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时代数据新闻的话语与叙事
栏目:综合新闻 发布时间:2024-08-20

  银河国际galaxy网站当前,数据新闻不断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一门真正的“显学”。在技术的驱动下,数据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新闻的生产资料,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范式——数据新闻。数据不仅是数据,更是一种话语。山东大学张超教授所著的The Power of Data: Data Journalism Production and Ethics Studies(Routledge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中文版《释放数据的力量:数据新闻生产与伦理研究》2020年5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还原了数据新闻的本义。作者敏锐地发现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运用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资源,从数据新闻的边界及内涵泛化出发,结合多元的数据新闻生产模式及数据科学方法论,深入剖析了数据新闻的叙事维度、叙事类型、语图关系和叙事理念。此外,从数据新闻的社交化生产继续深入,提出了数据新闻生产伦理中的实用主义客观性原则、透明性原则以及个人数据利用原则等。总体来看,该书遵照“过去——现在——未来”的纵向线索,从概念诞生的原初语境与专业边界到当前数据新闻生产的方法论,再到未来数据新闻发展问题域的拓展,探索了数据新闻的业务规范并勾勒了数据新闻的学术地图。

  任何一个概念的出现或使用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概念泛化,这种泛化不仅会模糊研究边界更会导致实践误区,困扰学界学者和业界记者。数据新闻研究本身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单从字面上来看便结合了数据科学和新闻学等两个学科。因此,厘清数据新闻的概念,勾勒数据新闻的研究边界,既是学界学者研究的基础,也是业界记者的业务起点。

  当前的研究背景下,数据新闻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模糊和理解误区,不论是学界的学者还是业界记者,在理解数据新闻时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行了各自的演绎和阐释。为厘清数据新闻的概念,还原其本义,作者对数据新闻概念进行了学术史梳理,将国内外学界、业界对数据新闻的界定概括为“构成说”“流程说”“综合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数据新闻的内涵:数据新闻是基于新闻价值和公共利益,采用数据科学方法从各类数据中发现事实,通过数据可视化方法呈现数据的新闻样式。

  这一概念的界定方式既凸显了数据科学方法在新闻生产当中的工具性,也强调了数据可视化的内容表现性,数据新闻既是方法也是内容。因此,数据和文字一样属于叙事手段,可视化表达也并非“炫技”,而是通过巧妙的可视化方式取得比文字更好的叙事效果, 让用户更容易认知复杂的情境。[1]同时,书中将数据新闻区别于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计算新闻等相关概念,指出精确新闻与计算机辅助报道是理念与手段的关系,精确新闻是一种新闻实践理念,计算机辅助报道则是实现精确新闻理念的一种技术手段;计算新闻与数据新闻相比更强调网络写作生产,数据新闻强调叙事,而计算新闻则倾向于生产一个有形的(tangible)产品或平台;数据新闻诞生于特定的语境(context)。

  作者将数据新闻的诞生引向特定的语境,重新勾勒了数据新闻的专业边界,通过语境梳理澄清了将大数据的“数据”等同于数据新闻的“数据”的谬误。理解和界定数据新闻的边界,关键在于理解“数据”的含义及其诞生背景,因此,作者引入发生学方法考察数据新闻诞生的必然因素,将数据新闻诞生的原初语境还原为开放数据运动的政治语境、开源运动的技术语境以及英美新闻业危机的行业语境。人们对数据新闻概念中“数据”的内涵认识不足导致概念被泛化,而实际上数据新闻是在开放数据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新闻实践,其兴起不单纯是媒体的自发创新行为,而是与开放数据运动“共生”的结果。

  数据新闻是新闻与数据在特定语境的“接合”下而催生的新的报道范式,也为学术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但专业规范和理论指导的滞后性往往让研究者和实践者倍感困惑。The Power of Data: Data Journalism Production and Ethics Studies在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上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用大量笔墨集中于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与方法论,既可以作为研究数据新闻的学术指南,也可以作为数据新闻记者实践的范例和样本。

  数据新闻的模式与数据。该书依据数据新闻生产主体对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协作方式,将数据新闻生产分为内生模式、外包模式、众包模式、黑客马拉松模式和自组织模式。实际上,媒体日常运用较多的为内生模式与外包模式,其余三种从组织上来说成员具有不稳定性、专业背景不一、团队凝聚力不强等缺点,长期运行的能力较弱。当然,对于数据新闻来说,“数据”是最关键的生产资源和产品原料。作者将数据获取方式分为开放获取、申请获取、自行采集和共享获取等四种,但数据新闻所用“数据”依次要经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数据新闻对社会现实的表征。

