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于生物学?科学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结构生物信息学是怎么从小众研究领域变成一个大众学科?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周耀旗博士的故事,也许能给你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
对周耀旗来说,做科研就像打游戏一样有趣。每次一点点的进步对他来说就是通关解锁了下一关卡。他也在一次脱口秀演出中,用他的科研趋势作为素材。周耀旗创新性的研究和乐观的精神让他获得科学“老顽童”的称呼。
周耀旗的科研之路从美国攻读博士开始,到现在已经接近40年了。他曾在美国和澳洲工作,获聘印第安纳大学和格里菲斯大学终身正教授。然而,2021年,周耀旗选择结束旅居海外35年的生活,重回中国故土继续他的科研之路并且建立了一支交叉学科团队。
走出舒适区是周耀旗的人生信条。他曾转换过4个研究方向,从简单分子的统计力学理论到现在的结构生物信息学。在他的科研旅程中,他经历过失败和挫折,而这些都为成就银河集团网址登录现在的他铺平了道路。
在周耀旗看来,要使人生更有意义,关键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点。1994年,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辞退了第一份在初创公司的工作继续去追求科研事业。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发现做科研才是他真正热爱的事情。
尽管重新进入科研领域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他最终还是重回科研之路,成为了一名博士后研究员,和他导师曾经的学生一起工作,但这也让他转化了专业方向,开始研究高分子动力学。
这样的转变让周耀旗扩大了眼界,也引着他走向了最终成功的路。周博士后来获得了NIH博士后奖学金,也成为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Martin Karplus的学生。也是这段经历让他发现了对信息生物学的兴趣。
周耀旗目前的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生物学。对绝大部分来说这是一个“不明觉厉”的知识范畴。
“AI蛋白质设计今后两三年应该会对合成生物学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周耀旗说。“2014年我们第一个用AI的方法来做蛋白质设计,然后到了2018年也是第一个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做蛋白质设计。这个东西就像接力赛一样。”他解释道。
周耀旗强调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预测蛋白质结构并了解它们的功能。AI的使用能大大提升药物研发的进程,降低时间和金钱成本。
来到深圳后,周耀旗不仅做基础研究,也开始做应用研究。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0多人,包含5个小方向: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AI计算、仪器开发及化学合成。
目前,周耀旗已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对个重大科研项目的资助,并致力于靶向RNA小分子创新药研发。
“我很喜欢深圳,深圳市一个比较年轻包容有活力的城市,深圳也很支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氛围。”周耀旗说道。他补充到深圳湾实验室在人类疾病健康研究这个方向把体系搭建得非常好。
2010年起,周耀旗便在科学网写起博客。十多年来断断续续写了160多篇。从刚开始分享他的科研体会,到后来进行科普,也有对家庭和人生的感悟。最近,他把这些年来积累的素材集结成书。
“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诉一些年轻读者,我也曾经迷茫过,我也曾经遇到困难。希望他们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能避开我曾经踩过的坑,趟过的雷,然后能够顺利地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