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卖方研究员又苦地位又低?

  一直以来,金融行业的岗位在外行人眼里是被称为高富帅的职业,研究员也是,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

  一天天的研报、业绩、路演、策略会等等,没熬上新财富之前,只能在上市公司面前说好话,基金公司面前装孙子。

  不过,我一边看着行业里的人吐槽苦,一边还有很多人抢着进(因为有同学问我要不要进的时候,我也是劝很多人进的),倒是行业里矛盾的存在。

  今天这边文章就来说说,为什么说卖方研究员又苦地位又低呢?还有就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抢着进呢?

  研究员分为买方和卖方,今天就不说买方了(卖方就是服务于买方的,相当于乙方服务于甲方爸爸的。)当然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留言给我,我下篇文章再写。

  研究员们白天要调研,进行各种沟通,晚上还要写报告,充足的睡眠只存在于梦中,特别是在发布季报、半年报、年报的高峰期,忙碌程度更胜一筹。

  研报是基础工作,有两种类型的研报。一种是调研后撰写的公司调研报告,另一种是常规研究报告。

  要成为优秀的卖方研究员,报告必须体系化,即定期撰写行业报告、深度报告、跟踪报告等,主题性的研究必须系统化和完整化,同时追求报告的叠加效应。

  优秀的报告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它们必须体现专业性、及时性、创新性、连续性等特点

  具体来说,最常见的研报是定期报告或事件点评报告,一般是对公司季报、半年报、年报和重点公告的点评,由事件、观点和盈利预测组成,篇幅较短。

  如果说你没有独特见解和亮点的路演无疑白费口舌,准备不充分或经验不丰富的路演则是绝佳的安眠药,一两个无关痛痒的提问可能就是这场路演的结束语。

  有些买方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已经出现信息获取疲劳,有时甚至避之不及,而过多的路演对卖方也是一种负担,卖方研究员经常一天奔波几个地方,在路上准备着下一场演讲。

  还有就是策略会了,策略会呢相比较路演会少了许多,银河官方官网但是其种类还是比较多的。

  策略会的类型有的是大型的季度或年度策略会,持续好几天,像是一场盛大的投资盛宴。而有的则是临时性的,比如国家政策有重大变动时,券商研究部会迅速召开策略会,发布相关的观点和投资策略。

  一般而言,每季度末通常会举行一次策略会,一年共有四次,分别是春季、年中、秋季和年末。

  不过,这些会议并不只局限于季度末或年末。每个月都可能有一次特别的策略会,比如新能源策略会、AI策略会,总之,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来开会。

  可以说,现在卖方比拼的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服务,服务做得好,具备投票资格的买方对你的认可度提高,在《新财富》评选中就能多得一票,分仓也会相应增加。

  实际上,卖方研究员的工作不仅仅是研报、路演、策略会,还有调研、数据分析等等,他们得花时间去深入了解公司,和各种人沟通交流,获取准确的信息。同时,他们还要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以便给投资者提供准确的投资建议。

  在大券商的话,从行业到个股。每天不下一百封邮件,七八十条短信和点评,这到底是研究过度,还是研究不够呢?

  可是现在的市场情况可不一样了。要成功推票,除了要做足功课,还得搞好各种利益关系的沟通协调,帮助投资者和管理层保持利益一致,准确把握公司股价的动向。

  很多研究员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钻研股价短期波动上。每天有一半的邮件和短信内容,都实时提示市场情绪和一致预期变化情况。

  卖方研究员们每天都得忙着调研、参加路演、写大报告、及时点评,还得每周写周报。就连加息消息都要连夜写点评。

  而且,公告也是有个规矩的,深交所的公告一般先出来,上交所的要等到10点以后才能全盘公布。这就得等到熬夜了。

  研究员每天的琐事很多,调研、路演、大报告、及时点评都得写,每周再写周报确实很累。加上当时发布加息消息总在周末晚上,还得连夜写加息点评。

  算一算每天早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很少,晚上回家也要关注有什么新消息出来,深交所的公告一般先出来,上交所的要等10点以后才能出全。

  如果组织晨会,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总结一下当天可能影响盘面的消息,看各行业有什么最新动态,联系行业研究员点评。

