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23能源前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刊能源分刊《Frontiers in Energy》和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承办。本次论坛主题为“探讨能源科技前沿,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周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论坛主席黄震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黄震院士和张久俊院士分别主持了上半场和下半场学术论坛和圆桌对话环节。
丁奎岭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热烈欢迎各位院士专家和嘉宾的到来, 指出能源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保安全、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等严峻挑战,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Frontiers in Energy》期刊和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此次共同承办“2023能源前沿论坛”,必将给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碰撞、开拓视野的学术交流盛会,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更多的强劲动力。
周守为院士代表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对“2023能源前沿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周院士介绍了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能源分刊《Frontiers in Energy》由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承载着中国工程院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最高咨询机构的学术引领作用和使命。期刊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包括被SCI、Scopus等各大数据库收录、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作为成员刊物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的资助、在《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的《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入选T2级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将与上海交通大学一起致力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力争将其打造为与中国工程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地位相称的能源领域国际一流学术期刊。
黄震院士介绍了《Frontiers in Energy》的期刊定位和办刊目标。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刊能源分刊,《Frontiers in Energy》旨在为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一个高水平、国际化、高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能源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期刊聚焦 “前沿性、创新性和交叉性”,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短综述、新闻热点、评论、观点和展望等类型的论文。“2023能源前沿论坛”的召开标志着期刊在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在“双碳目标下海洋油气绿色发展战略”主旨报告中对我国能源发展趋势和海洋油气工业的勘探开发现状作了介绍,指出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还需要更多的能源、更多的石油、天然气,需要大力发展天然气等低碳能源。并分析了“双碳”目标下海洋油气的绿色发展战略,阐述了未来海洋油气开发需要重点发展的装备。周院士指出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需要立足国情,银河galaxy官网多措并举。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作了题为“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的背景,现状与发展展望,重点介绍了PEM发电及制氢、SOFC/SOEC的技术发展趋势与产业发展目标。强调了未来的10–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迫切需要安全有序推动氢能工程示范,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应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从战略、政策、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谋划,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作了题为“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与工程进展”的主旨报告,介绍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重点介绍了我国第一个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碳捕集-输送-驱油-封存全流程工程。强调了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是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整体规模仍然较小,急需技术创新的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融合,金融和财政的支持,同时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加快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作了题为“电制合成燃料技术与发展展望”的主旨报告。黄院士介绍了“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转型的基本内涵,指出电制燃料将在新能源存储与燃料脱碳上将发挥重要作用。黄院士进一步介绍了电制合成燃料的技术路径——低温电催化和高温电催化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路线图,并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重点介绍了上海交大可再生燃料研究中心在高温共电解制取合成燃料研发上取得的新进展。黄院士指出高温共电解制取合成燃料是最具商业应用潜力的技术途径,将有望实现碳元素有效循环,可为国家能源绿色转型与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法国普瓦捷大学教授Nicolas Alonso-Vante 以“水分解材料的前沿进展”为题,首先介绍了清洁能源制氢系统。接着,Alonso-Vante教授对清洁能源水分解制氢的方法——光催化制氢和电催化制氢,水分解制氢的原理、新材料和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在“高能锂电池与锂硫电池发展:现状、挑战、前景”的主旨发言中介绍了锂电池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锂硫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技术及其团队相关研发成果。张院士表示在“双碳”背景下,液态和固态锂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的进一步开发是实现电动汽车电池500Wh/Kg能量密度目标的必要策略。提高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寿命仍然是电池开发的研究重点,而探索低成本的高性能电极/电解质材料是关键因素。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Christos N. Markides作了题为“面向分布式应用的高性能多联产PV-X技术”的主旨报告。Markides教授介绍了传统混合光伏/热(PV-T)技术和高性能多联产PV-X系统新技术。PV-X系统中“X”可以是供热、制冷、额外功率、清洁水、燃料等,它们在集热器内部协同运作,以实现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Markides教授还分享了光伏叶片、光伏-燃料混合系统等前沿PV-X技术的进展。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作了题为“新型卤化物基固态电解质的进展”的主旨报告。孙院士介绍了下一代储能技术——全固态电池及其发展路径,全固态电池面临的三大挑战:材料问题、界面问题和工程化问题,解决三大核心问题的路径和进展。孙院士还分享了新型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研究和实用化的最新进展,并对固态电池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教授作了题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化前沿技术及发展”的主旨报告。沈教授系统地介绍了TOPCon、BC、SHJ、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等先进太阳电池及组件装备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发展新机遇等,并提出了在“双碳”战略目标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光伏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观点。
福州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颜蔚教授以“高倍率异质结构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题,介绍了钠离子电池的特点、关键技术以及关键材料的制备,其中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详细介绍了福州大学研究团队高倍率异质结构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随后,在圆桌对话环节,院士专家与参会会议代表就太阳能电池、新型动力与储能电池、电制合成燃料的技术与产业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办公室主任宗玉生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专家2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