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的分层是比较明显的,因而也有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中国科学院成立不久,就制定了研究人员的分级体系。最初拟分为研究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不同级别,后定为特级研究员、一级研究员、二级研究员等10多个等级。这些等级名目大都至今沿用,但其含义略有不同。这里要说的特级研究员,是研究人员中的最高等级,但为时不长,没有沿用下来。
1952年8月,中国科学院评定出首批特级研究员8人:华罗庚、钱三强、庄长恭、赵承嘏、贝时璋、钱崇澍、冯德培、赵忠尧,同时还评定出王淦昌、彭桓武、周仁、罗宗洛、陈世骧、王家楫、伍献文、童第周、赵九章、罗常培、杨钟健、周赞衡12人为一级研究员。同年增补动物学界元老秉志为特级研究员。1954年又决定增补杨钟健、罗常培、周仁、陈焕镛及四位正副院长为特级研究员。
特级研究员名单由院党组会议和院务常务会议等院党政最高层讨论提出,上报国务院批准确定。特级研究员的待遇主要体现在工资级别上,而正副院长都有更高的行政级别工资。可能是这个原因,后来几位正副院长都没有列入特级研究员系列,而语言所所长罗常培、华南植物所所长陈焕镛也没有被列入特级研究员的最终名单。1955年11月,国务院人事局正式批准的中科院特级研究员为钱崇澍、华罗庚、赵忠尧、钱三强、庄长恭、赵承嘏、贝时璋、冯德培、秉志、周仁、杨钟健、何作霖和严济慈共13人。银河国际galaxy网站其标准工资一律定为270元(另加所在地区物价津贴,自1955年7月起执行),而当时一级研究员的标准工资为218元。1956年全国实行工资改革,中科院党组曾研究决定特级研究员工资为500元,一级研究员工资为350元。
1956年3月,中科院决定增补钱学森和邓叔群为特级研究员,随即获得国务院批准。他们两位是在1955年分别从国外回国和国内调入中科院工作的。同年,著名的真菌学家戴芳澜出任由应用真菌研究室组建的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由兼任转为以中科院为主工作(1959年起专任)。他原来就是高教系统极少数特级教授之一,至此也被聘为特级研究员。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认定的中科院特级研究员有16位,他们是:
以上特级研究员全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钱学森为1957年增补),其中有9人是1948年当选的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当时他们大都担任着所长(10人)、院直属研究室主任和学部主任、副主任等院内重要学术领导职务。他们资历深,学术成就突出,都是我国现代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或主要学术带头人,在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中国科学院礼聘到院担任研究所所长或出任学术带头人。他们被聘为特级研究员,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基本上没有考虑政治等学术之外的因素。
1956年10月,中科院决定新聘任院属单位21位著名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为特级研究员,他们是:尹赞勋、盛彤笙、吴学周、张大煜、叶渚沛、李薰、朱洗、王家楫、伍献文、童第周、陈世骧、胡先骕、罗宗洛、陈焕镛、赵九章、侯德封、斯行健、罗常培、金岳霖、向达、范文澜(见竺可桢1956年10月7日的日记)。应当说,这一批21位科学家和学者在学术资历、学术成就和学术声望上,与国务院正式批准的16位特级研究员基本相当,也以院属各所所长和学部领导为主,但也包括胡先骕这类学术成就突出而在当时被认为有政治历史问题的知名科学家。但在1956年全国工资改革的方案中,并没有设定专业特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最高级被定为一级。因此,中科院的研究人员最高级就不能定为特级研究员,而是一级研究员。这样一来,不仅这21位特级研究员最后没有上报国务院批准,原来聘任的16位特级研究员也都被改任一级研究员了。尽管一级研究员的评定也非常严格,人数也很少,但比起特级研究员的要求来说,还是范围稍宽一些。
事实上,特级研究员不仅有更高的工资待遇,也是比一级研究员和学部委员具有更高的学术荣誉。在人们研讨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学术地位和声望时,以上特级研究员名单是值得参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