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2023年全球市长论坛开幕,“湾区和都市群协同发展”“城市高水平开放暨全球城市评价研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绿美城市和美好人居”4场分论坛同时举行,与会嘉宾分别就上述议题分享经验,交流学习。
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湾区和都市群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湾区和都市群协同发展”分论坛旨在总结全球高质量都市群建设和区域创新的经验,探讨国际湾区和都市群发展的趋势和使命,推动协同发展。
在分论坛举行主题沙龙环节,世界大都市协会秘书长乔尔迪·巴克尔,澳门城市大学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广州市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光南,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文,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新加坡国立大学城市科学中心主任、设计与工程学院实践教授邱鼎财,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市政府国际关系部顾问玛利亚·露西安娜·巴尔赛罗等中外城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和都市群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思考如何更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共赢。
周平认为,近年来,在大湾区城市的共同努力下,大湾区在硬联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随着硬联通不断完善,软沟通、软对接方面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陈文称,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多层级协同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省一级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加强不同层次政府之间的协同,特别是涉及不同的部门。“由于很多项目包括协同的事项最终落实需要各个职能部门落实,包括规划、内地发改、财政等,这方面具体协同机制需要完善。”
张光南表示,城市的协调是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过程,已经从过去经济合作为主上升到和优质生活相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经济合作,现在有更多优质生活的交流。”张光南还表示,城市群协同一直在发展当中,除了经常强调的“制度创新”,还会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联动。
梁海明表示,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如果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要引领这个世界潮流,就需要有更加前瞻的国际视野以及更超前的思想。“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目标不能仅限于打造世界城市群,更应该进一步打造为‘全球首个认知城市群’,即智慧城市群的下个发展阶段。”
乔尔迪·巴克尔表达了自己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期待。他说,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想要履行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就必须在国际大背景下定位和思考自己的角色,希望能够看到大湾区契合全球需要的发展愿景,“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重要的湾区,作为这么庞大的经济集合地带,怎么样参与到解决全球共同挑战的努力中。”
“城市高水平开放暨全球城市评价研究”分论坛邀请来自世界城地组织、国内外高端智库及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聚焦城市高水平开放,共商城市创新发展。论坛现场还发布了《广州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一带一路”十周年特别版)》及“世界城市科技与空间发展指数”研究成果。
论坛伊始,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联合主席兼妇女常委会主席、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张雅洁向论坛致辞,她表示全球城市间的友好往来和务实合作,为世界各地开放发展提供了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新机遇和新思路。“广州累积了丰富的制度型开放经验,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支撑继续巩固改革成果,建设开放型现代经济体系优势充分,在示范引领、集成创新、先行先试等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
“全球城市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取得了何种成果、做了哪些举措,都会对其他城市产生借鉴意义。”世界城地组织秘书长塞兹表示,全球市长论坛搭建了不同城市间交流的平台,不仅促进了城市间的友谊,也让城市间能够携手应对挑战。“几乎每次来广州,我都能从市民的笑脸、城市的建筑中感受到广州的变化。这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规划发展,我也希望广州能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发展来促进世界城市间的合作交流。”
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广州借势而上,逐步实现包括城市能级、开放水平、增长动力、城市形态在内的四大转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题,分享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经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广州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论坛现场,相关成果和下一步展望是与会嘉宾关注的热点话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介绍了“丝路城市2.0”的概念设计和理念、实践的创新性。该研究选择138个国家和350个城市,通过“伙伴关系”“区域影响”和“成长引领”以及“五通发展”等不同维度,考察样本城市的支点功能,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城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现实和理论指引。
论坛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布了智库成果——《广州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该报告总结广州通过高站位构建工作机制、高层次举办重大活动深化政策沟通、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加快设施联通、高标准对接经贸规则推动贸易畅通、高能效开展双向投资促进资金融通、高频次密切交往联系增进民心相通等,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走深走实的成效及未来规划。