  还有日常的出差呀,卖方是被动出差,做客户服务、路演、上市公司发报告、出业绩,都需要出差。想要完成大报告,不去也写不出那么多东西,客户服务也得做。

  以前竞争还没有现在这么白热化,大家还是踏踏实实做研究,进新财富比现在要容易。

  很多研究员迫于压力,煞费苦心想时髦标题,写别人没写过的观点,结果准确性就降到了次要位置。

  研究员的价值来自市场影响力,因此,不仅要洞察行业规律,发现股票价值,同时也要懂得向基金经理以及市场传达自身的投资思路。

  如果研究员的研究不够深,行业人脉不够,不能看到基金经理没有看到的盲点,基金经理能力覆盖研究员时,研究员就没有价值,最终沦为发产品时宣传三折页上的打酱油角色,熊市或震荡市时裁员降薪的首选。

  除了工作忙、压力大之外,说卖方研究员的地位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乙方,需要服务于甲方爸爸。

  比如说上市公司的董秘、总经理、董事长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服务于各种二级买方机构,买方机构会向卖方提需求,比如说讲讲某家上市公司,或者是线下去调研这种。

  但事实上,一家很强的买方机构想去上市公司调研,没有卖方机构也是可以的……

  而且卖方现在光看写研报和做策略会讲,同质化是相当严重的,于是就会出现上海那边有些研究所,拍美女日历那种,比比皆是。

  一般来说卖方研究员会更辛苦,与上市公司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买方会根据卖方的表现来派点给卖方。

  所以在国内基本上卖方研究员服务多研究少,卖方研究员职业退出路径一般包括,要么在原公司成为高端研究员,要么跳槽到买方,以及其他。

  谈到研究员的地位,无论是任职于大券商还是小券商,都似乎有点尴尬。受到的重视不高,而却要为各个部门服务,包括基金客户、经纪业务部等公司的各个部门,琐事缠身。

  而经济效益挂头阵,在券商中同样存在。一些规模大的券商,投行部门是公司赚钱的部门,保荐人的地位就比较高,虽然对应的是高薪水,但他们比研究员更为辛苦,忙起来没日没夜。

  研究员们往往要为经纪业务部服务,根据他们的要求,提供各种指导,甚至有时候还得按照客户的要求去调研一些公司,回来还得写个报告。

  买方研究员要比卖方收入低,买方研究员是内部定价,卖方研究员和买方基金经理是市场定价,市场定价要比内部定价高。

  刚入职的研究员,速度快的一个半月就开始写报告,有的刚开始是学习阶段,公司内部培训,入职一年才写报告。

  不过证监会要求两年从业经验才能拿到从业资格证,所以新研究员刚开始写报告都要挂名老研究员,出于合规要求。

  但工作量,或者出问题,都是记在实际撰写人身上的。两年后拿到从业资格证就可以独立写报告。而很多研究员一拿到职业资格证,便蠢蠢欲动,从业两三年是跳槽的高峰期。

  所以,虽然卖方研究员有点苦逼,但从研究员起步还是有点好处的。毕竟入行难,跳槽香,还有机会从中积累经验和人脉,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虽然卖方研究员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的工作是为了洞察行业规律、发现股票价值,并向基金经理和市场传达投资思路。

  这意味着你将深入研究各个行业,了解它们的运作和趋势,成为行业的“内行人”。这样的专业知识将成为你未来职业发展的强大资本。

  作为研究员,你需要服务于各种“甲方爸爸”,包括上市公司的高管和各类买方机构。

  虽然买方机构有时候也可以自己去上市公司调研,但卖方研究员更能与上市公司建立紧密的关系,这为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拓展人脉和获取信息。

  而且,卖方研究员的服务对象众多,你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互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名度。

  尽管卖方研究员的地位相对低一些,但是从研究员起步,你仍然有很多发展路径。

  对于卖方研究员而言,可以“一条道走到黑”,直到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比如将卖方研究做到极致的中泰证券的李迅雷、光大证券的彭文生、安信证券高善文。

  也可以跳槽到买方做研究员,或单飞创业,或转行实业界做董秘等。此外随着注册制的推行,国内投行越来越重视细分行业的挖掘能力,转型一级市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作为研究员,他们所从事的服务型工作也为他们提供了与行业各个层面的人建立联系的机会。通过与上市公司董秘、总经理等高管的接触,他们能够建立广泛的人脉,并且在职业发展中找到更多的机会和出路。

  所以,尽管卖方研究员的地位低,工作辛苦,但对于那些有志于金融行业的人来说,从研究员这个岗位开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努力和积累经验,他们可以在这个领域中取得较好的发展,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就像一句俗语所说:“卖方研究员虽苦,却是金融路上的第一步。”

  文中图片来自视频、采访、新闻、影视剧截图以及网络,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金融老编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