理学史硕士点就因王锦光教授的退休(1987年)而停滞了对研究生的培养。复旦大学也面临着相似的境况,1986年10月,复旦大学联合同济大学等单位为王福山举办了80华诞庆祝会,这便意味着王福山的执教生涯即将落幕。
或许正是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也“为青年学生有志于自然科学史研究开辟道路”,钱临照给华中一写信,建议复旦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用加强团体学术研究水平的办法,来维持复旦得来不易的近现代物理学史硕士点。但就笔者掌握的有限资料来看,复旦大学终究未能成立自然科学史的专门研究机构,因此在科学史教育的道路上也未能走得更远,这在科学史教育史上不能不算是一桩憾事。
但用创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办法来强化高校科学史学科建设,其效果是显著的。比如钱临照所在的中科大,在培养物理学史研究生的同时便创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致使科学史学科在中科大的建制不断扩大,才有了今天的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再比如内蒙古师范大学,1983年成立科技史研究所,并迅速发展出之一支稳定且实力强的科学史研究队伍,仅用3年的时间(1986年)便使科学史专业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学科;而广西民族大学(简称广西民大)经李志超教授的建议,在不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条件下,事先成立科学史研究室(1986年),并采用文理结合研究法确立了“铜鼓”选题方向,开拓出了极具西南地区地域特色的科技史研究之路,为日后广西民大成为南方科技史研究重镇奠定了基础[6]。李志超教授作为中科大科学史研究室早期专职教师之一,其治学思想深受钱临照院士的影响,那么说在广西民大科学史学科的建制化道路上,也有钱临照的贡献在其中,当不为过吧。
不限于高校,钱临照也视专业科学史研究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为己任。他撰写《校所联合共同培养高质量的研究人才》意见书,促成中科大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作,开创“所系结合”的办学传统,而对科学史所科研项目的选题与策划也是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与支持,“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等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的成功立项,就有钱临照的努力在其中,对科学史所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提升产生深远影响。
钱临照12岁时与钱穆先生寝食相随修习国学,因此打下坚实的文史功底,同时也影响了他此后重考据治史态度的形成。钱临照具有极高的承担历史责任的自觉性,这不仅体现在对《墨经》的校释上,在近现代物理学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他也始终秉持史家的道德标准,来弘扬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正义。在《中国物理学会50年》一文中,钱临照确认了颜任光与胡刚复是推动中国高校物理教学正轨化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物理学会60年》一文中,又提供了李复基博士是最早正式接受现代物理学教育的中国人的史料线索。而更为世人称道的还要属他为叶企孙先生的冤假错案所付出的努力。叶企孙因其学生熊大缜在抗战时期被误判为“特务”,而在“文革”中受到牵连,直至逝世(1977年)后多年,对叶企孙的科技和教育贡献仍未给予公正的评价。钱临照则依据《蔡元培年谱长编》(简称《年谱》)的相关记载,撰写了《纪念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叶企孙先生》一文,文中首次公开肯定叶企孙1938年在天津协助学生筹办炸药经费及无线电设备等事宜是爱国抗日壮举,并非特务行为[2]。并以《年谱》为线索,外加整合叶企孙“日记”以及“我与熊大缜的关系”等手稿资料指导学生胡升华撰写了《叶企孙先生——一个爱国、正直的教育家、科学家》硕士论文,为叶企孙的“特务”冤案昭雪提供助力。
与指导撰写科学家传记类文章不同,为使科学史研究成果令人信服,除了文字考证之外,钱临照还重视实验科学史研究。钱临照留学英国时期,拒绝了导师安德雷德(E. N. da C. Andrade)安排的博士论文答辩。据胡升华先生推测,其原因之一便是钱临照对安德雷德假借他手做关键实验的研究作风不赞同[7]。此举不仅反映了钱临照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更是影响了他此后实验科学史研究方法的开拓。席泽宗的《伽利略前2000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一文就是在听取钱临照意见后,增加实地观测内容,从而被日本科学史家薮内清(Kiyosi Yabuuti)推崇为实验天文学史的开端[2];除此之外,钱临照还指导中科大华同旭、李志超、张秉伦等人立项实验科学史课题,诸位学人也是不负众望,分别在漏刻研究、浑仪和浑象研究、秋石方复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并引起国际科学史界的关注,为中国科学史研究赢得声誉。
正如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的推测: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学的发生发展史意义终将超越美国南北战争史。在科学昌明的时代,钱临照深知近现代科学史将日益成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非常重视中西兼顾式的近现代科学史研究,他常说:“一个不懂本民族科技史,亦不了解世界科技史的民族,将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有作为的民族”[1]。
除培养近现代物理学史研究生、指导中科大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课题立项、组织学会学术会议研讨等工作外,在近现代物理学家传记写作方法示范以及科学家精神科普工作方面,钱临照也是兢兢业业,看似不成系统的工作却几乎贯穿了他的后半生。比如早1956年,钱临照以演讲会的形式,在首都剧场主讲了“富兰克林和居里夫妇的生平以及他们在科学上的贡献”。改革开放后,在《物理》《科技日报》《中国科学院报》等刊物上发表《怀念故友晶体学家陆学善同志》《悼念我国物理学界前辈谢玉铭教授》《怀念胡刚复先生》《怀念任之恭先生》《追忆严济慈先生早年的科研活动》《一位实验与理论兼长的物理学家王淦昌》等著名科学家纪念文章10余篇。影响最大者当属与许良英合作主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物理学家》,历时10年,共出版5辑。《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物理学家Ⅴ》出版后5个月,钱临照谢世于安徽。
钱临照院士忠诚于中国科教事业数十年如一日,改革开放后更是把主要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科学史。他尊重人才、坚持真理,成功地把信史的治学理念弘扬到近现代物理学史领域;他专注学术、高瞻远瞩,远景规划近现代物理学史学科的发展方向。钱临照对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史方面的贡献昭彰史坛,因此研究钱临照对近现代物理学史方面的贡献便显得日益重要,这也将有助于后人正确而全面地认识钱临照在科学史方面的学术信念和学术价值观。
[1]钱临照. 应该重视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和研究//钱临照著, 朱清时编. 钱临照文集.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505-507.
[3]杨学生, 卫亚伟, 余光烈. 毕德显.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4]侯建国, 钟万勰. 钱临照, 钱令希纪念文集. 科学出版社, 2016.
[5]张炜. 密立根——杰出的物理学家和科学组织者.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4(4): 61-73.
[6]万辅彬, 李志超. 传承国学薪火, 阐发天人古义——科学史家李志超教授访谈录.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13(2): 2-5.
[7]胡升华. 从钱临照院士的五次选择看中国科学家精神. 中华读书报, 2021-05-05: 17.
杂志定位为高级科普期刊,致力于科学知识、理念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与人文互动,历史和前沿并举,为提升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杂志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生,主办单位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