论坛现场还公布了“世界城市科技与空间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据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综合评价技术因素与城市空间的指标工具,凭借此工具,项目团队在2023年对全球30个大城市群进行了详细评估,为全球城市评价研究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案。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研究高等经济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学院第一副院长埃菲姆∙菲德里亚介绍了方案研究的要点,并表示方案特别关注了城市发展中的创新问题。“我们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居民区如何更均衡地分布,其次是城市环境的多样性。”
论坛最后还进行了圆桌讨论,就城市创新、开放发展等话题邀请城市代表分享经验、对话交流。
在分论坛“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上,来自国内外政府负责人、专家学者、业内精英就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进行“思想碰撞”,分享技术赋能创新治理案例,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凝聚智慧方案。
广州的《综合智能新生儿健康管理系统:帮助每个家庭和社区》获评为本届广州国际创新奖专家推荐项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负责人胡艳表示,该中心的一体化智慧新生儿健康管理系统项目通过整理医疗资源、形成管理闭环,打造综合、高效、智能的在线新生儿健康管理系统,赋能母亲、家庭、社区,是数字化赋能医疗领域的典型案例。
巴西圣保罗代表国际事务秘书顾问若昂·卢卡斯·梅洛尼奥·布拉加带来案例《法律支持计划》分享。“通过开发电子信息系统来简化审批流程,从而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许可服务。”他介绍,巴西圣保罗的“法律支持计划”代表了一种创新的治理方法,利用技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合法的身份和地位,增强居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
乌干达坎帕拉市是本届广州国际创新奖的获奖城市。现场,乌干达坎帕拉市创新项目官员莫林·马兰加就《通过GIS应用程序创新坑道清空服务》作了案例分享。莫林·马兰加介绍,该项目解决了乌干达坎帕拉居民的卫生排污问题,同时照顾到没有手机的城市人群,是一项革命性的数据管理创新。
近年来,广州把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976亿元,同比增长4.0%,占GDP的比重达到12.8%。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发展,产业规模和质量占据国家第一方阵。”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黄星耀现场介绍,广州聚力打造重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步伐,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
国家软件名城、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国家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这一系列亮眼名片的背后,广州做了哪些努力?黄星耀表示,广州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近年来出台了40余份数字经济规划政策。同时,广州开展“四化”平台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此外,完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支撑;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网络,5G基站建设持续排名全省第一;建成全国首个交通运输领域视频智能化应用平台。
德国工业4.0研究院执行院长约翰内斯·维泽霍姆聚焦大都市数字化背景下的人工智能提出了思考。他以德国的机器人协会同中国企业的合作为例,介绍了中德在人工智能领域上广泛的合作空间。他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广州在人工智能发展上拥有领先的科研和生产制造基地。广州目前的AI技术处于成长和转型时期,在广州人们可以找到相应的实验室来尝试新技术和新的解决方案。
“绿美城市和美好人居”分论坛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美好宜居城市建设主题进行专题报告与国际交流活动,与会嘉宾聚焦可持续的宜居城乡环境提升方面与广州奖项目及相关案例开展深度交流,探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治理的创新对策。
分论坛上,俄罗斯喀山市议会国际关系处处长鲁斯兰·加利亚赫梅托夫介绍“柴科沃耶湖”城市公园修复项目。该项目建设在医院旁,它的竣工落成不仅为病人提供了良好的疗养环境,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友好的休憩场所。鲁斯兰·加利亚赫梅托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指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对鸟类的保护,确保建设不会对鸟类生存造成不良影响。
围绕这个议题,广州市规划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分享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州案例。以广州海珠湿地为例,它是全球超大城市中非常少见的大型城央湿地,是融合动物栖息、户外休闲、科普教育等多项功能的重要生态载体。鸟道和鱼道的设置是广州海珠湿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道路不仅为鸟类和鱼类提供了自由迁徙的通道,还确保了它们在湿地内的生存和繁衍。
“源于自然,用于自然。”伊朗德黑兰市第十七区区长雷扎·塞菲提到这一观点。他指出,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给城市生活质量的维持和改善带来了重大的转变,他认为要转变环境思维,规划与自然相适应的建设方式、制定新的建筑标准来应对这些变化。在他看来,创建更多的城市绿地,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并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同时,他介绍了德黑兰“利用农业废料替代有毒化学原料的创新”项目,这个项目利用农业废料制造天然草药配方,有效替代有害的化学农药,减少城市害虫的数量,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全民参与可以确保项目的成功执行。”雷扎·塞菲认为,这种广泛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加民众对项目的持久关注,还能够增强公众对项目的认同感。同样,中国咸宁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刘琼也提到,“以人为本”是咸宁市“儿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项目的成功“秘诀”。该项目从规划到实施,除了有政府统筹协调、跨部门等方面的经验外,还强调了学生和公众的参与,不仅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的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还向当地居民集思广益,从而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多重效益,互惠互利。”刘琼指出,建设过程中居民的积极参与,使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后续的管理也会更加有效。
为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土耳其安塔利亚的“环保农民卡”项目同样具有借鉴性。该项目通过“环保农民卡”,有效提高农民对农业废物回收的重视程度。而雷扎·塞菲则指出在当前的城市管理时期,可持续土地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需要公民参与为基础。他认为,公民的参与保证了绿色城市发展进程的可持续性。银河国际galaxy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