  数据新闻的话语与叙事。作者将数据新闻视为“话语”,以一种批判的视角看待数据新闻生产,认为数据新闻是新闻话语的一种类型(genre),本质上是在“表征”世界而非“镜像”世界。话语定义、描述和界定什么可说、什么是不可说的;也包括什么可做、什么是不可做的,并为既定领域、话题、对象和将要被谈论的过程提供一套可能的表述。[2]当数据成为话语,其背后也体现了某种规则,这种规则也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将数据新闻视为话语,则绕不开“叙事”。数据新闻叙事,即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数据新闻的创作与呈现,将数据、新闻与叙事进行常态“接合”。书中运用后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探讨了数据新闻的叙事维度、叙事模式以及语图关系,且突出了数据新闻值得关注的两点。其一是交互叙事看似不偏不倚,赋予用户以个性化叙事的阅读自由,实则是规则设定下的选择幻象。数据新闻的交互叙事本质上是在规则和程序修辞的叙事机制下展开的,规则决定了文本的内涵,程序是文本外延的物化,程序修辞(procedural rhetoric)则借由交互实现修辞实践的“自然化”。其二是“图像转向”时代,图像不一定有霸权。语言和图像是“共生”关系,因数据新闻文本表征现实的需要而存在语言统摄、图像统摄、语图互补、语图协商等多样化的语图关系。

  数据新闻的社交化生产。当前时代是全民社交的时代,社交平台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的同时,也在不断形塑着数据新闻的生产方式。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用户从电脑端迁移至移动端,传播模式亦从垂直传播变为裂变传播的“去中心化”模式,每一个体和用户既是网络节点也是传播中心,兼具信息生产者、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角色,由此形成一个多元化中心网络。在用户可“画像”、行为可“量化”、效果可“预测”的社交平台时代,数据新闻生产需要适应社交平台文化和算法推荐逻辑,实现新闻生产与社交平台的深度耦合而非简单“借力”。因此,作者提出了数据新闻生产的社交化生产,即基于关系展开的、以“分享”为导向、以“嵌入”用户线上社交生活为最终目的的生产方式,同时总结出内容有谈资、爆点要凸显、交互游戏化以及设计轻量化等四种以“分享”为核心的社交化生产策略。

  新的技术带来新的报道范式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数据新闻的关键在于“数据”,而数据如何获取?如何使用?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同样,数据新闻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也成为所有人的关切。The Power of Data: Data Journalism Production and Ethics Studies指出了数据新闻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伦理规范,且将数据新闻引向大数据,拓展了数据新闻研究的问题域。

  数据新闻的伦理规范。当数据成为这个时代的生产资料,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着数据原料,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福柯所说的“全景监狱”。数据时代的我们在享受高度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同时,也向平台和组织让渡着个人的隐私和数据,个人信息风险在不断增加。而数据新闻离不开数据,而数据的生产者是人,伦理则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作者在这一部分对数据新闻伦理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试图建立一套成体系并具有指导性的伦理规范。首先,实用主义客观性原则,作者参照新闻生产流程提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客观性原则。其次,透明性原则,即数据新闻的数据采集(数据来源、数据质量评价和采集工具等)、数据分析和算法应当可查验、可复核。针对算法在数据新闻当中的使用,作者还对主动的算法透明和被动的算法透明进行了区分。最后,个人数据利用的原则,作者主张通过知情同意、合法适度以及公共利益优先与最小伤害原则来防止数据新闻生产中个人数据的滥用,以规避数据新闻记者的伦理问题和法律风险。

  数据新闻走向大数据新闻。数据是数据新闻生产的基础要素,而从数据到数据新闻存在两种转换方式:一是将新闻事实中的数据以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二是采用数据科学方法在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书中提到,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生产对象不断从结构化的小数据拓展到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为主的大数据,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赋能下,大数据新闻生产成为数据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新闻业对于数据或者某种技术的运用不应停留在生产的表层,而应将技术理念合理地嵌入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底层逻辑。但我们也应关注技术的意向性(intentional)和语言的非中性,数据新闻并非“镜像”而是对社会现实的“表征”实践。当“传媒”走向“智媒”,“数据”将以各种形式(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内嵌于新闻业的“基因”当中。

  [1] 郎劲松,杨海. 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32-36.

  [2] 方毅华. 新闻叙事学导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93.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